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走基层|南菜北种,茭白扎根盐碱地
7月25日,袁振强来到茭白水田间,查看茭白的长势。 燕赵农村报记者 郭庆峰摄
烈日炎炎,热浪滚滚。7月25日,沧州市沧县兴济镇南堤村春润合作社的稻田间,一株株油绿的秧苗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这水稻长势不错。”记者的话音刚落,南堤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袁振强笑着纠正道:“这可不是水稻,这是水生蔬菜——茭白,我们从南方引种过来,今年是第一次试种,种植面积200亩。”
茭白是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浅水田、池塘或沼泽地。在古代,茭白的种子曾是“六谷”之一,但因其产量低,逐渐被水稻取代。后来,人们发现其根茎美味,便专门培育茭白作为蔬菜。茭白是江南“水八仙”之一,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因其口感鲜嫩,深受消费者青睐。
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以来,沧县南堤村“两委”以春润合作社为依托,发展特色水稻种植,并在稻田中养殖“稻田蟹”,面积2000余亩,让昔日盐碱洼变成如今稻香蟹肥的“北方江南”。
“茭白作为一种水生蔬菜,生长环境、栽培习性与水稻高度相似。”袁振强介绍,今年6月,他们在2000亩水稻田中划出200亩进行茭白种植。“茭白的根茎与竹笋极为相似,经济价值更为可观。根据当前市场行情预测,收获期的茭白批发价每斤12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袁振强说。
袁振强谈到,他们通过研究茭白的生长特性和周期规律,巧妙利用南北气候差异打时间差,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等到金秋十月,当南方茭白采收季结束,市场青黄不接时,正是我们北方茭白新鲜上市的好时机,正好卖个好价钱。”说话间,袁振强算了一笔经济账:目前茭白亩产5000斤左右,按照市场行情,扣除各项成本后,每亩纯利润能有1.6万元,效益相当可观。
“既然我们能把水稻种好,发展茭白自然不在话下。”袁振强解释道,茭白种植从土地整理、秧苗移栽,到生长期的水肥调控、水位调节,再到后期的采收分拣,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细化管理。“茭白这种劳动密集型作物,正好能带动村里闲散劳动力就近就业,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
记者在现场看到,200亩水田间,用于茭白生产和采收的滑道已建好,郁郁葱葱的茭白小苗长势喜人。
“看这长势,今年茭白丰产应该不成问题。”站在水田边,袁振强望着成方连片青翠的茭白苗,脸上露出笑容。他信心满满地表示:“明年,我们不仅要扩大种植规模,还要让南菜北种在南堤村落地生根,同时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燕赵农村报记者 郭庆峰)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