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万物茂生机,树盖林荫碧翠期。盛夏时节,临沧市凤庆县各乡镇田野间、房屋畔一片繁茂苍翠,各种特色产品不断进入成熟期,群众乐享夏日丰收。
竹荪种植基地
竹荪生长周期短、采收时间长、市场需求旺盛,已然成为现代农业的优选品种。凤庆县引进龙头企业尝试种植竹荪,在勐佑镇竹荪种植基地,一朵朵头戴“黑帽”、身披白网裙的竹荪从菌蛋里“破壳而出”,进入采收期。
“竹荪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富含氨基酸,非常畅销,目前鲜竹荪价格在每市斤100元左右。”据基地负责人查乾美介绍。竹荪,有着“菌中皇后”“雪裙仙子”的美誉,被列为“草八珍”之一,不仅营养丰富、滋味鲜美,还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竹荪的种植对温湿度要求很挑剔,勐佑镇的湿润气候非常适合竹荪生长。公司试种的35亩红托竹荪成功后,将探索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公司负责品种研发、大棚建设指导、一体化种植培训、政策对接、兜底销售等,带动群众大力发展竹荪种植,带领群众共同拓展特色菌种增收致富路。
竹荪破土成熟
在凤庆县,有一种名叫“洋茄子”的瓜果类蔬菜,又名“佛手瓜”,其果实、根块、藤尖均可以食用,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瓜果蔬菜之一。近年来,随着洋茄子仁、洋茄子根、洋茄子藤尖的价格持续攀升,洋茄子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为群众增收致富增添了新的动能。
走进洛党镇岳舞村阿里土组,放眼望去,随处可见连片的洋茄子藤蔓通过搭架或自然攀爬生长,绿意盎然的瓜架上缀满了绿油油的如同“手”一样外形的洋茄子。“去年我家洋茄子收入在15000元以上。”岳舞村阿里土组郭旭东高兴地说道。
“洋茄子”成熟
洋茄子具有易成活、投入少、见效快、产值高、采摘周期长等特点,洛党镇岳舞村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壮大洋茄子产业,以分散种植为主,家家户户参与种植,2024年发展洋茄子种植面积300亩以上,实现产值210多万元,2025年计划发展种植洋茄子1000亩以上。
在小湾镇春光村,浓密的树荫下,一垄垄魔芋苗长势喜人,宽大的叶片层层叠叠,仿佛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绿毯”。村民陈泽坤正在自家的魔芋地里,忙着除草、防病,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盼。
魔芋长势喜人
“我在核桃林下种植魔芋有二十多亩,每年都能采挖七、八亩,亩产值能达到1万元左右,魔芋的种子也是自繁自种,效益很不错。”陈泽坤自信满满地说道。截至目前,春光村已有100余户群众加入林下魔芋产业的发展,种植面积达300多亩,每年产量150余吨,产值可达45万元。
随着气温升高,甜竹笋进入迅速生长期,甜龙竹林下,一个个鲜嫩的小甜笋破土而出,最终化作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洛党镇新峰村段家箐自然村翠竹掩映,村民字金能正在竹林间穿梭,察看自家甜竹笋生长情况,为第二天一早开挖后登上集市做好准备。“我家的甜笋从二月开始卖起,一早上能卖一百五十市斤左右。后期,我发现不出土的竹笋相当嫩,地面有裂纹就开始挖,每天有人抢着买,一年能卖10多吨。”
长势喜人的竹笋
甜龙竹,是一种大型丛生竹种,不仅耐旱抗寒,而且适应性强,适合种植在山坡地。字金能经过多年反复摸索实践,通过合理留养母竹、打顶控梢、晒目诱芽、适时灌溉、覆膜增温、科学施肥等技术,使甜笋的产笋期从常规的7月提前到2月,年采笋期延长至8个月,亩产量从几十斤提升至几百斤,所产竹笋鲜甜可口,品质优良,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目前,字金能家种植甜龙竹30亩,以市场最低价8元每市斤计算,实现年产值16万元左右。
新峰村党总支部书记邹会康介绍:“新峰村原来以发展传统产业为主,现在经过退伍老军人字金能带头发展甜笋产业相当成功,新峰村已有4户农户同步跟着发展,今后我们就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发展甜笋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凤庆县始终坚持把“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通过示范带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云南网记者 王永刚 通讯员 杨永平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