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暑期档光影中铭记历史
“一部部反映抗战精神的电影承载着厚重历史,凝聚着创作者的历史责任感与艺术匠心。这个暑期,让我们走进影院,于光影中感悟历史,自往昔中汲取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本报评论员 李晓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批以铭记抗战历史、赓续抗战精神为主题的影视、戏剧、音乐、舞蹈及美术作品正陆续推出。其中,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6天,累计票房已超5亿元。
在满目疮痍的南京城,狭促的暗房与肮脏的地下室几乎成了人间炼狱里最后的避难所。死里逃生的邮差阿泰、想靠着日语混口饭吃的王广海、龙套演员林毓秀、巡警宋存义、照相馆老板老金……这些角色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初衷不过是为了活着,却在不断目睹日军暴行的照片后觉醒,拼死反抗,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与守护者。
影片的故事原型是一个15岁的少年,名叫罗瑾,在南京市估衣廊附近的华东照相馆里当学徒。他在冲洗日军送来的胶卷时,被底片上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惊,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加洗了30余张照片并选出16张制作成一本相册,小心封存。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与青年吴旋接力守护这些珍贵影像,这份浸染着鲜血与勇气的“京字第一号证据”,最终在军事法庭上,成为审判日本战犯的重要证据。
这部影片,没有宏大的叙事,以小人物的视角切入,通过群像戏将不同阶层、职业与年龄的南京百姓浓缩于吉祥照相馆这一方天地中,对屠城阴影下南京人的心理状态进行细致挖掘。林毓秀从懵懂无知抱有幻想到认清现实,阿泰从极限求生到义无反顾选择赴死,宋存义从苟且偷生到孤注一掷拼死抗日……这些普通人的转变,没有刻意的英雄化呈现,但当这些平凡人选择在绝境中站出来时,他们已然成为英雄,他们的壮举也正如冲洗照片时显影液中逐渐清晰的影像,在日军罪行不断被曝光中,显露出人性最坚韧的底色。电影用克制的叙事方式展示了主题,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场面,那些日军暴行的罪证,更多是通过暗房里的光影、角色颤抖的眼神间接呈现。这部聚焦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在历史与艺术的交汇处写下了凝重的一笔,在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主题之下,彰显着伟大的抗战精神。
正如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梅汝璈所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欠下我们中国人民的血债,记在日本人民的头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会招致未来的灾祸。今夏,还有多部重磅历史题材影片陆续登场,这些电影传递的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以史为鉴的清醒,当一个民族能直面自己的伤痕,才能真正守护好脚下的土地。
一部部反映抗战精神的电影承载着厚重历史,凝聚着创作者的历史责任感与艺术匠心。这个暑期,让我们走进影院,于光影中感悟历史,自往昔中汲取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