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水果价格玩起“跷跷板”,农民如何丰产又丰收?
近日,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山西村家庭农场果农正在采摘黄桃。通讯员 张红心 摄
7月15日,游客正在合肥市包河区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采摘葡萄。记者 张大岗 实习生 安妮 摄
近日,歙县北岸镇瞻淇村梅花基地套种的高山西瓜陆续成熟,村民们忙着采摘供应市场。通讯员 郑宏 摄
入伏后,我省地产水果大量上市,三十岗西瓜、大圩葡萄、砀山油桃、早熟梨等特色水果提前抢占市场。
其中,油桃、早熟梨因早上市、错峰上市价格上扬,而蓝莓、青梅等部分果品受国内市场规模、产能以及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价格走低。这种分化行情是否会导致果农“丰产不丰收”?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早熟品种“价高一筹”,部分水果价格跳水
眼下,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葡萄种植基地里,夏黑、醉金香等部分早熟品种已经陆续成熟,一串串硕大滚圆、晶莹水润的各色葡萄挂满枝头,散发出阵阵果香。
“我们拥有1.3万平方米连栋大棚,种植有夏黑、醉金香、巨峰、阳光玫瑰等葡萄品种,预计今年产量有三四万斤,主要通过采摘和网上销售渠道,采摘价格每斤10元至15元,目前销售情况良好。”合肥圩田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友霞告诉记者。
大圩葡萄一直是合肥地产水果中的明星产品。今年,大圩镇种植了夏黑、醉金香、甬优、巨玫瑰、阳光玫瑰等早中晚熟20余个品种,预计年产值达3亿元。
除了大圩葡萄,合肥三十岗西瓜行情如何?
“今年,我们三十岗西瓜的种植面积比去年少一些,但价格比较稳定,6月份虽然降了一些,但是最近天气炎热,价格又上来了。”位于合肥市庐阳区的刘一盆蔬果采摘基地负责人刘勇说。
“从目前情况来看,合肥本地夏季水果销售渠道较为通畅,价格略有上涨。”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特产处处长任家友表示。
而位于黄河故道的砀山县,一直是省内知名的“大果园”。当地果农尝到了“早”的甜头。
“今年大棚油桃卖得非常好,一亩地收入2万多元。”砀山县葛集镇桃农吕会丽告诉记者,她今年采取了套袋种植技术,基本上不用农药,果形漂亮,个头也大。套袋种植的桃子到了超市会被贴上“优质果”“精品果”标签,价格也更高。
“早熟品种卖5块钱一斤,往年只能卖到三四块钱。”吕会丽说,今年油桃有1块钱的差价。
与合肥、砀山的西瓜、葡萄、油桃等夏季主力水果相比,本地产蓝莓、青梅价格则出现大幅度缩水。
7月21日,怀宁县三桥镇蓝莓种植大户、岭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敬启向记者透露,今年本地蓝莓批发价最高仅为17元/斤,比去年低了近一半。
张敬启分析认为,蓝莓价格走低有多重原因,主要是受云南蓝莓的持续冲击,市场空间被挤压。云南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蓝莓产量大且成熟期早于怀宁。
“我们的蓝莓还未进入采摘季,云南的尾果就已批量运抵本地市场。”张敬启说。
无独有偶。今年芜湖市繁昌区青梅鲜果收购价大幅波动,从去年的每公斤10元左右降至5元左右。青梅种植规模在当地孙村、繁阳、荻港镇较多,今年果树没有全部挂果,总产量1000多吨。
记者从芜湖市繁昌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青梅成熟在5月下旬左右。去年因雨水过多影响青梅生长,采摘季节产量上不去导致鲜果收购价上涨。而今年青梅市场收购价则回归到正常水平。
创新种植模式,保护价收购为果农兜底
地产水果价格出现“冰火两重天”现象,果农的收益是否受到影响?
“得益于黄河故道的肥沃土壤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我们这里不光产出品质优良的砀山酥梨,早熟梨同样清甜可口。”砀山县程庄镇小绵羊家庭农场负责人宋贺告诉记者,他今年种了10来亩早熟梨,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
“早熟梨苏翠1号亩均收入达到3万元,白皇冠亩均收入达到5万多元,一只梨就能卖1块钱。”宋贺说,早熟梨收益普遍高于砀山酥梨,主要就在于“早”,“砀山酥梨要到9月中旬才能上市,露天种植的苏翠1号6月就能上市。”
今年砀山油桃价格上涨,果农收益水涨船高。砀山县葛集镇白腊园村党总支书记王洪鸣告诉记者,今年该村共种植油桃8000亩,均价约6元/斤,比以往涨了2.5元/斤,果农亩均增收近万元。
砀山果农实现“丰产又丰收”,而蓝莓、青梅等价格大幅下跌,对果农收入又有何影响?
张敬启坦言,近年来云南蓝莓种植规模扩大,产量持续攀升,市场竞争加剧,鲜果的稀缺性不断被摊薄,对于安徽本地蓝莓市场价格确有影响。不过,今年市场虽然整体呈现买方市场特征,但他种植的蓝莓6月初就已售罄,且价格理想。他坦言,这得益于县、镇两级政府合力帮助农户拓展销售渠道。
对于产业前景,张敬启仍持乐观态度。“蓝莓竞争不应只靠价格,品牌识别度同样关键。”他指出,近年来,怀宁蓝莓凭借过硬品质赢得市场认可,已形成独特品牌效应,积累了稳定的消费群体。未来,他希望通过持续改进种植技术,实现成本优化,增强竞争力。
安徽波波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金龙是怀宁首批探索种植模式转型的先行者之一。2023年底,他将蓝莓种植模式从“露天 地栽”逐步转向“大棚 盆栽”。
“新的种植模式下,蓝莓树从幼苗到挂果的周期缩短至10个月到12个月,实现当年栽培、当年挂果。”刘金龙告诉记者,今年他种植的蓝莓提前3个月成熟,填补了市场空档,每斤零售价在80元至120元,较常规价格高出三四倍,充分印证了模式创新的价值。
“与龙头企业合作,不愁销售,我们只需安心种好梅子。”繁昌区荻港镇桃冲村梅林负责人吴诚然告诉记者,他与溜溜果园集团签订长期协议,不仅包含“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收购”,更筑起长达20年的保底收购防线。
“我们不仅与农户签订长期协议,还承诺保护价托底收购,让农户无后顾之忧。”溜溜果园集团副总裁宁鹏飞说,保底收购机制如同一张安全网,确保签约农户即使在价格低谷也能覆盖成本、获得合理利润,避免“果贱伤农”。
早上市、提品质、延链条,练好行业内功
记者调查发现,西瓜、葡萄、油桃、梨等大众水果虽未像荔枝、蓝莓等水果价格大跌,但受市场需求整体乏力、竞争加剧、成本上升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市场波动加剧,价格下行压力显现。如何保障果农稳定收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砀山果农们普遍反映,水果越早上市,价格越高。
“我正在进行品种结构调整,慢慢减少酥梨种植,增加早熟梨的种植面积。今年还尝试种植大棚西梅、大棚车厘子等品种,延长销售时间,早中晚都有的卖。”宋贺说。
砀山县程庄镇副镇长王安介绍,该镇对西瓜进行结构调整、品种改良,实现错峰上市、阶梯供应。当地西瓜从3月底一直能卖到7月底,确保果农在各个阶段都有收益。
不少果农也意识到“练内功”的重要性,开始走差异化路线。
尽管今年大圩葡萄行情看好,但有果农提出,葡萄批发价较低,一斤只有五六块钱,如果大批量急售的话,收益不高。也有果农反映,受天气和市场供求影响比较大,价格不稳定,影响种植意愿。
针对这些问题,合肥水果种植户们正在探索内生解决之道。
“为保证葡萄口感和品质,我们坚持生态种植,在种植和日常管理各环节严把质量关。销售上,我们采用网络销售和自行采摘,比批发价高出不少。”张友霞说。
“我们今年与盒马合作,推动基地头茬西瓜销售,效果很好。”刘勇表示。
前端调结构、提品质,后端产业链的“深加工引擎”则成为化解风险、提升价值的核心。
在溜溜果园现代化工厂内,记者看到,企业从日本引进的天然梅冻生产线,实现果冻生产全程无人接触。企业现有10条梅冻生产线,年产能高达2万吨。2024年产值达10亿元。其精深加工的能量远超于此——一颗青梅被赋予百变形态,开发出100多种食品,年销售量突破30亿颗。
在砀山县程庄镇龙泉寺村民升新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速冻果蔬加工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加工速冻黄桃瓣和黄桃丁。
“工厂每天生产加工黄桃瓣、黄桃丁50吨左右。从7月初开始,我们每天都在收购黄桃,每天收购一两百吨,价格比果贩子每斤高出一毛钱。”公司负责人郑士升说。
调结构、提品质、深加工,保障果农长期稳定的收益任重道远。
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特产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正通过推广设施大棚种植、财政支持建设产地冷库、引入中晚熟水果品种等,延长供应周期、分散上市压力。同时进行水果分级销售,按果径、甜度分级定价,发展高端商超渠道。
合肥市还将打响“大圩葡萄”“三十岗西瓜”等地理标志品牌,举办葡萄节、西瓜节等文旅活动,并推广“合作社 家庭农场 农户”模式,统一技术标准和保底收购,通过社区团购、参加展销会等活动,不断拓宽销售渠道。(许蓓蓓 张玉芳 陈成 阮孟玥)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