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湘江奔涌产业潮
长沙湘江新区实验室,一块“退役”的公交车磷酸铁锂电池沉浮于特制液体中。短短三五分钟,精密传感器完成“诊断”。依托电池循环技术,它将“重生”于城市电网。
7月23日,千里之外的邵阳市洞口县,投资3亿元、占地8万平方米的洞口数控机床产业园开园。首批9家企业代表接过“金钥匙”,工业设备轰鸣声中,一个锚定千亿目标的新兴产业扬帆起航。
这静默的创新与轰鸣的生产,正是湖南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上半年,湖南以产业育新培强攻坚为主抓手,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传统强链持续升级,产业新军蓬勃崛起,一幅以创新为底色的产业宏图在三湘大地加速铺展。
重点产业突破,新质动能澎湃
湘潭岳塘区中部国际机械园内,二手工程机械设备经清洗、维修、喷涂,远销全球。“需求激增,市场日趋规范。”工作人员介绍。此前,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分会场——工程机械再制造展在此举办,现场意向协议达3亿元。
作为湖南王牌产业,工程机械规模已连续15年全国领跑。面对市场由增量转向存量、设备保有量超900万台的现状,再制造成为关键增长点。湖南率先出台《促进工程机械再制造体系改革方案》,在标准规则、报关物流、出口退税、售后服务等环节全流程探索改革。今年1—5月,全省工程机械产业利润达38.8亿元,同比激增47.5%。
传统产业突破“天花板”之际,新兴产业正拔节生长。
5月20日,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开园,首开区220亩全面启用,吸引常州建科、菲利斯通、大连金马等20余家企业入驻。作为工业“眼睛”与质量“基石”,小小计量仪器撬动“大产业”。湖南前瞻布局,将其纳入全省13条重点产业链强力护航。1—5月,该产业营收435.19亿元,同比增长20.5%。截至5月底,产业链规上企业达697家,覆盖研发制造、检验检测等46个细分领域。
省工信厅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与原材料行业贡献突出,分别拉动增长4.0和2.0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衡器计量、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均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
集群效应凸显,“链式”协同增效
湘潭湘钢车间,奔腾钢水注入新模具——这批钢材将成为三一重工泵车的关键部件。在第四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上,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国际顶尖机型的关键零部件钢材,均由湘钢供应。
先进钢材与工程机械两大优势产业,正通过“材料-装备”跨链对接,构建高效协同生态。在湖南产业版图上,这样跨界融合已成常态。
在湖南的产业雨林中,大企业如乔木撑起天际线,中小企业如灌木蓬勃生长。如蓝思科技发挥链主作用,协助园区招商,集聚供应链实现本土化,带动超200家湘企融合发展,年产值近千亿元;拓维信息等龙头开放技术底座,牵引200余家中小软件企业接入生态链,共拓“工业软件 工程机械”新蓝海。
延链补链强链,闭环加速形成。“退役”的电池经过分级,高容量的变身电网储能系统,中容量的用于路灯基站,最后拆解出的铜箔、锂粉重归生产线。“电池生于斯,用于斯,归于斯”,这条绿色产业链补上了湖南新能源拼图的关键一环。当前,湖南已形成从正极前驱体到正极材料、负极、隔膜、电解液,再到电芯及电池回收的闭环产业链条,产业完善程度全国领先。
深耕产业协同,制度创新破局。针对高校成果转化难、企业专利许可风险高问题,湘潭市推出《科技成果“先用后付”实施方案》,企业可先免费使用专利,待产品市场化产生收益后再付费。中南大学郭学益教授团队以此模式,将储能技术授权湖南启标新能源,助其4个月斩获订单1亿元,双方将共建“钠电技术联合实验室”,校企合作深化为“联合攻关 专利共营”。
产业链孤岛连成大陆,创新要素溪流汇成江河。全省“5 5”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链式整合、平台共享、区域联动”,实现从“企业集聚”到“生态共生”的跃升。1—6月集群总产值达9130亿元,同比增长8%,协同效应强劲释放。(谢卓芳)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