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芦笙悠扬伴暑假 马关30余名青少年沉浸式体验苗族文化
为传承苗族非遗文化,助力青少年文化认同建设,暑假期间,马关县苗族学会联合在马关县仁和镇岩脚村委会茭瓜塘小组开展暑期芦笙公益教学活动。活动通过理论授课与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为30余名苗族青少年带来了一场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
活动现场,文山州苗族学会陶永华老师手持芦笙,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们讲解了芦笙的历史渊源、基本构造及演奏技巧。"芦笙不仅是乐器,更是苗族文化的活化石。"陶永华边演示边介绍,从簧片振动原理到指法呼吸配合,他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随着欢快的芦笙曲调响起,马关县苗族学会非遗传承人徐文美带领孩子们步入芦笙舞环节。她逐一纠正学生们的姿态,"手要像白鹤展翅,脚要如蜻蜓点水。"徐文美边指导边鼓励,孩子们从最初的拘谨到后来的自如,逐渐掌握了"三步一踢""五步一转"等技巧,现场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文化的魅力。
“老师教的很有耐心,我会把芦笙学好,把这种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非遗之美。”苗族少年杨国奎说道。
据悉,本次公益培训自7月10日启动,将持续至8月10日,形成"理论 实践 展演"的完整教学体系。除每日的集中授课外,还组织了晨练晚习巩固成果,并计划在结业仪式上举办汇报演出。"我们希望通过系统化、持续性的培训,让更多孩子成为非遗文化的'种子'。"马关县苗族学会非遗传承人徐文美表示,未来将扩大活动覆盖面,探索"非遗进校园" "线上云课堂"等创新形式。
此次培训既是落实"双减"政策的生动实践,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举措。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茭瓜塘小组的广场上将不停回荡着悠扬的笙歌,非遗文化的火种正在新一代苗族少年心中悄然点燃。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