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慢的品格(金台随感)

发布时间:2025-07-30 07:11:26

原标题:慢的品格(金台随感)

洛阳大宋名相园里有一张千工顶子床,据说是能工巧匠用了三年才做完。如今的人听了,大约要咋舌:三年?就为了一张床?这年头谁还有这等耐心?然而正是这般慢工,才出得了细活。那床上的雕花,每一刀都是时光的印记,每一画都是匠心的沉淀。慢工出细活,关键在于用心、用力,在于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而不是盲目追求速度。

幼时家中请木匠做活计,常见他们耳朵上夹着半截香烟,慢条斯理地刨着木头。木屑在空中飞舞,落在他们的旧布鞋上。一根木料,要经选料、画线、锯、刨、凿眼、开榫、雕刻、组装、打磨、上漆,前后竟要大半年光景。放学归来,我最爱蹲在后院看他们干活。他们不急不躁,仿佛手中握的不是木头,而是什么稀世珍宝。

慢,不只是手艺人的态度,更是一种生活的诗意。老子出关,坐骑是牛,若骑快马,怕就不是老子了,与那“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也不相称了。中国画里的牛总是慢腾腾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那笛声想必也是悠长的。蜗牛爬得慢,却被写进了童谣:“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黄鹂鸟笑它太慢,它却道:“等我爬上葡萄就成熟了。”这慢,竟慢出了哲理。

古人作诗,很讲究“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为“推敲”二字反复斟酌,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般慢工细作,方成就千古绝唱。北宋画家文同画竹,讲究“胸有成竹”。他在住所周围种满竹子,日复一日地观察,看竹子在晴雨风雪中的千姿百态。如此慢的积累,才使得他下笔如有神。这般慢,是艺术的酝酿,是创作的根基。正如《庄子》中那棵大椿树,“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在悠悠岁月里慢慢生长,终成参天古木。

快,当然不是坏事。时代的发展需要速度,科技的进步依赖效率。快,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体验更多可能;快,让知识得以迅速传播,让文明得以广泛交流。快与慢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而今有的人活得太急了,看剧要倍速,通信要即时,找对象都要“闪婚”。他们追求速度,却忽略了质量;追赶着时间,却漠视了时间背后更重要的东西。那些需要慢功夫的事物——一首好诗、一把好琴、一段真情——恰恰需要细细咂摸品味。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当快则快,当慢也该慢下来。尤其是在艺术创作的领域,慢不应是懒惰,也不应是懈怠,而是一种对品质的坚守与追求。慢工出细活,是手艺人的信条;慢火炖好汤,是厨师的智慧;慢读得真味,是读书人的享受。有的时候,或许我们需要学会慢下来——慢下来看一朵花开,慢下来听一段音乐,慢下来爱一个人。

千工顶子床上的雕花会流传下去,不仅因为它的精美,更因为它所承载的那份匠心。当我们驻足凝视那些繁复的纹样时,看到的不仅是工匠的手艺,更是一段被雕刻的时光。在这时光里,藏着我们久违的安宁与从容。像那大椿树,在时光的长河里,慢慢生长,慢慢沉淀,终成生命的永恒。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30日 20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梁 凌)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