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乡村振兴 | 山海共绘同心圆

发布时间:2025-08-05 08:07:50

  项目带动,文旅产业“热起来”

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新貌。 记者 林丽华 摄

  近年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用好沪滇资金,不断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提质增效,让村里游客来了又来、村民生活好上加好。

  位于热带雨林腹地的勐腊县关累镇勐远村委会城子村紧邻AAAA级旅游景区勐远仙境。依托雨林生态资源和傣族文化资源,勐远城子村在吃好“旅游饭”的道路越走越宽。

  “从勐远仙境出来可以到我们城子村逛逛,现在,村里民宿、餐厅和各种设施都非常齐全。”勐远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岩务叫说。2021年之前的勐远城子村,污水四溢、浮土飞扬、杂乱无序,2021年至2022年,勐远城子村申报1000万元沪滇资金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文旅产业,主要用于翻新改造民宿、建立民族文化宣传长廊和河道景观文化宣传长廊、完善村内基础设施、美化村内环境。

  岩务叫介绍:“当时翻新改造民宿的时候,我们给村里26家民宿56个房间每个房间补助了5000元,若产生效益每个房间每晚抽取20元并入村集体经济,同时文旅产业项目建成后的产权归村集体所有。”随着沪滇资金建成的文旅产业项目逐渐产生效益,2024年勐远城子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是建成前的5倍。

  目前,勐远城子村围绕“一村一品”建设,打造勐远城子摸鱼节特色活动,前来观光体验的游客越来越多,村内民宿已增长至41家128个房间,其中有20多个房间常年长租,勐远城子村“雨林旅居”品牌逐渐打响。

  紧邻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委会城子村,也借助沪滇协作平台,千年傣寨实现了美丽蝶变。2021年至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先后在勐仑城子村投入沪滇资金1669万元,对村内基础设施进行整体提升改造。

  在沪滇项目的带动下,勐仑城子村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村内旅游产业链逐步完善,民宿客栈、特色餐饮、特色手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如今的勐仑城子村,一户一个小庭院、一户一个小花园、一户一个小菜园。因为紧邻植物园,大批艺术家被吸引到勐仑城子村,“艺术旅居”人数逐年增加。2024年,勐仑城子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

  勐海县勐遮镇素有“滇南粮仓”美称。2022年至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在勐遮镇曼燕村委会曼朗村先后投入1200万元沪滇资金建设滇南粮仓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不仅打造了水稻画、观光长廊、田间休息亭等特色景观,还提升改造了村内傣陶手工坊,新建了民族文化体验馆、游客接待服务中心、高品质民宿等。今年1月,借助新建成的农文旅综合体,勐遮镇在曼朗村举办了第十二届“渔乐”文化节,吸引游客3万多人次前来体验打卡,为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带来收入约15万元。当天,沪滇资金协助项目——曼朗村西双版纳曼乡野酒店正式对外营业。

  “春节期间,我们酒店的入住率几乎达到了100%。”西双版纳曼乡野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亚茹说,曼乡野酒店最大的优势在于曼朗村1700余亩的稻田资源。依托千亩稻田风景,酒店推出农田乡野酒吧、稻田热气球、稻田咖啡等创新“农业 ”模式,打造独一无二的曼朗村“稻田旅居”品牌,让游客留下来、静下来,同时也给村民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

  近3年,沪滇项目在助力乡村建设、打造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品牌上已投入沪滇资金近1.05亿元,涉及西双版纳州67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其中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委会城子村、勐腊镇补蚌村委会会龙村、关累镇勐远村委会城子村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委会龙利村、打洛村委会曼蚌村等成为远近闻名的边境幸福村。

  云报全媒体记者 林丽华

  同题共答,城乡发展“活起来”

龙陵县龙江乡稻田。 通讯员 徐静 摄

主播在龙陵县杨梅山村智能石斛花卉种植基地介绍花卉。 通讯员 徐静 摄

  AAA级旅游景区龙江“稻田公园”频频出圈,稻香、鱼跃、人欢,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智能花卉大棚里,石斛花争奇斗艳,“美丽产业”更加美丽;乡村农贸市场建成,解决了以路为市、拥挤脏乱的难题……从文旅融合到产业发展,再到民生改善,都是沪滇协作赋能龙陵县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沪滇一家,山海情深。上海闵行与保山龙陵,通过沪滇协作挖掘各自优势,创新合作模式,为龙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力。

  从政策制定到项目落地,从资金使用到人才交流,闵行区与龙陵县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协作机制。目前,闵行区3个街镇与龙陵县8个乡镇“牵手”,实现1350万元资金“精准滴灌”。在医疗帮扶中,28名上海专家扎根龙陵,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看名医;教育协作下,沪滇教师互派交流,知识的火种跨越山海传递;村企结对、社会捐赠等活动持续开展,3年累计动员社会力量捐物价值超610万元。

  就业帮扶搭起“致富桥”,83名脱贫劳动力赴沪务工,50余名职校学生在东部实现“毕业即就业”;产业协作种下“摇钱树”,3.2亿元东部投资落地,带动500余人就业。65个沪滇项目落地见效,2025年的17个新项目接续发力,超2000万元增收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案例,是沪滇协作的有力佐证。

  “走出去取经,带回来实干。”新一轮沪滇协作开展以来,来自上海的援滇干部带领龙陵县党员干部赴闵行区考察,学习农文旅融合妙招,推动“鱼米之乡 魅力龙江”农文旅融合发展。3年来,2800万元沪滇资金注入,让龙江乡华丽转身:游客服务中心、稻田民宿等景点相继建成;万亩梯田观景台升级改造;弄岗村“稻田公园”成功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主场活动在龙江举行。2024年农民丰收节、稻花鱼节期间,当地接待游客37.06万人次,旅游收入6520.4万元。

  在沪滇项目的助力下,龙江乡弄岗村成功带动53户农户发展农家乐、农特产品销售、乡村特色小吃等新产业新业态,每年户均增收12万余元。农家乐经营户腾发相高兴地说:“以前,游客主要来自周边县份。现在,许多外省游客慕名而来,去年我家农家乐毛收入70多万元。”

  龙江乡的成功案例,为龙陵县推动乡村振兴树立了标杆,其经验和模式在全县范围内逐步推广。

  石斛是龙陵“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沪滇资金助力建设了5个石斛枫斗加工厂,并在龙山镇杨梅山村建成了两个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智能石斛花卉种植大棚,可实现控温、控光、水肥一体化智能化生产,推动石斛花卉种植从零散、技术落后的种植方式向智慧化、集约化、标准化模式转变。

  龙陵鑫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催花基地董事长卢正运介绍,智能石斛花卉种植大棚的投入使用,不仅能让石斛花品相更统一,还可以调节石斛花的花期,让公司全年都有石斛花可卖,增强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智能化大棚投入使用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能,还带动了周边8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石斛花卉年出栏量由80万盆增长至130万盆,实现收入1950多万元。

  在沪滇项目的帮扶下,龙新乡黄草坝村将原来闲置的粗制茶所建成农贸市场,租赁给相关公司,不仅完善提升了社区集镇功能,每年还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7万元,也带动了村民务工增收。

  农贸市场投入使用以来,村民杨书芬就在这里从事保洁工作。她说:“每天只需要来一个上午,打扫好卫生后,我又去温泉酒店打扫房间,其余时间可以回家做农活,每个月仅打工收入就有2000多元。”

  村民刘文华感慨:“以前以路为市,脏乱差不说,群众出行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现在搬到农贸市场后,蔬菜区、熟食区、肉类区、活禽区等分得清清楚楚,处处都干净整洁了。”

  沪滇帮扶,山海情深。这场跨越山海的协作,正让龙陵县从内而外“活”起来。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徐静

  倾力帮扶,村民钱包“鼓起来”

  过去,广南县杨柳井乡宝月关村六郎城村曾因资源匮乏、深藏深山而贫穷落后。近年来,在上海市静安区的倾力帮扶下,依托丰富森林资源与独特石斛产业,六郎城村走出了“康养 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实现从贫困山村到旅游胜地的华丽转身,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在六郎城村,浓郁壮家色彩的木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舍庭院旁,石斛或植于盆、或长于树、或生于石,构成独特景致。广场旁“旅居云南 沪滇协作”的大字,为古朴村落添了亮色。村民何爱玲笑着说,前些年在外陪女儿读书,今年女儿高考结束,她借着暑期旅游旺季在家门口做小生意,“现在村里发展好、游客多,在家挣钱比外出打工强”。

  看着村庄发展得越来越好,外出务工的村民农延磊决定返乡就业。“我现在在六郎城景区园林部上班。景区发展起来后,不少在外打工的人都返乡了,公司福利也很好,工资比外出打工高。”

  六郎城村的发展,离不开静安区援建资金的支持。2023年起,沪滇协作帮扶广南团队争取市级、区级及国泰君安公司帮扶资金,在六郎城村实施活动场地铺筑、老旧石板路修复、太阳能路灯安装、核心区域45户外立面裸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补齐了六郎城村的基础设施短板,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村容村貌。

  广南县凌垭原生铁皮石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艺畅介绍,在房屋外立面改造中,村民仅出20%费用,其余80%由静安区援建项目款承担。如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文旅产业发展插上翅膀。

  依托森林资源、石斛产业和六郎文化,广南县以康养为特色,将石斛资源转化为康养旅居优势,盘活山林土地、农村闲置老屋等资源,打造六郎城景区。景区内,石斛生态观光园、丛林石斛万米观光长廊、精品民宿等项目齐全,当地还推出森林魔网等娱乐项目,并结合石斛养生特点推出特色菜品,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旅游体验。康养旅居新业态兴起,集生态农业观光、历史文化体验、民族特色食宿于一体的产业链在六郎城村逐渐成型。

  周艺畅介绍,在静安区资金帮扶下,村民实现“五金”增收——分股金、获奖金、挣现金、领薪金、收租金,每家每户都有收益,人均收入增至3万多元。

  今年,静安区再次援建800万余元用于景区消防设施建设,既预防森林火灾,又解决旱季铁皮石斛缺水问题,保障了石斛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静安区持续帮扶下,六郎城村“造血”能力日增。通过“五金”增收模式,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共享乡村振兴红利。2023年,90户群众自筹1080万元入股公司,获分红108万元,户均增收1.2万元;带动69人稳定就业,人均月工资超4000元;42户村民发展餐饮、民宿等,年户均增收超3万元;公司拿出门票总收入的3%奖励村民,2023年分红16.3万元、2024年分红18万元。2024年,六郎城景区接待游客48万人次,综合收入4000万余元,旅居收入1920万元。

  如今,漫步六郎城村,游客的欢声笑语与村民的幸福笑容交织。沪滇协作的深情厚谊,温暖着六郎城村发展之路,让这座古老村寨焕发勃勃生机与活力。

  云报全媒体记者 黄鹏 通讯员 胡俊 王春欢

  深化协作,幸福新村“美起来”

屏边县三丘田新村漂亮的搬迁房。 通讯员 万值宇 摄

  夏日清晨,薄雾笼罩着山峦与村庄。走进屏边苗族自治县玉屏镇补嘎村委会三丘田新村,整齐划一的苗式建筑、洁净平整的村内道路与村口嬉戏打闹的孩童相映成趣,乡村倍显温馨惬意。

  曾经的三丘田村处于地质灾害点,山体滑坡等隐患威胁着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去年,在东西部协作等政策支持下,屏边县启动玉屏镇补嘎鲍家田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并于当年9月全面竣工。新屋落成的同时,上海方面投入的300万元援滇专项资金又解决了村内道路硬化、饮水管网、卫生公厕、农特产品集贸中心、集中养殖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多亏了上海的帮扶,我们能搬到像公园一样漂亮的地方居住。村里还建了集中养殖区,解决了养殖场地的问题。”村民黄海燕开心地说。

  住有所居,业有所兴。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沪滇双方聚焦屏边县中药材资源,在屏边产业园区投入3100万元用于县民族医药科技园晾晒场、中药饮片车间、收储仓库、冷库等设施建设。该项目聚焦绿色中药材鲜加工、饮片加工、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及加工,将补齐屏边县中草药产业链研发加工、仓储物流等短板,加快中草药产业升级。

  “园区自去年正式投产至今,已生产加工砂仁、鲜姜、三七等中药材1.03万吨,产品主要销往山东、广西、福建、广东等地,主营业务收入约2900万元,每年吸纳务工人员100余人。”红河九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刘贵仁说,通过“企业 合作社 农户”模式,项目将有效带动群众参与中草药种植,拓宽增收渠道。

  在新现镇洗马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幅以沪滇协作为主题的墙体画成为两地深厚情谊的见证。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的实践站坐落于桥头寨村广场旁,设有农家书屋、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会议室等功能室,自投入使用以来就成为全村开展全民阅读、移风易俗、关爱“一老一小”等活动的主阵地。“得益于上海市徐汇区的帮扶,大家钱袋子越来越鼓,村庄建美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桥头寨村村小组长何美琼感叹。

  “山海相连,心手相牵。我们将传好援滇‘接力棒’,围绕屏边县药、果、林、水、石、旅六大资源,在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振兴、人才交流等领域深化协作,让这份跨越千里的帮扶情谊继续书写下去。”上海市徐汇区派驻屏边县援滇干部蔡吉说。

  云报全媒体记者 饶勇 通讯员 万值宇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