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湄公河上的“活地图”有了“水上传人”

发布时间:2025-08-06 16:07:37

  清晨的湄公河笼罩在薄雾中,湍急的水流拍打着船舷,发出低沉的轰鸣。在云南省公安厅水上巡逻总队53101艇的驾驶舱内,谭建华紧盯着前方河道,右手微微抬起,食指轻轻一划。

  站在舵轮前的年轻民警亓晓东立刻会意,手腕一翻,执法艇的船头向右偏转,几乎贴着暗礁擦身而过。船尾刚刚摆正,谭建华又竖起拇指,亓晓东迅速稳舵,执法艇稳稳驶过险滩。

  “不错,这次反应快了几秒。”谭建华点点头,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亓晓东长舒一口气,额头上的汗珠却还没干——在湄公河上行船,每一秒都关乎生死。

  这是“谭建华航海工作室”师徒日常训练的一幕。作为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的“功勋艇长”,谭建华被誉为“湄公河活地图”,航行30万公里零事故。如今,他的使命不仅是护航,更是培养新一代湄公河舵手。

  “没有教科书,就用血泪经验写一本”

  2011年,湄公河“10·5”案件震惊世界。当年年底,中老缅泰四国联合巡逻执法机制启动,谭建华作为湄公河行船经验丰富的船长被特招入警。

  “当时最大的难题是,湄公河没有系统的航行资料,老船员靠的是‘口传心授’,新来的海警队员连基本航道都不熟悉。”谭建华回忆,最初的训练近乎“野蛮生长”——学员跟着他上船,一边记航道,一边学操舵,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礁。

  如何让“海上来的”适应“河里跑的”?谭建华决定自己编教材。白天巡航,他拿着笔记本记录每一处险滩的水文特征;晚上靠岸,他伏案绘制《澜沧江-湄公河航行参考图》,标注礁石、浅滩、急流的位置。

  “花三梗四泡八尺”——这句行船口诀,是他教徒弟的第一课。翻花的水纹下暗藏浅滩,如田埂般的水流深约1.33米,而沸腾如开水的“泡水”则可能有2.66米深。“湄公河的‘脾气’全写在浪花里,读懂它,才能驯服它。”

  如今,他编写的《湄公河航道与引航》《湄公河水上事故警示录》已成为执法队员的“必修教材”,甚至连老挝、缅甸的船员都慕名来学。

  “手势比口令快,经验比仪器准”

  “右满舵!快!再打!”——在海上,这样的口令很常见。但在湄公河,喊出口令的工夫,船可能已经撞上礁石。

  “这里行船,靠的是‘大脑记忆’和‘肌肉记忆’。”谭建华独创了一套“手势操舵法”:食指右舵,双指左舵,拇指稳舵。徒弟们必须在0.5秒内做出反应,否则就会被激流带偏。

  亓晓东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独立操舵过湄公河楠勇河上游时的情景:“船舵失灵,船在原地打转,我的手抖得几乎握不住舵轮。师父让我冷静,先判定原因,一番仔细侦查之后,才发现是船舵的转换开关关闭了,转换后船才渐渐恢复正常。”

  “有次船在原地蹦跳,我吓得腿软。师父却说:‘记住这个感觉,下次你的手会比脑子快。’”甘金全说。如今,他已能操作一、二、三代执法艇。

  “不让他们‘死’一次,就学不会‘活’。”谭建华说。他的训练近乎严苛——蒙眼摸舵轮练手感、深夜摸黑行船练胆量,甚至故意在险滩前“放手”,让学员在千钧一发时自救。

  “传技术,更要传胆魄”

  2012年1月14日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谭建华用行动为徒弟罗虎成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当“盛泰11号”的求救信号传来,这位“湄公河活地图”立即带领徒弟展开救援,在黑暗中用最传统的手势指挥与探照灯照明相结合的方式,向徒弟传授着应对紧急情况的宝贵经验。

  3小时的艰难航行中,谭建华每一个精准的指令都在向徒弟传递着湄公河航行的要诀。当商船触礁进水时,他一边指挥救援,一边向徒弟讲解枯水期急流的特点和应对技巧。这场持续12小时的生死营救,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救援行动,更是一次生动的实战教学。

  2021年8月的一次抓捕行动,让谭建华对“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时,一艘涉嫌偷渡的快艇企图冲卡,凭借灵活船身在狭窄河道中穿梭。跟他同行的徒弟龙洋几次拦截未果,急得满头大汗。

  “别追尾,注意安全!”谭建华通过对讲机提醒。龙洋瞬间会意,执法艇划出一道道弧线,师徒二人默契配合,前后夹击将快艇逼向浅滩。12名偷渡人员最终束手就擒。

  如今,这些珍贵的经验已通过“谭建华航海工作室”系统传承。当年谭建华传授给罗虎成的操舵手势、应急方案,如今已成为年轻队员的必修课程。从手把手的师徒相传,到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湄公河护航的技艺和精神正在新一代队员手中发扬光大。每一次巡航,都是经验的传递;每一次救援,都是传承的延续。

  “师父教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水上的智慧’。”亓晓东说。这种智慧,来自谭建华27年的生死经验——他曾被武装匪徒用AK47顶着头,也曾在“金三角”水域救起遇袭商船。

  “湄公河的凶险,现代很多仪器测不出,只有人才能化解。”谭建华常对徒弟说,“你们将来要面对的不仅是激流,还有毒贩的子弹、走私船的撞击。心里有底,手上才有准。”

  “守河的人,总有一天要交棒”

  2025年7月17日,“谭建华航海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工作室内有一幅特殊的地图——340处险滩的手绘标记,全是谭建华一笔一画完成的。

  “以前怕手艺失传,现在有了系统传承的平台。”他笑着说。如今,工作室不仅培训中国执法队员,还为老挝、缅甸同行提供技术支援。他发明的“滑板式流线型舵”解决了枯水期行船难题,获国家专利。

  但谭建华最骄傲的,还是徒弟们的成长。亓晓东已成为优秀的航海专业骨干,首批12名徒弟大多数能独立巡航湄公河全程。

  夕阳西下,结束训练的师徒二人站在甲板上眺望河道。

  “师父,您当年为什么选择留下来?”亓晓东突然问。

  谭建华沉默片刻,指了指远处一艘商船:“你看,十年前这里不法分子袭扰不断,现在货船能平安往来——这就是理由。”

  夕阳之下,他的肩章微微闪光。在那枚“个人突出贡献奖”奖章下方,是一行更小的字:“守护湄公河的人,永不退休。”

  谭建华,这位“活地图”的传奇,不仅在于30万公里零事故,更在于他把经验变成了可传承的“生命密码”。正如他所说:“河是活的,守河的人,护航使命总要一代接一代。”

  云南网记者 赵岗 通讯员 罗桂华 李朋飞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