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衡山县乡村学校有群皮影“小戏骨”,“唱、念、做、打”有模有样——光影摇曳间,非遗薪火传

发布时间:2025-07-29 08:11:54

原标题:衡山县乡村学校有群皮影“小戏骨”,“唱、念、做、打”有模有样——光影摇曳间,非遗薪火传

通讯员 赵诗 蒋鹏 向微

“龙宫阵仗我好怕怕,吓得我浑身掉渣渣,战胜龙王我笑哈哈,降妖除魔我吹喇叭,滴答滴答滴滴答……”

7月1日晚,衡山县福田铺乡的老樟树下光影摇曳。幕布后,稚嫩的童声唱着改编的皮影戏《哪吒闹海》,10余名孩子分工协作,操控皮影人上下翻飞,“唱、念、做、打”有模有样,引得现场村民阵阵喝彩。

这群“小戏骨”来自福田铺乡中心学校。如今,学校已有近百名师生加入皮影兴趣小组。竹棍轻点,丝线起落间,古老的皮影艺术在师生们手中焕发着新的精彩。

师生携手,非遗扎根校园沃土

衡山皮影戏又称衡山影子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中国南派皮影的典型代表,已有300多年历史。福田铺乡是衡山皮影戏主要发源地,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皮影之乡”。

曾经,当地的红白喜事、庙会和节庆等场合都少不了皮影戏,是人们很喜爱的一种文艺表演。“随着时代变迁,如今皮影戏市场萎缩,艺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兴趣不高,人才断层严重。”福田铺乡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周小平介绍。

“作为主要发源地的学校,能否在传承上有些探索和作为?”周小平说,去年10月,学校主动扛起传承重任,开设“影子戏兴趣小组”,利用每周三下午课后服务时间,邀请县里的皮影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授课。

传承之路非坦途。皮影戏技艺繁复,唱腔、打击乐、雕刻、操控等样样皆学问。

“仅靠传承人定期指导,难以在校园真正扎根。”周小平道出困境:“如果孩子们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很难第一时间找到老师交流和解决。”

转机,源于一群青年教师的加入。

近几年,学校相继分配来了八九位“90后”、“00后”大学毕业生:彭奕欣和颜家宇,从湖南一师毕业;罗运琦,从长沙师范毕业;彭立功,从衡阳师院毕业……

这些年轻教师,从零起步,分工合作,系统学习锣鼓、唱腔、操控等皮影知识和技能。有的专攻影型制作、有的主攻皮影演唱、有的则重点研究影型操作和乐器。自己掌握好之后,再传授给学生。他们带领学生,每天苦练2到3小时,周末集体排练。

“仅打击乐一项,就需掌握大锣、小锣、板鼓、小鼓、大钞五件乐器。”青年教师罗舒笑感慨道,“但投入其中,便能感受到它的魔力。”

为筑牢传承根基,老师们还牵头在校内成立了“福田梦工厂”衡山影子戏非遗传承艺术馆,邀请青年传承人和专家授课,推动传承走向规范化、专业化。

青年教师们的热爱与执着,为皮影戏在校园扎根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皮影戏已成为福田铺乡中心学校特色校本课程,近一半的学生加入了兴趣小组。学校还专门改造了皮影戏活动室和展厅,作为练习和表演的场地。经过练习打磨,师生们已能娴熟合作,演绎多个完整剧目,登上了省、市级大舞台。

活态传承,现代教育碰出新火花

走进学校的皮影收藏室,近百件老艺人捐赠的手抄剧本和古旧皮影被妥善珍藏。与之相映衬的,是展厅里孩子们亲手设计、制作的各种皮影作品——从设计画稿、雕刻打磨到上色装订,一件件色彩绚丽、造型灵动的作品,无不凝结着童真与匠心。

在这所留守儿童占比六成的乡村学校,皮影戏课堂超越了单纯技艺的传授。孩子们通过沉浸式学习,悄然敞开了封闭的心扉,更在光影舞台上锤炼出自信和胆量。

有着绘画特长的数学老师熊诗燕,负责带孩子们制作皮影道具。这是一门精细活,她鼓励孩子们要敢于试错,勤动手、多思考:“孩子们很投入,有的还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钻研制作,制作水平有的比老师还要高。”

在校长周小平看来,将皮影戏深度融入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提供了沃土与舞台,他们经过亲身体验非遗魅力,增添了热爱与传承的使命感。

“老师们从知识教起,再到制作、雕刻、上色、演、唱……我发现古人的智慧多么了不起!” 学生陈锦烨的感叹,道出了许多孩子的心声。

在理解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师生们还尝试用当代语言为传统皮影戏注入新活力。他们将《哪吒闹海》《葫芦娃》等经典故事,创新改编成皮影剧目,并融入现代台词,让百年光影与现代审美碰撞出灿烂火花。

从陌生到热爱,从传承到创新,这群缺少家长陪伴的乡村孩子,用稚嫩的肩膀,守护着百年光影的舞台。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