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未来五年,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5》(下称“报告”)发布会暨“十五五”时期的中国农村发展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报告称,“十四五”时期,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中国在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两大底线任务的基础上,大力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有效推动了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领域重点工作。
报告同时指出,乡村建设与治理中的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以及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供给中的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不断加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加之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升级和供应链安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中国农村发展仍然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
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比值均下降
报告显示,“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年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较2020年增加了5988元,年均增速为7.8%。比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速高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2.64下降到2024年的2.34。
“十四五”时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3713元增加到19280元,年均增速为8.9%,比城镇居民消费年均增速高2.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从2.11进一步缩小至1.79。
从消费质量来看,中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32.7%下降至32.3%,反映了近年来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和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正逐步向联合国划分的生活富足标准迈进20%~30%。
粮食产量稳定提升,粮食单产不断提高,自2020年以来,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6.6亿吨以上, 2024年首次突破7亿吨大关,标志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法稳表示,虽然“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应当注意到当前农业农村仍面临一些不足和挑战。在波谲云诡的国际经济形势和产业转型升级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粮食安全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城乡间、地区间和群体间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农村空心化加剧与养老服务短板问题互相交织。
近年来受资源配置地理位置发展策略、城乡融合等影响农村地区村庄分化现象日益凸显。农村空心化问题不断加剧,农房闲置现象越来越多。
报告提到,县域经济发展整体落后难以满足农民本地就业的需求,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农民工数量比2019年减少了517万人,虽然2021年有所反弹,较2020年增长了2.4%。但2021~2024年的增长趋势明显放缓。
于法稳表示,未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需要更多依靠本地就业来实现,经营净收入增长需要乡村产业振兴发挥更大带动作用。这些均对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出迫切的要求。
建议六大重点任务
立足“十五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报告建议,应锚定乡村全面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目标,以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为前提,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加快科技赋能为核心动力,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数字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和共富乡村建设,为确保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给出了“十五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六大重点任务的建议,即持续强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进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加快乡村治理提质增效。
农民增收不仅关乎农民群体福祉的实质性改善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报告提到,“十五五”时期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面临以下难题:转移就业空间狭窄,农民工资性收入提升受限。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不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乏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难度大,低收入群体收入滞后,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加剧分化。
报告称,“十五五”要从收入来源的各个方面稳步提升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净收入及转移净收入。多措并举全面促进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加快建立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机制,建立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的支持机制,持续推进农民高质量充分就业,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