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粮增畜稳 沃野生金——“青海经济年中观察”系列报道之二

发布时间:2025-07-29 02:11:02

原标题:【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粮增畜稳 沃野生金——“青海经济年中观察”系列报道之二

民和三川黄河谷地的沃野田畴。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盛夏时节,行走在青海大地,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绿油油的玉米苗随风摇曳,各色瓜果在绿叶中探出脑袋,牛羊悠闲地吃着牧草,农民的欢声笑语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释放,一个个生动场景汇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

一直以来,农村根基牢固、农业发展稳健,在稳固经济基本盘、保障民生底线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今年时间已过半,青海农牧业以加快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目标,围绕“两个持续、三个增长、四个着力”,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实施农牧业稳产稳量攻坚行动,加力推动牛羊、生猪产能恢复、设施蔬菜生产及渔业产能提升,上半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农牧业经济稳中向好,各项指标任务实现“双过半”。

一个“稳”字彰显青海农牧业的强劲韧性。

第一稳:

“耕”基稳固 守好“粮袋子”

时值盛夏,青海东部川水谷地的冬小麦收割已接近尾声,农田里机器轰鸣,高效的农机化服务,为夏粮的早日颗粒归仓做好保障。

仓廪实,天下安。夏粮丰收为全年粮食稳定打好了基础。“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多措并举推进粮食生产任务落实落地,粮油生产开局较好。”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869.55万亩(1亩≈0.06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482.85万亩、油料作物227.1万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的108.5%、102.3%。

数据亮眼,粮食安全的背后,不仅是春耕生产下抢抓农时、调优结构的争分夺秒,更藏着粮食稳产的密码:

——是“藏粮于地”坚决不能越过的耕地红线。

平整土地、升级田间道路,在全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完成运行下,不仅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减少水土流失,还提高了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与土地利用率,粮食产能可以进一步提高。

“今年,全省各地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与高效节水灌溉、农机农艺推广应用、撂荒地复耕复垦等相结合,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4.7万亩,这是五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年,将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

果农霍延畅展示成熟上市的杏子。 通讯员 石延寿 摄

与此同时,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修订完善“规建管用”全链条管理制度。并抓住备耕关键期,加力整改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问题,巩固“非粮化”整治成果。

另一方面,在7个县打造省部级绿色高产高效整建创建县129.68万亩,落实单产提升关键技术面积24万亩,建立“百千万”亩高产田464个,为全年增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是“藏粮于技”不断加注的科技马力。

不久前,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育成的“青薯早1号”获得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这个由我省自主育种的第一个马铃薯早熟品种,在试验田中,通过双膜种植技术,已实现亩产2500公斤,与传统品种相比增产近50%。

良种先行,保证种子质量是我省粮食稳产的基础。上半年,全省审定通过农作物新品种8个,包括我省首次审定的硬粒小麦品种,成功培育并转让全国首个青稞品种“昆仑18号”种权。截至目前,全省推介优质、高产、适宜生产的农作物优良品种40个,应用面积达40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其中杂交油菜和杂交玉米实现良种全覆盖。

第二稳:

肉好菜鲜 充足“菜篮子”

菜、蛋、肉等“菜篮子”产品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7月21日,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新添堡的“供港澳”蔬菜基地里,第二茬四色花菜正茁壮生长,虽然距长成收割还有些日子,但是销售的订单早已预定结束。除此之外,种植的无筋四季豆、广东香草(薄荷)、皱皮羽衣甘蓝等冷凉蔬菜均稳定产出。

发挥高原冷凉气候优势,近几年互助县的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得可谓如火如荼,这里产出的蔬菜不仅品质高,种类也丰富,它们通过积极搭建的外贸平台和拓展的外贸渠道,不断丰富着省内外群众的餐桌。

在冷凉蔬菜成为乡村热产业的当下,今年我省积极申报建设高原冷凉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湟中国家级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园建设,上半年,3800多栋改造升级老旧设施温棚投入生产,推广水肥一体化、多茬精细种植等技术,设施蔬菜种植面积、产量较去年分别增加4000亩、1400吨,育苗订单增加2500万株。截至6月底,全省蔬菜种植面积51万亩,同比增长2.8%,产量49.8万吨,同比增长8.4%。

我们从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双增长中不难看出,蔬菜的供应处于充足状态。入夏以来,我省大批高原冷凉蔬菜陆续上市,充实着全国各地的“菜篮子”。

作为“菜篮子”里的另一重要品类,牛、羊、生猪的市场动态同样备受关注。

从数据上看,截至6月底,全省能繁母猪存栏为6.42万头,处于绿色区间;牛羊猪禽肉产量18.0万吨,同比增长32.61%;禽蛋产量1.19万吨,增长33.3%。

从质量上看,在大通等4县实施肉牛增量提质项目,推进10个奶农主体养加一体化发展。共和、泽库、达日、海晏4县国家级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通过中期评估,推广藏羊良种繁育、牦牛人工授精技术,实施“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示范”项目。同时,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部署开展冬春季集中免疫,推进无纸化出具动物检疫证明,严厉打击私屠乱宰,强化畜禽运输屠宰管理。

抓好生产,保障供应,“菜篮子”的稳产保供连着城乡两头,关系民生福祉,上半年“菜篮子”的稳步增加为下半年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打牢了基础。

第三稳:

提升质效 建好输出地

6月11日,乐都启动直供“北上广港”计划,日均发货200吨;

6月18日,香港STC青海实验室在西宁市揭牌成立,这个在香港市场备受欢迎的产品质量标志,不仅是“青字号”农产品进入“港澳市场”的通行证,更能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53个英联邦国家及地区互相认可,这种“青海检测、香港发证”的模式,为“青字号”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开启“快车道”;

同日,青海西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批配中心在广东成立,豆苗、菜薹等8个明星单品冷凉蔬菜种类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冷凉蔬菜实现“当日采摘、当日送达”直飞北上广深;

大通豌豆苗日均空运250公斤至沪深;

黄南尖扎联合水产等陆基渔业养殖基地陆续投产,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农牧企业与香港美心集团等企业签约1亿元;

……

这份上半年“走出去”的成绩单映射着我省坚定加快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步伐的全貌,在突出重点抓好引导的前提下,“双冷”产业不断提质提速,截至5月底,全省出口冷凉蔬菜1812.8吨,增长210%;出口冷水鱼相关产品2197吨,增长120%。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实施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出口(供港澳)供应链体系行动,强化供港农畜产品输出,落实青海相关经贸协议,11家企业已供港冷水鱼、牦牛肉、冷凉蔬菜、藜麦、藏(地)毯等产品共计7349万元。今年以来,供港农产品1174吨,金额达2016万元。

做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的质量保障,上半年,我省发布2025年全省主导品种95个和63项主推技术,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298个,有机草原监测面积达到3.35亿亩,发布实施地方标准10项,累计48个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与此同时,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全省县级及以上农产品检测机构“双认证”实验室增加至16个。

标准引领、风险管控、认证赋能,我们通过构建覆盖源头治理、标准生产、风险管控、品牌认证的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多维度筑牢农产品质量根基,为打造高质量输出地奠定了坚实的安全基础。上半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

一个个扎实数据,彰显着农业农村经济的稳健底气,也描绘了乡亲们收入稳步增加、农村和谐安宁的美好图景。当前,青海正凝聚力量,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妙笔丹青书写着气势磅礴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来源:青海日报)

(王臻)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