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神经末梢”到“健康诊断”:数字科技为刘家峡大坝撑起抗震“智慧屏障”
中国甘肃网7月30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在黄河上游,被誉为“高原明珠”的刘家峡水电站巍然矗立。它不仅是西北电网的关键枢纽,更是下游千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者。7月29日,记者随甘肃省地震局“2025防震减灾陇上行”采访团实地探访,见证了科技为这座“国之重器”构筑的坚实抗震屏障。
早在1968年,刘家峡大坝建设期间,甘肃省地震局的前身技术团队就参与建成了我国较早的强震动观测台阵,用早期设备记录坝体在地震中的振动情况,为大坝抗震设计提供了珍贵的基础数据。
随着技术发展,老式模拟设备逐渐显现短板:地震发生时容易漏记初始信号,且无法实时传输数据。为此,省地震局组织技术人员多次深入大坝踏勘、详测,最终确定了13个高精度监测点的最优布局——从坝顶到坝基,从廊道到观测房,每个监测点都安装了能精准捕捉地震波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神经末梢”,将数据实时传回大坝安全监测中心和省地震局,形成了“坝体-周边-中枢”三位一体的数字化监测网络。
目前,刘家峡大坝周边100公里内,已布设233个强震动监测台站(包括17个基准站、51个基本站、165个一般站),与坝体的13个监测点联动,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地震感知网”,实现了对周边天然地震、人工活动的24小时实时监测。
“精密仪器更需精心的呵护。”省地震局工程师石文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确保监测系统时刻“在线”,省地震局织就了一张专业运维保障网:通过定期检查设备确保数据传输顺畅无阻;遇到强雷电、暴雨或地震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排查;同时持续跟踪数据状态实现“零误差”。这套机制如同为大坝配备了“专职体检医生”,让潜在风险无处遁形。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时,刘家峡大坝监测系统立即启动。13个监测点同步记录下坝体各部位的振动数据:坝顶振动最明显,加速度峰值相当于7度烈度;坝基振动最弱,仅4.68度烈度。这些数据在1小时内就传输至省地震局,技术人员快速分析后得出结论:坝体振动符合结构规律,整体安全稳定。
正是平时的缜密维护,让这套系统在地震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大坝周边发生中强以上地震时,通过高精度数据采集、自动传输和智能分析,能迅速评估地震对坝体的影响,给出“健康诊断报告”,为大坝管理部门是否需要紧急加固、是否启动应急方案提供了决策依据。
经年累月的监测数据,不仅筑牢了刘家峡大坝的安全堤坝,更淬炼出宝贵的“甘肃经验”。积石山地震中获取的坝体振动数据,清晰揭示了不同高程结构的抗震特性,为全国同类水利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优化提供了实证基石。
走出监测中心,阳光洒在刘家峡大坝坚实的坝体上,工作人员的身影依然忙碌在监测点之间。奔腾的黄河水从泄洪道奔涌而下,水声隆隆,与坝上精密仪器无声的数据传输,共同构成了这座“高原明珠”安全运行的日常图景。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