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马克思:阶级斗争不是我发现的

发布时间:2025-08-02 09:17:03

“……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

“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致约瑟夫·魏德迈》

阶级斗争,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着的,不是某个人、某个团体制造出来的。不管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

最明显的体现阶级斗争的历史事件就是起义,无论是古罗马的斯巴达克斯起义,还是中国古代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都是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的一种斗争。根源上,只要存在压迫与反压迫,就一定会存在阶级斗争,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这个历史事实,是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发现的。

马克思承认了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的一开始,就鲜明地阐述了“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规律,从而开宗明义,让无数被压迫者“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在私有制以来,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尽管处于不同的身份,但都在进行着阶级斗争。

《共产党宣言》说,“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如果我们分析到这里,就会产生疑问,压迫者与被压迫着是如何形成的呢?阶级斗争是如何生成出来的呢?这里就来到了马克思的贡献了。

马克思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这就是说,阶级的产生,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内生出来的。压迫者与被压迫者,都是由于在生产关系中逐渐生成的。

而生产关系的改变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说它不可逆转,指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原始氏族公社共同体的破坏与解体这一历史趋势不可逆转,交往的产生,交换的产生,新的生产条件的变化,都在改变着原有的生产关系,并且促进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氏族公社共同体就是这样逐渐解体的。

生产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原始氏族公社到私有制的转变。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私有制尚未形成,亦即尚未作为社会生产关系而在社会展开,人尚未被完全卷入以私有财产为核心的关系中,这时候,就不存在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与被压迫。不存在劳动在阶级间的剥削与被剥削,无论这种剥削的形式是怎样的。

不存在压迫与被压迫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个人把自己当做共同体的所有者,进而通过共同体去占有大自然,个人作为对共同体的成员来实现对外部财产的占有。因此,这种以所有者的身份从事的劳动,就不存在剥削与压迫。

马克思说,“在这两种形式中,各个个人都不是把自己当做劳动者,而是把自己当做所有者和同时也进行劳动的共同体成员。这种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价值——虽然他们也可能从事剩余劳动,以便为自己换取他人的产品,即剩余产品——,相反,他们劳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各个所有者及其家庭以及整个共同体的生存。”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

那么原始氏族公社为什么会解体呢?根本上说,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私有财产的差别,也就是说,直接原因体现在财产的差别上,根本原因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恩格斯在论述氏族公社解体之时说到,

“但是,如果不是对财富的贪欲把氏族成员分裂成富人和穷人,如果不是‘同一氏族内部的财产差别把利益的一致变为氏族成员之间的对抗(马克思语)’,如果不是奴隶制的盛行已经开始使人认为用劳动获取生活资料是只有奴隶才配做的、比掠夺更可耻的活动,那么这种情况是决不会发生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这就是强调了财产的差别对氏族公社的解体作用。但这还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说,“共同体以主体与其生产条件有着一定的客观统一为前提的,或者说,主体的一定的存在以作为生产条件的共同体本身为前提的所有一切形式(它们或多或少是自然形成的,但同时也都是历史过程的结果),必然地只和有限的而且原则上是有限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这些形式解体,而它们的解体本身又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

为了对这句话进行理解,我们看看生产力是如何发展的。

马克思首先指明了所有氏族公社共同体的目的,“所有这些共同体的目的就是把形成共同体的个人作为所有者保持下来,即再生产出来。也就是说,在这样一种客观存在方式中把他们再生产出来,这种客观存在方式既形成公社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形成公社本身。但是,这种再生产必然既是旧形式的重新生产,同时又是旧形式的破坏。”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

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人口的增长给人均占有土地的关系造成了破坏,不得不向外迁移或者战争掠夺,这就破坏了原有的关系;再比如,原有土地劳动生产率提高,这就意味着新的劳动方式的产生,更大一部分时间用在农业上。再比如,再生产的行为过程中,不仅客观条件发生了改变,如乡村变为城市,荒地变成耕地,而且生产者也发生了变化,锻炼新的品质,造就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生产出新的语言等等。

这些都是再生产过程的发展,而这些新的条件就对原有共同体造成了渐趋解体的作用。所以马克思才说,“这种再生产必然是旧形式的重新生产,同时又是旧形式的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使这些形式解体,而它们的解体本身又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一句话,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交往交换的产生,使私有财产产生差别,私有财产的差别使人与人之间对抗起来,原始氏族公社就解体了,私有制关系就形成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就产生了,阶级斗争的历史就开始形成了。

但阶级斗争,与一定的生产方式有关。不同生产方式所塑造的不同生产关系中,生长出不同对抗的阶级。

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与奴隶是相互对立的阶级,斯巴达克斯起义,就是反映了古罗马奴隶被贵族压迫的历史境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封建制社会中,地主与佃农是相互对立的阶级,每一次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无不与土地兼并相互关联,小农在土地兼并的过程中,失去了土地,就变成了佃农,这就将这种地主与佃农的对立关系紧张化了,一旦由外部偶然因素导致农民吃不上饭,如自然灾害等,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发生了,就成了封建地主皇帝改朝换代的序幕;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以新的形式产生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产生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经济危机尚未来临之时,资产阶级还能为了共同的利益,为了能继续剥削下去而维持工人阶级的生存,一旦经济危机来临,资产阶级自身难保,无产阶级的命运则随时牺牲,在这种紧张的时刻,罢工、暴动、革命就接踵而至了。

我们可以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全球经济危机的结果。只要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不废除,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不改变,经济危机就必然持续不断的发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定会以革命的方式不断体现出来,最终会达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结局。

总之,阶级斗争的不同形式,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但是贯彻历史不同阶段的,始终是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阶级斗争。只要不废除私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不断涌现的局面是不会消失的,阶级也就不会消失。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