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客流超4万人次、节假日突破10万人次——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早已超越传统菜场的定义,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地标和云南饮食文化的鲜活窗口。
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始建于1997年,曾因管理问题陷入困境,2017年由政府收回并交由云南建投第三建设有限公司运营后历经蜕变,焕然一新。
从传统“菜篮子”到现象级文化地标,篆新农贸市场何以破圈?网红市场又为何有此魔力?近日,记者专访市场负责人吴现吉,探寻“破圈”密码。
记者:市场在2017年之前经历了一段混乱期,当时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接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吴现吉:当时,转租乱象比较突出,一个铺子转七八手,房租被炒得虚高,让实际经营者负担很重。我们接手后,首先就通过“一刀切”整治转租,让经营者直接对接市场,从源头解决层层加价问题。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改造基础设施,包括大棚翻新、空间优化等。
记者:现在很多人说篆新不像传统菜市场,更像“云南饮食文化博物馆”,这种定位是如何形成的?
吴现吉:我们从一开始,计划做的就不仅仅是交易场所。现在市场里,鲜花饼可以现场看整个制作过程,云南的本土咖啡品牌正在装修准备入驻,消费者买菜时能喝咖啡、还能学做美食。我们还联合云南农业大学的教师成立了“吃货工作室”,跟西南生物多样性中心合作,借助这些专业机构的力量,让云南文化在这里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记者:管理上有哪些“硬核”措施支撑这种转型?
吴现吉:我们有套“铁规矩”。招商实行“经营理念考察 实地探访 评选抽签”制度,杜绝人情关系;商户考核采用类似驾照扣分的制度,基础分60分,违规就扣分,年底不及格就得退出。目前市场配备25名管理人员、30名保安、30名保洁,还有公安驻点等,全力护航市场运营。
记者:下一步,市场有哪些具体规划?
吴现吉:核心紧扣“旅居云南”和“市场游”。线下集中展销云南16个州市的特色产品,并严格筛选精品。线上模仿东方甄选模式,让全国都能买到正宗云南货。同时,计划深挖明朝运粮码头的文化底蕴,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让多元文化成为新亮点。
记者:如何平衡民生属性与文旅功能?
吴现吉:民生是底线,刚需品类改造期间都要保障供应,特殊情况下还会为商户免一个季度房租。文旅是加分项,通过引入各种网红品牌、多元互动模式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云南文化。
作者:复旦大学 边思语 蒲秦昊 程艺丹 王宇 姜珊
指导教师:陶建杰 张志安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