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用古汉字和古代对话是一件很浪漫的事”——访韩国汉学家崔南圭

发布时间:2025-07-23 01:11:08

原标题:“用古汉字和古代对话是一件很浪漫的事”——访韩国汉学家崔南圭

东南网7月2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汪洁)

近日,在闽江学院,韩国国立全北大学崔南圭教授连续两天的讲座都座无虚席。这位来自韩国的汉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古文字、出土文献研究,并在中国拿到了古典语言学、文学以及书法学三个博士学位。对崔南圭来说,汉语有何魅力让他如此痴迷?如何看待韩国中文教育的变化?怎样更好地进行汉语研究的跨国合作?记者对崔南圭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为何选择汉语研究这条道路?

崔南圭:众所周知,韩国在1443年训民正音创制前,是将汉字作为文字使用的。在韩国,不少年长的人是会认得汉字、使用汉字的,我的父母就是如此,这让我从小就对这种文字产生了兴趣。在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我报考了中文系,自此之后对汉字的热爱就一发不可收了。

记者:可以分享一下您在中国的求学故事吗?

崔南圭: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台湾东海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博士。除了古文字之外,中国古代文学也深深吸引着我。在苏州大学任教的同时,我一边教学一边学习,坚持往返苏州和南京两地。2000年,我获得了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而后,我认为古汉字需要更优美地表现,又在南京艺术学院书法学拿到了我的第三个博士学位。

记者:其间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崔南圭:在中国求学,作为一名外国学生,只能用刻苦和努力来弥补与中国学生的差距。记得在台湾的时候研究古汉字,古籍资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且珍贵的,我每天省吃俭用,把所有钱都花在了购书上。

在南京大学时,我的博士生导师是莫砺锋教授,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批文学博士之一。最近,老师出版了的《师友记》一书中提到了我,说我“搭乘火车奔波于苏州与南京两地之间,风霜雨雪,从未间断……不由得为这位异国学子的好学精神而感动”。时间太过久远,我只记得学习让我收获颇丰,却不记得其中的艰辛,难为老师还记在心上。想必也是因为如此,从不为博士生作序的老师却破例为我的博士论文《杜诗的音乐世界》写序,也收录进了《师友记》中。

记者:您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哪些?

崔南圭:我主要研究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古汉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楚文字等。一方面,研究古文字是个特别有趣的事情。古人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会有各式各样的办法,比如“无”这个字,因很难用象形来表达字义而又与“舞”字音近,便把古文字的“舞”直接假借给了“无”,后来为了区分两字,又将之前的“舞”字增“舛”(双足)。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向着真理走的过程。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大量珍贵的书籍都被销毁,但秦朝之前的不少文字都记录在动物的骨头、青铜器、竹简上,被较好地保留下来,研究这些古文字可以贯通从殷商到秦朝这近1000年的历史。在我看来,通过古汉字与古代对话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

记者:在韩国,中文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您如何看待?

崔南圭:韩国作为汉字文化圈的重要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华文化有深厚渊源,中文教育亦有悠久传统。进入21世纪以来,韩国又掀起新一轮的“汉语热”,中文学习规模急剧扩大。但近年来,汉语教育市场和政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已经没有过去的热度。

虽然学习汉语的人数在减少,但也进入了一个由“量”转“质”的提升阶段。未来,韩国中文教育将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服务国家人才战略。随着中韩经贸合作的深化,各行各业对通晓中文的专业人才需求上升,“中文 专业”的复合型培养模式更为重要。

记者:您此行来福建有什么期待吗?

崔南圭:这是我第一次来福建,但是我知道福州的寿山石特别出名,是进行篆刻的好材料。我所带的学生毕业后,我常常会赠送印章给他们留作纪念。我的学生计划带我去寿山石市场走走看看,我也期待能“淘”到喜欢的石头。

记者:如何更好地进行汉语研究的跨国合作?

崔南圭:在五代南唐时期,由泉州招庆寺僧人静、筠二位禅师编纂的《祖堂集》后经泉州海商传入高丽,南宋时高丽分司大藏都监匡隽根据传入版本在海印寺开雕二十卷本,刻版藏于伽耶山海印寺,这吸引了很多海内外专家的关注和研究。这说明韩国收藏的汉籍种类繁多,涵盖了史编史传类、史抄史选类、史评史论类以及孤本与珍本等多个类别。域外汉籍的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东亚汉字文化圈“多中心演化”的框架。就此而言,我认为中韩两国学术界的合作大有可为,我也期待能与中国优秀的专家有更多的交流和碰撞。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