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操为翼 托举梦想与荣光
在玉溪市少体校体操馆里,总有一位神情专注、语气温和的教练。他虽已青丝染霜,但自踏入场馆起,便让在场的教练和队员们精神为之一振,训练格外起劲。“周老师是我们的‘定海神针’,他在我们心就定。”玉溪市体操队教练王文君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周世平是来自昭通巧家的体操教练,2016年至2024年,他在国家体操队任教。执教生涯中,曾培养出范忆琳、毛艺、睢禄等4位世界冠军,以及多位全国冠军,连续三届奥运会的赛场上都有他的弟子参赛。云南高低杠新星杨凡予微“高龄”入选国家队并获得两站体操世界杯冠军,也正是因为周世平的坚持和培养。
2024年12月正式退休后,面对其他省市体操队抛来的橄榄枝,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云南重执教鞭。“我之所以选择回到云南,除了想回报家乡,更大一部分原因是云南深厚的体操文化深深吸引着我。这里有得天独厚的高原训练条件,高原训练场馆齐备,训练设施完善。而且云南人的身体条件非常适合体操这项运动,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延续云南体操的优势。”周世平说。
周世平回到云南之初,就马不停蹄走访了昆明、红河、楚雄、文山等体操基础较好的州市,掌握云南省体操后备力量情况。通过调研,周世平选择将玉溪体操队作为切入点。“玉溪市少体校的硬件设施基本已经超过了全国80%专业队的训练条件,这里可以成为全省体操人才的培养基地。而且玉溪市少体校体教融合开展得非常好,小运动员们有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更容易出成绩。加上玉溪市体操队是省体操队的预备队,运动员年龄段合适,可以从现在开始着手下届全运会和布里斯班奥运会的人才选拔培养。”周世平分析道。
周世平家在上海,但他已经做好了旅居云南的准备。“玉溪市少体校给我安排了宿舍,我在昆明也买了房,今后就打算云南、上海两边跑。”周世平已经帮助玉溪体操队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对备战省运会的男、女队进行了难度提升和动作细化,同时手把手传授年轻教练员如何做好训练保护、如何进行动作分解训练,以及如何带好队伍等。
“干了一辈子体操,我一直都有云南情结,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帮助家乡的孩子们走上更广阔的舞台。”除了担任玉溪市体操队专家教练外,周世平还成为云南省体工大队特聘顾问。在周世平眼中,云南是自己的家乡,更是开启退休生活的梦想之地。
云报全媒体记者 娄莹
以陶埙为媒 奏响一座城的悠然
清晨的丽江市束河古镇,薄雾未散,青石板路上传来悠远的埙声,低沉古朴的音调在纳西老宅间缓缓流淌。吹埙人张晋源一袭素衣,指尖起落间,千年古乐与丽江的晨风融为一体。5年前,他和妻子带着埙与古筝来到丽江。如今,这座雪山下的古城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2019年,张晋源与妻子辞去北京的工作,在大研古城、束河古镇与白沙古镇开设了宋氏华林埙箫工作室,一边制作陶埙,一边教授传统乐艺。妻子教古筝,张晋源则专注于埙的演奏与制作。起初只是旅居,但丽江的慢节奏与人文气息让他们决定留下。“这里的时间像玉龙雪山的融水,慢慢流进心里。”张晋源说。
如今,夫妻二人已从“过客”变成“新丽江人”。工作室不仅是传承技艺的场所,也成为许多音乐爱好者的小聚之地。游客推门而入,或学一曲《阳关三叠》,或定制一枚手工埙,在古城悠长的午后,感受千年古乐的深邃与宁静。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张晋源制作的陶埙,选用丽江本地陶土,经揉泥、塑形、调音、烧制等十余道工序,每只都独一无二。“在丽江做埙,仿佛能与自然、历史对话。”张晋源说。
除了制作,张晋源还致力于埙乐教学。他的学生中,既有白发老者,也有稚龄孩童。“很多人第一次听埙就被打动,因为它直抵人心。”在他看来,埙不仅是乐器,更是一种文化记忆的载体,“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声音,让人慢下来,听见自己。”
丽江的悠然,是张晋源夫妇留在这里的重要原因。没有车马喧嚣,只有流水潺潺;不见高楼逼仄,但见雪山巍峨。
他们常在傍晚闭店后,带着乐器到白沙的田野边合奏,古埙深沉,古筝清越,与风吹麦浪的声音交织成曲。“在这里,时间有了另一种刻度。”张晋源的妻子笑着说,“以前是按小时赶工作,现在是看云影变化、等一壶茶沸。”这种悠然,也渗透进他们的音乐里——埙声更沉静,琴音更从容。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如张晋源夫妇一样选择在丽江旅居、扎根,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这座古城的魅力。而埙声依旧每日在街巷间回荡,仿佛提醒着匆匆过客:慢一点再慢一点,才能听见生活本真的声音。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铁成 通讯员 唐梦
以古村为卷 写一方水土的温情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都市人开始追寻内心的宁静与生活的本真,旅居成了一种热门的生活方式。宾川县鸡足山镇寺前村,这个充满魅力的白族聚居村落,正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旅居者,清华博士漆山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旅居故事,为古老村庄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漆山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曾在清华大学任教十余年,还兼任着多所大学和研究所的客座教授、研究员,在专业领域资历深厚。2021年,他踏上了古村隐居的寻觅之旅。考察过昆明、丽江、大理周边不少古城古镇后,首次经风雨桥踏入鸡足山镇寺前村的他,便被这里深深吸引。
“当我踏入风雨桥,看到巡山而上曲曲弯弯的石板路,石板路周围散布着白族传统民居,我一下就喜欢上这个地方,这就是我要找的隐居之地,因为它特别有乡愁的感觉。”漆山说。
寺前村的民风也让漆山赞不绝口。这里的白族人民保留着诸多传统文化和乡村习俗,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每逢接本主、迎太子、火把节等传统节日,整个村子热闹非凡,村民们热情洋溢,全村总动员,漆山也积极参与其中,真切感受到了传统村落的温暖与凝聚力。他找到了归属感,如同古村里土生土长的一员。
“有一年我参加了寺前村的迎本主,当我到村民的队伍中举着旗子往前走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他们一个本家大叔或者大伯,被当地传统社会结构所接纳,这种感觉非常治愈。”漆山说。
除了人文环境,寺前村的气候条件也是吸引漆山留下来的主要原因:“寺前村的气候既有大理的凉爽、滋润,又有宾川冬季的温暖,集二者之长于一身,是一个特别好的地方。”
如今,漆山已经在寺前村居住了近四年。平日里,漆山的生活简单而充实,“白天基本上都在院子里看书、静思,或者写点东西。到了黄昏我会在老村里头走一走,到老乡家里串串门、拉拉家常、喝喝茶,感受传统村落浓郁的社区感。”
漆山计划写一些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和书,在寺前村的旅居生活,正是他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的宝贵过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将寺前村的保护发展、美丽乡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之路展现给更多人。
云报全媒体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王静红 张玲
以自由为语 心安他乡亦故乡
“一晃15年了。孩子在古城里出生、在石板路上长大。左邻右舍都相熟,藏族阿妈刚分享了青稞饼,白族大叔又送来刚采到的蘑菇——这里的友善和包容早就让他乡成为家园。”在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金龙社区,“画山集”老板娘龙莹用指尖摩挲着柜台上的手工雕刻纹样,轻声道出了许多“新香格里拉人”的心声。对她而言,这片多元文化交织的土地,早已不是异乡,而是血脉相融的故乡。
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地处滇、川、藏大三角交汇地带,曾是滇藏茶马古道上马蹄声不息的要冲。位于其腹地的独克宗古城,1300余年的时光里,始终是藏族、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等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窗口。而位于古城核心区的金龙社区,更是这份包容的生动注脚:社区现有988户2778位常住居民、2432名流动人口,他们彼此和谐共处。其中,75%的家庭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这生动印证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情厚谊。”金龙社区党总支书记汪源说,正是这种悠久的多元文化传统,孕育了香格里拉自由、包容的独特气质。
2012年,来自陕西的程广宇第一次站在纳帕海依拉草原上时,被风里裹挟的自由气息击中——山上的经幡随风飘扬,牦牛群踩着水草过湖,远处的雪山倒映在湖面,“那一刻觉得,连呼吸都带着自由的气息。”此后十年间,他一次次重返香格里拉,在草原搭帐篷,在马背上感受草原的豪迈,在独克宗古城跳锅庄……这些细碎的温暖,让“美轮美奂”从风景变成了生活本身。
正是这份融入内心深处的眷恋,让程广宇终于下定决心留在这里——2022年,他把梦想种在了纳帕海环湖路上,“半途而沸咖啡馆”的招牌在风中摇晃时,“我知道自己要扎根下来了’”。如今,这家高峰时日售400多杯咖啡的小店,成了他与这片土地对话的方式。“我煮的不只是咖啡,是和香格里拉的缘分。”他笑着说道。
香格里拉以其宽广的胸怀和特有的纯净气质,持续滋养着渴望心灵栖息、文化交融与深度生活的人们。在这里,“他乡”与“故乡”的界限早已模糊——因为,心安处便是故乡。
云报全媒体记者 贡秋次仁
以歌曲为桥 唱出一座城的包容
“你有两个名字,一个叫个旧,一个叫锡都……”夏日清晨,个旧市金湖边的排练室里,《你有两个名字》的悠扬歌声响起。新个旧人艺术团团长徐爱芳目光扫过一张张投入的面孔——来自湖南、四川等地的团员们,用歌声传递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认同感。
3年前从新疆乌鲁木齐初到个旧时,徐爱芳不曾想过,她会成为连接他乡与故乡的纽带,也成为这群“新个旧人”文艺生活的圆心。
“我是被‘骗’来的。”徐爱芳笑言,“亲朋好友在朋友圈晒了个旧的照片,都说来了就不想走,我当时半信半疑。”架不住老友“轰炸式”的安利,2022年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结果一下车便被气候宜人、安逸温润的环境吸引,当即在此安家。
包括徐爱芳在内的“新个旧人”很快成了“个旧推广大使”。不少外地人看到自己的亲友在个旧住得舒心,纷纷动心。艺术团成员欧阳仲媛2022年第一次到个旧,住了3天就决定买房。另一位成员肖向东去年旅居个旧后,索性把99岁的老母亲也接来养老。
随着“新个旧人”越来越多,大家开始寻找风景美食之外的精神寄托,契机出现在一次湖边散步。“金湖边上永远不缺唱歌跳舞的人。”徐爱芳回忆道,“要不我们也组个团”的想法立刻点燃了大家的热情。
得知徐爱芳正在筹备组建艺术团,金湖街道办事处协调了一间排练室,市文化馆安排专业老师培训指导。今年5月,新个旧人艺术团正式成立。40多位来自五湖四海的成员,因热爱文艺与认同个旧生活,紧紧凝聚在一起。
仅两个月后,一场名为“他乡也是故乡”的滨水舞台演出成为艺术团在全市的首次亮相。在首演中选择合唱《你有两个名字》,徐爱芳和团员们有着特别的用心。“喜欢一座城市,不止喜欢它的气候、美食,还有历史文化。”徐爱芳说,排练前大家查资料了解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决心唱出对“个旧人”这个新身份的理解与热爱。
演出当晚,灯火璀璨。当《你有两个名字》的旋律响起,台下不少本地居民轻声跟唱。“那一刻,排练的辛苦全忘了!”徐爱芳动容地说。台上台下、新面孔老面孔,歌声与情感交融在一起。
艺术团还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一座坚实的桥梁。徐爱芳的手机里,存着许多外地朋友初到个旧的询问——“哪家米线最地道?”“周末想逛逛,有推荐路线吗?”成员们自发当起了“个旧生活顾问”,帮助后来者尽快融入。欧阳仲媛感触尤深:“参加艺术团,归属感特别强。大家互帮互助,个旧就是新故乡,这里有家的感觉。”
说到艺术团未来的规划,徐爱芳说:“要继续提升水平,多出好节目,参加更多文化活动,更要当好‘暖心驿站’和‘宣传员’,让更多人知道云南有个个旧,这里气候好、人更好、幸福感高。来了,你就有两个名字,一个是故乡名,一个是‘个旧人’。”
云报全媒体记者 饶勇 通讯员 吕婷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