/ 新闻

许光伟 | 主体批判与客体批判:时代的回声——兼议新时代《资本论》学

发布时间:2025-08-06 18:17:35

【作者按语】为什么需要以“主体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影射法)领导“客体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表征法)?《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究竟是何种渊源关系!究竟该如何烛照阶级斗争和主体批判?有人说,《资本论》的第一卷是“显微镜”,第二卷是“血液循环图”,第三卷是“城市规划图”。此言不虚!不过,决不限于“镜的观察”“镜下说明”“图的解析或解释”,而是“镜图下”批判分析。何谓资本识?绝句曰“浣溪织锦之悟”:万千丝缕茧剩余,血锦鲛绡价值吟;长海经济巷战路,影犀直射织女星。这是继主体斗争之路(第一卷)、围城必“阙”之路(第二卷)、城市巷战之路(第三卷)之后的“阶级觉悟之识”(第四卷)。

——“《大纲》和《资本论》”或许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思路的回环:主体批判(“共同体之死”的历史影射)→客体批判(主体隐身)→主体批判(“阶级之死”的结构影射)。这导致《资本论》中似乎看不到主体批判(影射)的存在。究其原因,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客体侧”在方法论上(乃至于认知上)掩盖住它的“主体侧”的在发挥作用。这在《资本论》第二卷表现得非常明显:表征法于此处似乎整体强过影射法!人的因素不见了。与此同时,物的因素并未作为“阶级对象”予以说理叙事。于是很明显,“将《资本论》重读为单一的客观维度,并没有理解马克思工程的真正内容:这些范畴本身即蕴含了主体性的方式与形式。”[普舒同,2018]

——从路径形成看,《大纲》的主体批判是史路,《资本论》的主体批判是诗路:一者“影射”(从《导言》到《价值章》),一者“隐身”(从《商品和货币》到《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资本论》解剖“资本”,而《大纲》试图解剖“历史”;《大纲》宝塔图、照妖镜之路,一言以蔽之,乃是主体批判!

——《大纲》是《资本论》的根基。在《大纲》阶段,显微镜、血液循环、城市地图尚且付诸阙如!《资本论》的客体批判体系似乎就是《大纲》“所缺少的东西”。反过来说,这又是《资本论》和《大纲》的一个最大共通之处。其表明:只有先行解决共同体解体的调查分析(历史影射),才能真正有“完美的”谋杀(共同体)叙事(阶级影射);换言之,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影射法必须先行于它的表征法的批判叙事,从中确保主体辩证法对体系辩证法的工作领衔。

——《资本论》第一卷是“谋杀共同体”(吞食劳动)的图谱故事。所谓商品两因素,即是有关于劳动枷锁的“矛盾两因素”;所谓相对剩余价值(技术进步),也决不是为了“解放劳动”,而是为了进一步强化生产控制和劳动压榨。在某种意义上,第二卷才是“谋杀活动”舞台故事的真正开展。一句“谁谋杀的共同体”,揭开第二卷资本识的面纱:价值形式是“吞食共同体”兽,是“价值形式统治”场。此为循环到周转的系统算法,绝非一般的经济算计。它借助于“物体系”,使得经济循环“忽冷忽热”,所谓社会生产两部类,究其实质而言,不过就是促成再生产危机的“矛盾两部类”。部类交换游戏一旦玩不下去,任何市场均衡就都是水中月、镜中花、梦里求。尽管如此,一个根本的叙事原则是“价值决定价值形式”。在第一卷,共同体被谋害,这是《资本论》所确证的大前提;在第二卷,共同体解体后形成的肉身器官、物象组织(共同体的经济遗体)、各种营养血液的再生物为“资本兽”(作为一个吸食总机构)分项目(分步骤)吞食、进食、撕咬。一句话,是“系统杀害”,而非“道路谋杀”。

——乃至于何谓无产阶级经济觉醒之路?便是从“共同体之死”到“资本之死”,又复以升华之境回到共同体之死主题,于其中寻找促成“阶级之死”的文明规划总出路!总起来看,便是对马克思《资本论》创作过程的体系再研究,——是为新时代的“《资本论》学”。

“保卫《资本论》” 第四部

(中国批判和中国运用统一形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1、第六篇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中国蕴涵(马克思革命及其工作超越)

前瞻与回响——中国经济学提要暨大结局:

《锦瑟·结联》

(唐) 李商隐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2、第十七章:机器到金融的发展(雄关漫道真如铁)

本章判语·好事终曲:

曰:都道是太虚幻境,可怜偏无悔,金玉淘尽英雄泪!过程忆!最忆垄断起。争渡,争渡,一滩鸥鹭!造衅的门,戴罪的踵;竞利从价值,皆是财产身,质本洁来陷泥污。幻用必主淫,信用每主歹。待发生,总虚化,落了个致败的根!实体儿苦,虚拟着跟!物多舛,因人物亦废,因事人亦非。是非成败,知向谁边?夕阳依旧红,几度浪头紧。嗟!柳风斜,青山影。器质形态,稍向实践求智慧。叹!过犹不及,善贷且成。悔教夫婿觅封侯,灌愁的海,离恨的天。

【释 读】

这是一个历史描述,又必然同时是有关于社会生活的理论描绘。资本主义由商品生产关系和“货币统治”化生而来,生发过程乃是工厂制度的历史建设。这是一行动的境域。它的要旨在于剖解“资本主义劳动协作”的四个发展形态:简单形态、特征形态、一般形态和衍生形式的金融形态,从中整理出“机器工厂→金融工厂”的发展轨迹。

总体看,这是资本统治的生生过程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石。从社会主义建设看,则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因为它能动描绘了“工艺学”,特别是机器工厂的社会工艺生活,——“这样说,不是指示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力形成的末梢时的出现,而在于强调它们生成的同时性。”[许光伟,2017]

总之,社会主义可以相机利用“资本主义工厂”,但决不能对“金融工厂”生长现象无所节制,任其发展,必须以“劳动正义”社会对抗“资本正义”,变“金融的无限掠夺”为“金融的有效服务”;深层次看,此为社会主义生产“道”性,亦为社会主义经济“德”性。

【关于“客体批判”的研究性质】

《资本论》可以说是关于“客体批判”(从简单商品生产方式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层历史构境。人类迄今为止的经济形态包括产品社会和商品社会两种构造:一者遵循“产品批判——劳动批判”路径,一者遵循“商品批判——资本批判”路径;一者是立足人的身份本位的劳动过程文明规划,一者则是立足劳动本位的对“物的世界”的构建与超越。我们需要从中整理主体批判与客体批判的关系辩证法。

——然则,人类史前时期的社会科学研究服从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逻辑。应充分注意到:在经济的社会形态领域类,其以“生产关系(财产维度)的客体批判”(知识表征法)为工作领衔。亦便是劳动二重性的基本工作原理:主体和客体构成了历史运动辩证法的主角,但客体批判的力量(即“物质生产力发展”)始终高于主体力量(即“劳动生产力发展”)。这种史实摧垮了“生产力纯经济学”认识神话,但恰当地提出了科学界定“客体批判”研究性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离不开继承与发展原则,需要在坚持历史传统、时代方向之前提下重塑学科工作逻辑和夯实学科基础。生产力研究维度的恰当识别与工作整理将成为实施创新的“新入口”,同时,它以“互系性思维”防止了理论建构的自足主义。此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影射”“表征”关系之议!

——中华历史是通史,世界历史亦是通史。当代史则是断代史。须知,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劳者的事格研究的方法论。关注劳动者立场,并非不研究剥削者,恰恰相反,它需要联系一切剥削者的历史和思想。所以,不能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体侧”和“客体侧”简单理解成“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和“马克思主义客体论”,使之直接对立起来。历史生产方式是内在贯通的,在寻求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进程中,可杜绝任何离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义解释学。

——总之,社会总一贯是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主体论”有待深耕,——唯物史观的思维学应界定为“主体辩证法”,与之对应的是“体系辩证法”(辩证法的思维学)。

囿于论述篇幅,《保卫资本论》所称“主体社会”,针对了中华领导性的生产关系而开展。从九张机的中国典型地点到《资本论》的西欧典型地点——客观讲述历史脉络,应作为总史的内在要求。《资本论》以批判统领建设,以批判为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最大的优势是不拘一格地占有材料,以一流的世界观方法论整理好它们;既调查现实,又调查历史,结合二者,找出规律。应从中决定大写字母之“批判科学”的方法论。

3、第十八章:历史到科学的发展(吴刚捧出桂花酒)

本章判语·聪明累曲:

曰:江山留胜迹,吾辈登临上。意迟迟,理性国里未醒,慵懒丛中梦悠长。意悬悬,趣舍异路究可哀,多悲伤。意仓皇,三春景破行未长,四春欲改昔时妆。呀!忘却了意卿卿具体身份,成岭成峰各模样。试前心已碎,作后性空灵,空彷徨。抽象智慧,枉费了科学皮囊物聪明,勘尽事沧桑。机关尽,终难详。穷蹙窘迫鬓云霜,两哀伤。忽喇喇求倾大厦,昏惨惨灯儿黄!莫叹意沉沉,幽禁了碧玉妆。

【释 读】

劳动的一个灵魂同另一个灵魂的矛盾成其为“主体矛盾”。对于劳动的研究必须使用“历史工作法”“阶级工作法”,乃至是“唯物辩证法”。劳动本身是主体辩证法。社会主义批判说到底启动的是“劳者品格”——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建构品格,夯实的是劳动二重性实践逻辑的方法地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恩格斯语)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从学理上看,劳动研究最能够摒除“肉身矛盾”的干扰。然则,社会主义必须使劳动成为理解唯物史观的批判路径的“新的思维器官”。

本章通过争鸣方式,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1)什么是辩证法?(2)什么是科学抽象法?第一个问题的简明答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唯物辩证法看成这样的方法规定:既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同时也是“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归根结底,是“唯物论上的辩证法”和“辩证法上的唯物主义”的规定性合成。第二个问题则锁定于“思维学”“逻辑学”“知识论”三者统一的工作路线,一句话,它强调没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就不会有“科学抽象”。社会主义批判说到底启动的是“劳者”的品格——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建构品格,夯实的是劳动二重性实践逻辑的方法地基。从学理上看,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时代重建是对教科书科学抽象法“解构行动”的引领和超越。

复悼“共同体之死”(写意):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江城子》 (宋)苏 轼

4、第十九章:生产一般的理论与实践(而今迈步从头越)

本章判语·意难平曲:

曰:一个是宫苑庭葩,一个是宝玉带瑕;若说没奇缘,今世偏遇见它,氏民一个家。分享聚合皆前定,好似食尽鸟投林。相生终难恰!相克中间化!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都道是良姻金玉,美中不足今生信。一个兀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从头越,一个是族中花。别时容易见时难,人民共天下。狼之将死,龙之将亡,奈何风云总虚化?涅槃一个家。我乞隼击,鹿鸣羊兮重生化。落了片,茫茫大地国无睱!

【释 读】

生产方式是光秃秃的骨架,需要马克思的历史分析过程赋予其血肉,这一过程的基础就是“理解各种不同的人类社会及其相互作用,理解这些社会的历史动力。”(帕特森语)生产一般专题奔着探索和总结“规律”而去,系为寻找中国经济学方法论而设。既然如此,不妨以“唯物辩证法”编就小诗,别裁之。

曰:吴桂有恨自成律,始天无道深秦心;比类妙徼三秋雪,取象玄生二月春。

复悼“资本之死”(资本诔):

——哀哉资本!孕育于剩余价值之胎,终殁于资本积累过度之疾。昔者驱使劳动大军……吞噬土地房产,形态幻化无穷:气吞人间如虎,寰宇金戈铁马!今者哀鸿遍野……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无业可从人不计其数!昔者以钱生钱,运动幻化万千,今者竟为算法反噬其魂。细观其遗容:杠杆如裹尸之布缠绕周身,衍生品似殉葬冥器陈列左右;虚拟经济若纸扎楼台轰然倾颓,实体经济犹望乡之台孤立无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昔闻“币雨满屏倾盆作”亦悲怆绝伦,今见“数字墓碑尽残骸”而触目惊心。于此间,《红楼》宗法秩序与《资本》算法秩序互为镜鉴。曾驱万物皆刍狗,终被幽灵缚断翎;数字孤坟埋异化,金融残垒葬花魂。资本之逝,非纳海融金的形骸湮灭,实乃劳动异化至最而自绝于周期也。

5、《保卫资本论》尾论:主体批判与客体批判

【题旨】

亩浍敷四海,

川源涤九州;

既膺九命锡,

乃建洪范畴。

史体肥沃,

并刀如水;

批判志学,

理通实践。

本章判语·历史回响(大结局)

曰:鼎革铁流,坎坎伐檀。青篙一支,曲歌淙淙。星野雄风,逻辑大用,潇潇起,洞庭湖面雨。沧海遗篇,史怀浓烈,文章万种。而今历尽沧桑,思飞遐迩,往事越千年。待从头,笑在丛中,看山峦起伏,家国无数。总有新桃换旧符,神想无穷。心悦灵犀,彩翼双飞,行与君同。而今识得社会主义,家国天下一张弓!

【释 读】

《资本论》是关于客体批判的深层历史构境,由此奠基大写字母“批判科学”之方法论。要义有二:(1)以批判作为“学科方法”,宏构社会发展理论;(2)以发展作为批判的工作指向性,同时,把批判设定为发展规定的中心内容。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中国理论之鹰亦需要适时从“黄昏时分”起飞!这就是关于“主体批判”之深层历史构境行动。

具体内容包括:(1)突破单一路线的批判研究,实现“主客体批判”并举;(2)回家,回历史,回中国,以总体的思维思考“身份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3)以“贯通”之法,形成对产品和商品之经济形态“相互拱卫”的全方位、系统研究;(4)强调“主体批判”的工作领衔为中华所独有;(5)以《资本论》“体”“学”“用”精神,践行和弘扬“中国人的行动规定”。然则,新时代需要新的理论动力,需要新经济思维。在中华整全历史域内时代重提“政治经济学批判”,必意味着对中西方学术工作关系的“重构”,整体上看,这不啻又是一次“人类智慧革命”,昭示文明规划的新图景。

6、书评选粹

【题咏·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海事难嗟多艰,

芒鞋竹杖惧岫烟;

平生未若一声笑,

付与轻飏托郑笺。

谓我青年怜圣叹,

扶乩数术等书闲;

文章已是由来骄,

壤宇遐观更瘦颜。

7、修订版跋

(一)

三十功名言稀松,

向飞才气天马空;

落潮沙鸥愁难料,

人间深看秋意浓。

(二)

沉舟荦荦书笺过,

病树犹谤作者庸;

一箕一泥任尔笑,

总把心情付酒盅。

(三)

醒梦皇皇巨著中,

滔流江海引帆容;

青鸟倥偬时探看,

最恋史路山万重。

(四)

泱泱华夏勤劳动,

经略久远湮贫穷;

孔孟管迁未若老,

家国思想翕张弓。

(五)

葱茏庭畔遇原富,

追踪恩马拾落红;

再忆民族功毛列,

烂漫共产她在丛。

8、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斗争理路(大总结)

【‌江城子·阶级祭】

千年压迫两茫茫。赋黄粱,役玄裳。

九鼎倾覆,无处避鞭芒。

纵使冕旒重冠戴,骸作路,血凝霜。

夜翻竹简字成殇。裂陶唐,碎成康。

相顾狰獠,惟见镣铐长。

料得年年春回处:冢花开,满陵冈!

——《致“阶级消亡”》(AI制作)

——《资本论》炼狱之路:一曰“革命判词”,二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批判功能”,三曰“历史生死秩序之路”(共同体之死与资本之死),四曰“批判科学”(主体批判与客体批判)。然则,何为经济文学体?书写历史科学魂与魄也。从而揭开“自然的共同体”神秘的面纱,撕扯掉“虚幻的共同体”意识形态遮羞布,彻底澄清“真正的共同体”的革命指向。共同体(共生关系),阶级秩序也,绝非“共同关系”;不是什么超出阶级之外的“超社会的自然形成”,不是什么“现实的人”形成的利益体,绝非什么“人类的永恒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共同体死了,它的发展道路是“断裂的文明模式”的再接续。由此可见,“共同性只是劳动的共同性以及由共同的资本即作为普遍的资本家的共同体支付的工资的平等。这种关系的两个方面被提高到想象的普遍性的程度:劳动是每个人的本分,而资本是共同体的公认的普遍性和力量。”[马克思,1844]

——这便是对共同体的“谋杀”。所谓斗争理路,在于指示主体批判,在于指示内置主体批判精神的“客体批判的如实书写”。“由此可见,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积极的扬弃,即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私有财产力图把自己设定为积极的共同体。”然而,“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马克思,1844]

——唯物史观是怎样意义的主体逻辑工具?所谓《资本论》“幽灵学”探赜,即在于限定:“《资本论》起点是研究和叙述的双重规定,因而,它将判断与推论视为从对象起点出发有关于‘发生—矛盾’的同一过程。”[许光伟,2022]研究历史必须运用对象思维学工具。故“知身”不得脱,“道心”愈明澈;“主体”以为识,“幽灵”终消灭。由主体到主体启动经济,生产关系划出的不独是社会痕迹,更加是历史印记。资本不是物,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有生死乎?若生产关系不能指事,则如之奈何!凡存在者首领存在者也,凡主体者由矛盾而存在者也。生产关系不能作为知识理解,亦不是死的客观对象性。从中必欲寻找主体逻辑事项,是为唯物史观工作领域的阶级斗争。

9、尾声:献给新时代学术青年

【题跋】《资本论》重新回归主流阵地,重获学术领导地位依靠怎样的力量?学术保卫不可或缺。“过时论”“无用论”不绝于耳,警钟长鸣!是开展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批判并举并用的时候了,我们确实需要“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行得远,走好走正,不犯思想方法错误。《资本论》是百科全书,从而对它的“保卫”必也是通史规划的,需要在争鸣中将各种学科发现熔炉一体。这是破除“乌托邦空想”,冲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牢笼”的最有力战斗手段。

——史笔如电照幽冥,从来黔首写春秋!哀哉阶级!生于私欲而死于公道,起于尊卑而灭于道路大同(共产主义文明规划)。昔者以“皇权天命”牧万民、以“资本上帝”驭万物,今者反被真理(革命真理)作刍狗。观其遗蜕:钟鼎铭文蚀,竹帛丹砂朽;寒骨锈犁锄,春苗裂垣牖。故此,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委实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联合状态:人的发展自由的解决以阶级社会自由问题的解决为前提。抽象的人的自由是从来不存在的,例如:“活劳动的自由”只能被理解为资本对劳动力雇佣的自由。人在自由联合体中不同其他人割裂——其实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生活和人作为类的生活(社会生活)“关系共生”,也就是说,作为私人的人和作为社会化的人之间当此时不再有鸿沟——它们互为条件,个体和共同体的诉求的冲突得到和解,每个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了一切人的自由的根基。

——‌试问兴亡谁主宰?汗青寸寸勒民碑。“以古解古,以今解今,古今贯通,中外会通”便意味着:必须寻求马克思与中国的内在会通,从中确立“批判性诠释”;在建立资本主义批判规定的同时,也更好地发掘社会主义的文明元素和恰当形式。

——只有当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一门科学的时候,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民族了。社会主义批判是个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专用术语。是故以社会主义重启批判,必极大彰显新时代主题。又则,东方“思维舞步”方法论性质之触动政治经济学通史思考,必期待行之久远、影响深远!

——当下中国心灵鸡汤盛行,岁月真静好么?满足《资本论》的解读,不越雷池一步;或纸上谈兵,用公式演绎“剩余价值理论”,用教义粉饰“唯物史观”!五四精神不朽,在于青春可为;心灵鸡汤的毒性就在于拒绝工作批判。

——《资本论》没有对“庸俗经济学”产生过深刻影响么?来自知乎的批评之一:一个重要的事实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从来没有对经济学科主线(古典——新古典)的发展产生过任何明显的影响。而且在他有生之年或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主流”经济学家从未认真讨论过他的思想。例如,根据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890年起定义了英语国家几十年的经济学主题——的索引,其中只有三处提到马克思;而且有两个是关于“他对李嘉图的误解”,庞巴维克、帕累托和威克斯蒂德可能是仅有的对马克思严肃对待的“主流”经济学家,但他们只是在认真地“科学验尸”。

——《资本论》对经济学所发动的“哥白尼革命”难道不是科学么?来自知乎的批评之二:我们看看《资本论》,它提出了一个经济学结构——包括价值理论、两部类积累和再生产和危机理论等,那么,这些理论陈述是关于当时真实世界的一种客观或近似的描述吗?还是一种方便的分析工具?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方法论,因为马克思理论工作方式和其它经济学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内容有区别。实际上,西方现代学院派经济学家就是这样看待马克思的经济学的。如果马克思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仅是这个意义,同时也不仅仅是形而上学和宗教信仰,或者按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的说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不受科学程序的一般规则约束支配的灵魂。那么,我可以有把握的说: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体系(古典、庸俗或新古典的)”,是一个巨大的幻象,是客观世界的多重颠倒折射。而《资本论》里的形式结构也是一种幻象,或者,是多功能的镜子,“政治经济学体系”和人类头脑中的幻象透过它可以照出“真实”的样子。

——青年可为,中国则大有可为;未来大有可为,则批判亦有可为!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上帝给你把门关上,还会再给你打开一扇窗吗?历史的智慧在于诗意和哲思,但离开阶级的诗意就连哲思也不如。鸡汤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鸡汤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这是单靠哲思所无法解决的。

——阶级社会中,一切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让我们走出鸡汤,拥抱《资本论》指示的辩证法知识道路吧。然则,经典的对话同样意味着:“中国历史”“中国思维”“中国语言”将书写自己的经济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先知一语传千里,惟有邻居不愿听。青年们!愿这份小小礼物,助你启封时代心门。

——当下的主题是,回家,回历史,回中国!继承发展即学术保卫,所谓蔽而新成……所谓传承经典,中西贯通;所谓以文会友,以文驭理;所谓新时代的《资本论》研究:中国心声,中国学术心声。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