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河南 遇见上合丨“东方红”点亮中亚农业新图景
本报记者 陈学桦 范坤鹏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的夏日黎明,第一缕阳光掠过巴尔喀什湖,当地农民卡里姆已驾驶崭新的东方红拖拉机驶入田地,车身上“YTO”的红色标识在晨雾中格外醒目——这台凝聚着我国技术与中亚智慧的农机,正成为这片广袤土地耕作图景的“新主角”。
在距阿拉木图市约50公里的工业新区内,中国一拖与当地合作伙伴阿斯塔纳机械集团共建的组装厂车间里,工人们正将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精准对接。流水线上,每2小时就有1台拖拉机完成总装,这个效率在2年前还是当地企业遥不可及的梦想。
“2023年年初刚投产时,月产能仅30台。”该组装厂负责人清晰记得,当年3月首批拖拉机下线时,哈萨克斯坦农业部官员专程到场,当地工人难掩激动,掌声与拖拉机轰鸣声交织成特殊的喝彩。
这座占地2.3万平方米的组装厂,正是顺应中亚农机本地化政策的产物。2022年哈萨克斯坦颁布新规,要求进口农机本地化率达40%以上。面对政策调整,中国一拖没有选择简单的设备出口,而是与当地的阿斯塔纳机械集团携手,把生产线直接建到客户家门口。
“我们不仅带来图纸,更带来质量管理体系。”组装厂技术负责人王磊指着墙上的流程图介绍,从零部件采购到整机检测,186道工序全部采用中国一拖标准。“本地化”智慧同样闪光:针对中亚零下40℃的严寒,当地工程师将液压系统耐低温性能大幅提升;结合当地的广袤草原地形,轮胎加宽15%以减轻对地皮的碾压。
这些因地制宜的改进,让东方红拖拉机迅速赢得市场。2023年组装量480台,2024年突破600台,其中约80%供应哈萨克斯坦本地,其余销往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在南哈州棉花种植区,农场主阿赫梅多夫算过一笔账:相比欧洲品牌,东方红拖拉机维护成本降低30%,配件响应时间从3周缩短至48小时。
组装厂的意义远不止于此。焊接车间里,35岁的哈萨克斯坦青年鲁斯兰正操作着中国生产的机械臂,如今的他已是厂里的“金牌焊工”。“这里的培训体系很特别,中国师傅带我们画三维图纸,还能去洛阳总部学习新技术。”他笑着说,自己的月薪较3年前翻倍,已在阿拉木图市购置了新房。
“今年要挑战1000台产能。”站在新落成的零部件仓库前,组装厂负责人望着远处整齐停放的农机,眼中满是期待。
夕阳西下,当天最后一台拖拉机驶下生产线,车身上的红色标识在余晖中与远处的天山雪峰相映生辉。从洛阳到阿拉木图,这道跨越万里的红色印记,不仅见证着中国农机的出海之路,更书写着共建“一带一路”的动人篇章。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