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7.12 暑校课程回顾丨Vijay Prashad 全球南方圆桌

发布时间:2025-07-23 21:18:46

  7月12日,暑期学校迎来Vijay Prashad的两场讲座以及殷之光、Vijay Prasahd、Taimur Rahman等人参与的全球南方圆桌对谈。

  维贾伊·普拉沙德(Vijay Prashad)是印度裔历史学家、记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现任“三大洲研究所”(Tricontinental: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执行主任。他长期关注“全球南方”的反帝历史与现实,在去殖民政治、反资本主义斗争及第三世界国际主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普拉沙德曾在多所美国高校任教,著有The Darker Nations: 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Third World、The Poorer Nations等重要著作,系统阐述全球南方在冷战与后冷战时代的自主发展与政治抗争。他强调继承“万隆精神”,反对西方军事干预与新殖民主义,推动以人民为基础的外交与团结实践。作为活跃于学术与公共领域的知识分子,普拉沙德不仅在理论上为全球正义事业提供批判资源,也通过媒体、演讲与组织实践介入现实斗争,是当代南方国家声音的重要代表。  

  Vijay Prashad主讲

  当天上午,Vijay Prashad以全球南方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发表了一场深入浅出的讲座,Vijay首先回顾了资本主义的起源,指出其进步性一面:资产阶级革命通过稳定财产权,为投资提供了保障,从而激发了技术革新。特别是在18至19世纪的西北欧,蒸汽机等重大突破应运而生,源于煤矿开采等实际需求。然而,他提醒听众,这些成就并非仅靠欧洲的创造力,而是大量依赖殖民掠夺的财富。例如,英国从孟加拉榨取的土地税收,直接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

  接着,Vijay批判了早期对资本主义的回应,比如浪漫主义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化,以及基于道德义愤的宗教批判,如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所表达的情绪。他认为,马克思超越了这些情绪化的批判,通过发展科学的资本主义分析,围绕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剥削等核心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因私有制而走向垄断和生产无序的内在矛盾,进而指出这是迈向社会主义的障碍。

  在谈到殖民主义时,Vijay指出,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的批判缺乏完整的科学分析,这一空白随后由列宁等人填补。列宁认识到,农民作为被无产阶级化的群体,能够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革命作用。Vijay以1911年的墨西哥、伊朗和中国革命为例,说明这些事件启发列宁将反殖民斗争视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也强调,仅推翻殖民统治不足以解决问题,必须进一步直面帝国主义的深层结构。

  随后,Vijay探讨了后殖民国家建设的难题,尤其是在经济凋敝和行政能力不足的背景下。他以中国为例,赞叹其通过国家主导的竞争机制迅速提升生产力,但同时承认,对这一过程的具体机制仍需更深入研究。他因此呼吁对后殖民挑战进行更细致分析,包括如何提升官僚能力以及克服殖民带来的心理创伤。

  最后,Vijay鼓励听众摒弃对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复古或浪漫化批判,拥抱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视角,融合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分析。他强调,亟需构建一种统一的、反资本主义与后殖民的理论框架,以全面应对殖民主义的深远影响。    

  

 

  课间讨论

  当天下午,Vijay Prashad 在题为“全球南方的新意动”的讲座中,深入探讨了国际主义、反殖民民族主义及南南合作的历史与现实挑战,特别聚焦亚洲地区。他通过生动的事例,如中国僧人游历印度和印度医生柯棣华(Dr. Kotnis)参与中国红军的故事,强调中印深厚的文化历史联系,主张通过纪念这些共同历史对抗分裂性叙事。

  Vijay首先批判了20世纪狭隘的民族主义,将其与诗人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916年提出的反殖民民族主义对比。泰戈尔警告单一民族、语言和血统的民族主义会导致军国主义,倡导泛亚洲主义等包容性区域团结理念。他指出,这一理念虽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蓬勃发展,但受日本帝国主义和1962年中印冲突等事件冲击,至今阻碍亚洲团结。Vijay认为,诸如中印边境争端和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等争议,更多是政治操弄或外部势力(如冷战或美国战略利益)干预的结果,而非实质性矛盾,阻碍了区域合作。

  他接着回顾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历史性团结,特别提到1947年的亚洲关系会议、1949年的亚洲妇女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这些会议彰显了反殖民团结和国际主义。然而,1970年代的债务危机迫使许多全球南方国家在西方金融压力下减少国际主义主张,国际影响力下降。Vijay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崩盘,暴露了西方市场的脆弱性,促使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转向南南贸易与合作,催生了“新意动”。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表现为政治自信,例如全球南方国家拒绝追随西方谴责俄罗斯或公开批评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行动。

  随后Vijay强调,BRICS等倡议虽推动了南南合作,但仍以商业为主,缺乏深化人民间联系的文化项目,如电影或文学翻译计划。他呼吁通过BRICS资助此类项目,促进文化连接。在回应关于社会主义的提问时,他承认其在多边场合的缺席,但认为全球南方强调的主权与尊严若认真落实,将自然导向社会主义目标,建议通过人民间的团结平台推动这一进程,而非直接高举社会主义旗帜。

  在工人组织问题上,Vijay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下劳动者的分散化和物流网络的复杂性,指出传统工会组织面临挑战,需通过政治和社会运动(如印度的大规模罢工或巴基斯坦的反饥饿游行)增强集体意识和政治力量。他强调,全球南方需摒弃狭隘民族主义,拥抱区域与全球团结,借鉴历史经验并警惕外部势力分化。   

  

  

 

  全球南方圆桌

  Vijay课后,殷之光、Vijay Prashad、Taimur Rahman等人围绕全球南方的历史、文化、经济及国家认同展开主题为“敢教日月换新天:全球南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TO MAKE THE WORLD ANEW: Global South Past, Present and Beyond)的深入对谈,探讨了殖民主义、现代化、国家解放运动及全球南方在当代国际格局中的角色,展现了复杂的历史与现实挑战。

  对谈首先聚焦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的起点问题。Vijay Prashad等人质疑以殖民征服(如1840年鸦片战争或1857年印度兵变)作为现代化开端的西方史学视角,认为这种定义忽略了本土历史连续性与主体性。他们提出,现代化应与群众运动和国家意识觉醒相联系。例如,印度的现代化可能始于1920年代的民族运动、共产主义运动及工会运动,而中国不应被简单归类为殖民地或封闭国家,其现代化是一个融合殖民、半殖民及革命斗争的复杂过程。拉丁美洲的现代化则与1804年海地革命、1910年墨西哥革命及1959年古巴革命等事件紧密相关,这些事件推动了民族意识和群众运动的发展。

  随后,对谈转向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的构建。讨论指出,全球南方国家在殖民历史与现代化张力中面临文化认同困境。例如,巴基斯坦既认同旁遮普文化,又与伊斯兰世界有意识形态联系;中国则需通过讲述自身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但在国际传播上(如新疆问题)常受西方媒体操控。与谈人批评全球南方缺乏自信的资产阶级文化,指出亚洲和拉美地区的资产阶级多为“复古主义”或依附西方,未能形成根植于现代技术和本土经验的文化。与此同时,西方通过媒体和文化产品(如好莱坞)成功塑造有利于自身的叙事,而中国等国在国际传播(如CGTN)上投入巨大却效果有限,亟需改进。

  对谈进一步探讨了反帝斗争与国家解放运动的复杂性。与谈人批评“帝国主义金字塔”理论忽视阶级分析,强调解放运动需寻找盟友(如苏联或中国),但不应被简单归为某一阵营。以拉丁美洲的ALBA为例,对谈展示了政府与社会运动并行的双轨制模式。ALBA通过政府间合作(如古巴医生与委内瑞拉石油的交换)和社会运动委员会赋予群众参与决策的权利,体现了对主权与尊严的追求。讨论还呼吁通过BRICS等平台加强全球南方合作,并建立民间组织跨国联系,对抗新自由主义和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最后,对谈展望了全球南方的当代挑战与未来方向。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等地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但常被西方指责为“新帝国主义”。对此,讨论认为中国应更积极地讲述自身故事(如医疗队在摩洛哥的贡献),以对抗西方叙事。与谈人提出,传统西方发展理论已失效,全球南方需集体构建新发展理论。例如,委内瑞拉虽拥有庞大石油储备,但单纯依赖资源出口并非真正发展;古巴疫苗研发因缺乏注射器受限,凸显技术与资源瓶颈。社交媒体被视为潜在的解放工具,但受大公司(如Meta、X)操控,全球南方需通过制作具有群众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如电影、音乐)争夺文化霸权。对谈还提到布基纳法索等非洲国家的群众运动,强调基层组织在变革中的作用,并呼吁建立历史叙述和博物馆以对抗西方对殖民暴行的选择性遗忘。

  总体而言,对谈揭示了全球南方在历史、文化与经济领域的复杂挑战,强调通过群众运动、阶级分析、国际团结及文化传播实现主权与尊严的必要性,呼吁中国等国家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作用,共同构建新的发展理论与实践,迈向真正的解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