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从工厂流水线到助农直播间

发布时间:2025-07-23 05:11:05

原标题:从工厂流水线到助农直播间

大余县池江镇杨梅村的夏日清晨,薄雾还未散去,村妇联主席卢艳华已经站在缀满瓜藤的田垄边,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手机支架的角度。“三、二、一,开播。”她深吸一口气,对着镜头露出灿烂的笑容:“咱们村的水果南瓜是阳光雨露滋养出的甜蜜果,生吃脆甜,蒸着软糯,现摘现发。”如今,直播成了卢艳华的新农活。今年7月,卢艳华入选江西省2025年度“新时代赣鄱先锋”。

时间回到2000年,18岁的卢艳华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怀揣着致富梦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在深圳电子厂的流水线上,她每天要重复上千次同样的动作。2005年,在外打拼5年后,她带着全部积蓄回到家乡。开网络公司、办幼儿园,短短几年就实现了年收入18万元。在乡亲们眼里,这个姑娘已经“出息了”。

2018年3月的一天,卢艳华见村里王阿婆到集市售卖的黑豆还剩大半、李大爷家的红薯干雨季发霉,心痛不已。“这么好的黑豆、红薯干,怎么就卖不出去呢?”村民的无奈像一根刺,扎进了卢艳华的心里。7月,她毅然转让公司、关闭幼儿园,竞选村干部助农。2020年起,卢艳华担任村妇女主任(2021年起改称村妇联主席)。

然而,帮助村民打开农产品销路并非易事,传统方式效果有限。2021年3月,看着村里大棚内各类蔬菜生机勃勃,卢艳华灵机一动,开始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连续60天,每天雷打不动地拍摄。第68条视频发布后,评论区突然出现一条福建网友留言:“黑木耳怎么卖?”并积极建议她开直播。这让卢艳华心头一震:对呀,手机可不就是新农具?

第一次直播时,卢艳华紧张得手心冒汗,说话结结巴巴。直播结束,一斤土豆都没卖出去。

“不能放弃!”卢艳华不肯轻易认输。她拿出当初创业的狠劲,自费报直播培训班,省吃俭用买补光灯、无线麦,开通网络专线,搭建直播间。早上、午休、周末,成了她直播的“黄金档”,还参加了多期县里组织的新农人培训班……

“介绍农产品,不能像念说明书。要通俗有趣,像唠家常,把优点聊出来。”如今的卢艳华,谈起直播的门道如数家珍,“要把村民的农产品卖出去,不能让乡亲们失望。”

今年2月底,大头菜滞销愁坏村民。卢艳华得知后,和同事在菜地“安营扎寨”。“连续直播了10天,嗓子都哑了。”卢艳华最终卖出5000多斤,助农增收近4万元。“多亏了艳华直播,保住了我那20亩大头菜,我们的村干部好样的!”村民王平香连连称赞。

电商架起致富桥。山茶油、土红糖、富硒大米……20余种家乡特产,借卢艳华的镜头飞向全国。近一年来,卢艳华共开展公益助农直播68场,卖出农产品超2万斤,销售额超20万元。

“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账面上的数字,而在于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生机,让在土地上耕耘的乡亲都能赚到钱。”卢艳华望着远处的田野,眼神坚定而温暖,“当农民的汗水都能化作希望,这才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篇章。”

杨梅村产业兴旺,卢艳华就带网友“云游”,麻鸭戏水、脐橙满枝、烫皮飘香,乡村的味道跃然屏上。杨梅村风景如画,卢艳华镜头便聚焦杨梅城古韵城墙,带粉丝们寻迹阳明文化、徜徉七彩油菜花海。

夕阳西下,卢艳华又架起了手机。在新开垦的水果南瓜田里,卢艳华和江西农业大学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们一起拍摄《南瓜宝宝收获记》。镜头里,金黄的余晖洒在南瓜苗上,也映照着她坚定的脸庞。这个曾经的打工妹,如今正用一部手机,为家乡打开一扇通往广阔天地的窗。

叶功富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海光(张海光)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