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无数的中国人,看到威武而又质朴的人民解放军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英姿(的各种视频)时,总是会一遍又一遍的感动,是的,这种描述军民鱼水情的视频,我每回看到,都是会不由自主的落泪。
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习惯于在人民解放军的守护之下尽享安逸的生活,然而,有多少人能够深深的意识到,这一切并不是必然的,而是因为有了伟大的毛主席,才有了这样一支伟大的人民军队.......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在晨光中舒展——那组名为《胜利渡长江》的群像里,战士们正搀扶着一位老大娘蹚过齐膝的江水,枪托上还挂着她的布包袱。这定格的瞬间,道尽了一支军队与一个民族最深厚的羁绊。今天,在这个属于军人的节日里,我们回望九十余载风雨征程,看见的不仅是硝烟中的冲锋,更是洪水里的托举;不仅是雪山草地的跋涉,更是震后废墟上的迷彩。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由毛主席亲手缔造的队伍,早已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支武装的范畴,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座关于“为谁而战”的精神丰碑。
1927年的秋收时节,三湾的枫树下,毛主席为这支新生的军队写下了第一个注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战士们把“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写进军规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朴素的承诺正在重塑中国军队的本质。在那个“兵匪一家”的旧时代,军阀的队伍过境,百姓避之不及;而红军路过瑞金,老乡们却会悄悄把煮熟的鸡蛋塞进战士行囊。这种反差,在1947年的陕北达到了极致:胡宗南的部队用刺刀逼着百姓指路,而转战陕北的毛主席却在窑洞里教老乡纺线,战士们帮着抢收庄稼时连掉在地上的麦穗都要捡起来还给主人。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1947年的观察记录:"中国士兵帮老乡挑水时,枪就架在粪桶旁"。这名西方的记者看到这一幕,目瞪口呆,而直至今日,抱有“防民如防寇”观念的西方人,依然理解不了为什么中国人民看到解放军就像看到久违的亲人那种感动。
历史的镜头永远记得这样的画面:1949年解放上海的那个黎明,进城的解放军战士们宁可裹着毯子睡在街头,也不踏入民宅一步。一位外国记者在报道中困惑地写道:“他们握着枪,却对橱窗里的金银珠宝视若无睹;他们疲惫至极,却拒绝任何形式的特殊对待。这不符合任何一支军队的生存逻辑。”他不知道,这支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注入了“为人民服务”的灵魂。在毛主席“军民鱼水情”的指引下,他们不是雇佣军,不是统治工具,而是人民的子弟兵——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队成为了人民的守护者而非压迫者。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颤抖的那一刻,最先出现在震中的,是带着泥土气息的迷彩绿。一位母亲在废墟中听到战士们的呼喊时,用尽最后力气举起婴儿:“求求你,让娃活下去!”二十岁的战士跪着刨开瓦砾,指甲剥落渗血也不肯停手,直到把孩子护在怀里。当空降兵从五千米高空纵身跃入浓雾笼罩的灾区时,他们的遗书里写着“若有不测,骨灰请撒在我的家乡”,却绝口不提个人的安危。这样的场景,在1998年的长江大堤上曾见过:战士们用身体筑起人墙,被洪水卷走前的最后一刻,还在把救生衣塞给老乡;在2020年的武汉方舱医院外也见过:军医们摘下口罩时脸上的勒痕,与六十多年前志愿军战士冻成冰雕的脸庞,有着同样的坚毅。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飓风“卡特里娜”袭击新奥尔良时,美国国民警卫队荷枪实弹地驻守在超市门口,枪口对着试图寻找食物的灾民。有记者拍下这样的照片:装甲车碾过积水的街道,士兵的钢盔在夜色中闪着冷光,与灾民绝望的眼神形成刺眼的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源于两种文明的本质分野:当西方军队把“维持秩序”置于“拯救生命”之上时,中国军人早已把“人民至上”刻进了骨髓。就像1944年毛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说的那样:“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从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群众跳崖,到雷锋把省下来的津贴寄给灾区,这支军队的柔情,从来都藏在最危急的时刻。
1950年的长津湖,零下四十度的雪地里,一个连的战士保持着冲锋的姿势,冻成了永恒的冰雕。他们的口袋里,揣着没来得及吃完的冻土豆;他们的枪,依旧指着敌人的方向。这就是毛主席口中“最可爱的人”——当美军王牌师用坦克开路时,志愿军战士抱着炸药包钻进车底;当上甘岭被炮弹削低两米时,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枪眼的瞬间,让世界看见中国军人的血性。这样的战斗精神,在珍宝岛的冰面上燃烧过,在西沙的浪涛里沸腾过,在加勒万河谷的对峙中闪耀过:祁发宝团长张开双臂挡在战友身前,身后是祖国的领土,身前是数倍于己的敌人。
这支军队的勇猛,从来不是好战的狂热,而是守护的决心。就像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宣告的那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他们深知,退让一寸,人民就会多一分危险。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士们在高原缺氧的环境里追击敌人,有的人口吐鲜血还在冲锋,只因身后是千万个等待安宁的家庭。这种“战至最后一人”的决绝,与对待人民的“柔情似水”,看似矛盾却浑然一体——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会拼得壮烈;正是因为把人民捧在心上,才会为他们挡住所有风浪。
一位来访的外国政要曾在九江大堤上问:“你们的士兵为什么愿意为陌生人牺牲?”当时正在扛沙袋的战士擦了擦汗,笑着说:“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亲人啊。”这个朴素的回答,道出了西方文明难以理解的东方智慧。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价值观里,“无私奉献”被视为不合逻辑的选择;而在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体系中,个体与集体的命运早已紧紧相连。就像延安时期的纺车与镢头,军队与人民共同编织着一个民族的希望,这种鱼水深情,是资本逻辑永远无法解读的文明密码。
今天的中国,当灾难来临,人们总会下意识地望向迷彩的方向。就像1949年的北京市民踮脚等待解放军入城,就像1976年的唐山人在废墟上辨认军徽的轮廓,这份刻在骨子里的信任,源于九十多年的生死与共。这支军队从未被资本裹挟,从未为私利动摇,他们的肩章上闪耀的,永远是人民的期待。这是毛主席留给中国最珍贵的政治遗产——他让一支军队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而是守护;真正的胜利不是占领,而是民心。
(这张照片令人热泪盈眶,最朴素老百姓最朴素的真情实感)
站在八一建军节的晨光里,回望那支从井冈山走来的队伍,我们看见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他们穿过枪林弹雨,却始终把温柔留给人民;他们踏过血与火的考验,却从未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独有的军队,是毛主席用思想和品格塑造的奇迹。当世界在资本与战争的漩涡中迷茫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用行动证明:有一种文明,以人民为根;有一种力量,因初心而强。
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
伟大的毛主席,万岁!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