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31岁英勇就义,赵一曼烈士用生命诠释了何为青春的价值——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终身!

发布时间:2025-08-02 15:18:49

赵一曼是坚贞不屈的抗联女政委,是深受人民爱戴和敬仰的抗日民族英雄。1935年11月,她在珠河县(今尚志市)一次战斗中负重伤被俘,先后羁押于珠河、哈尔滨警务厅。日军对她实施酷刑逼供,赵一曼始终未吐露任何机密。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珠河县小北门外英勇就义,时年31岁。临刑前,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赵一曼出身于四川宜宾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23年,18岁的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自此走上革命道路,选择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终身……她的心路历程告诉我们:个人的光芒,从来都在与时代同频、为家国担当的路上绽放。今天来看,那些关于理想与现实、小我与大我的抉择,依然在印证着同一个真理——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青春,才最有重量。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北部白杨嘴村(现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一曼村)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父亲李鸿绪,曾花钱捐了个“监生”的功名,后自学中医,为乡里看病。相对美好的童年时期,赵一曼常常是在聆听着父亲讲述抗金英雄岳飞、女英雄穆桂英等历史人物故事中度过的;8岁时,父亲创办了私塾,她便跟着在私塾学习。大姐夫郑佑之又指导了她的国文、算术等科目,还教授了世界地理等知识,开阔了赵一曼的眼界。因此,当母亲蓝明福要给10岁的她裹小脚时,她硬是用自家的砍柴刀把裹脚布砍得稀烂,以此反对束缚女子的封建陋习。13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赵一曼便丧失了读书的机会,所幸姐夫郑佑之订购了《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支持她继续学习先进文化。然而,她的大哥李席儒思想较为封建保守,认为这些书籍会把她引上“邪路”,而全部烧毁,并对她严加管束。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的赵一曼塑像(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2025年4月8日摄)

在革命领路人的引导下开始政治觉悟

值得庆幸的是,在赵一曼的成长路上,姐夫郑佑之担当了她的领路人。郑佑之早在辛亥革命中,便积极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1915年入吕超部队,参加讨袁战役。在他持续不断的探寻救国之路上,有幸结识了川南师范学校校长恽代英,并于1922年在成都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此后,郑佑之在亲友、群众中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宜宾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表现最突出的人之一,后来担任中共首届四川省委委员。

正是有着先进思想的郑佑之,在当时常常托人带给赵一曼《中国共产党宣言》《女子参政之研究》《精神讲话一般》等书籍、文章,同时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她交流思想、解释困惑:

你受的这些苦,是哪一个害的?不是你哥哥,不是你妈,是社会重男轻女的恶习惯把你害了。不只害你,天下古今,害死多少女子。你说这个恶习该不该打破它……

在郑佑之的引导之下,赵一曼从关注个人命运到关注社会变革,懂得了破除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束缚才是问题根源所在,并渐渐开始思考想要加入先进组织。1923年春,18岁的赵一曼写信给郑佑之,询问青年团接不接受女子参加。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赵一曼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一员。

在解放妇女的运动中身体力行

赵一曼感到终日生活在封建大家庭里,无法接受更多进步思想,也不能深入了解外界社会,便立志要去宜宾读书。可是她每次提出这一想法,都遭到了哥嫂的反对,认为“女校风气不好,女生私自怀胎,跟人逃走,师生苟合……”。

1924年,19岁的赵一曼第一次以笔为武器,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抗争,写下了《被兄嫂剥夺求学权利的我》一文,先后被刊登在向警予主编的《妇女周报》和邓颖超主编的《女星》两本刊物上。文章中她控诉哥嫂的封建思想以及他们对自己求学之路的阻碍,引起了社会上众多读者的共鸣。1925年4月,赵一曼以“一超”为笔名,在《妇女周报》上发表了《青年女子与国民会议》一文,要求“不惟女工与男工作同样的工当得同样的报酬,即青年女子和做了成人一样的工作,也当得到一样的工资”。

1925年,赵一曼介绍二姐李坤杰和四姐李坤能加入了青年团。同年10月26日,白花场成立了团支部,赵一曼任团支部书记。年底,在禹王宫,“白花场妇女解放同盟会”正式成立,赵一曼继续号召妇女从包办婚姻、饱受虐待的生活中自我解救。赵一曼的革命活动,引起封建卫道者的仇恨。他们要李席儒对自己的妹妹严加管教,并尽快找个婆家嫁出去。在封建势力和兄嫂的压迫下,赵一曼在家里自学和开展工作都很困难。为此,上级团组织同意她脱离家庭,到城里去读书,团支部和妇女会的工作由李坤杰等人负责。1926年2月中旬,趁哥嫂不在家之际,赵一曼终于冲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进入宜宾县城,住到当时宜宾地委机关所在地武庙街郑家院子里,从此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

在斗争中不断坚定革命信仰

1926年春,赵一曼考入宜宾女子中学。通过在学校里广泛阅读进步书刊,她逐渐从关注个人命运转为关注国家命运。

一日,国文老师尹绍洲布置了一道作文题:以“不如归去”与“炒米糖开水”的叫声谁最凄惨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赵一曼思考片刻便写道:

春天来了,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不停地叫着,听起来不免令人伤感,催人泪下,所以古诗人有“杜鹃泣血”的诗句,形容其叫声的凄怆。

……

“炒米糖开水”则是街头巷尾小贩的叫卖声。

……

这种声音并不像“不如归去”的叫声那样打动诗人的心扉。但是,我却认为“炒米糖开水”的叫卖声更凄惨,更令人同情。

为什么呢?

我们的国家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军阀官僚、土豪劣绅的盘剥,国势衰危,民不聊生,痛苦已极。还有一种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自己不劳动却过着寄生虫一样的生活。他们的幸福是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而贫苦的人民,被压在社会底层,苦难深重,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他们为了求生存,被迫做小贩沿街叫卖“炒米糖开水!”

这种叫卖声,深夜传来,更扣人心弦,每每听之而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这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必须加以改造!

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她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渴望通过一次彻底地革命来实现改造不平等社会的目标。

同年3月初,中共宜宾特支建立,经过尹绍洲、郑量澄介绍,赵一曼从青年团员转为共产党员。5月4日,赵一曼当选为宜宾学生联合会常务委员,主要负责宣传工作。从此,她积极向周围同学宣传五卅运动、取消不平等条约,并带领同学们在大街小巷进行演讲,抨击三一八惨案。

五卅运动在全国掀起了汹涌澎湃的反帝反封建浪潮。恰在五卅运动一周年的时候,宜宾的大奸商李伯衡贩运的英国煤油由英国籍货轮“川北”号从重庆运来宜宾。宜宾党团组织和叙府外交后援会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通过发动学生,掀起一个“仇货(洋货)”运动。赵一曼是这次斗争的领导人之一。她按照党的指示,和其他党团员一起,积极在同学中进行宣传动员,说明贩运“仇油(洋油)”就是帮助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一定要坚决反对和制止。

1926年6月15日,天逐渐放晴,当地奸商李伯衡认为可以卸货了,便雇了几艘小船,悄悄从上游绕到油船旁,准备装卸货物。这一行迹引起了驻守江边的赵一曼和同学们的注意,他们马上向岸上的工人们宣传,拒绝帮助装卸这些帝国主义国家来的油桶。当时学联主席邵斌带着一部分男同学悄悄乘坐小船靠近油船,和工人们一起将船上数百桶洋油全部倾倒进江里。正当此时,听到远处传来了“啪啪”的枪声。这是宜宾当地的黑煞神杨仲才带来了一营城防士兵,他们手持刀枪向码头冲过来。原来是奸商李伯衡暗地向当时在宜宾的城防司令辜勉之送去两千大洋,请他帮助镇压工人和学生。得了辜勉之的命令,黑煞神杨仲才率领手下到达江边,扣押了各界的谈判代表尹绍洲、邓国梁等人,后命令手下逮捕街上宣传宣讲的学生们。

这件事激起了爱国师生的义愤,党团领导小组决定发动各界群众掀起全市性的反帝爱国的斗争。赵一曼组织学生上街游行,码头工人、店员和市民也加入到他们的斗争行列中。她还用快邮代电,向省和全国学生会发出呼吁,请求声援。辜勉之迫于形势,释放了被捕代表,所有“仇油”折价拍卖。学生的爱国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

反动当局对带头参加闹事的学生进行报复,下令把赵一曼等13名女中学生开除学籍。党团领导决定组织“退学团”以示反抗,赵一曼便领导女中中学部的3个班学生宣布退学,迁到禹王宫去住,并派宣传队上街讲演,散发传单,揭露反动当局迫害学生的罪行。

这时,北伐革命军已经打到了武汉,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在宜宾,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县党部公开成立,赵一曼当选为县党部第一届妇女代理部长。我党用县党部的名义,在宜宾市谢中将军祠(今市第三医院院内,后扩建拆毁)创办了一所中山中学,安置因参加“仇油”斗争而被开除及不满反动当局而自动退学、转学的学生。同年11月12日,中山中学正式开学,赵一曼进入该校女生部继续读书。开学后不久,适值国民政府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招生,党组织为了培养赵一曼,同意她去投考该校。1927年1月8日,赵一曼登上“其春”号客轮,出川赴武汉参加黄埔军校复试,从此远离家乡,走向了更广阔的革命天地。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