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他说的每句话都在

发布时间:2025-07-20 23:16:09

  那年冬天特别冷,冷得街上的招牌都像是缩了头。人们裹着厚衣服,头埋得低低的,只顾走路,不看人。

  我也一样。直到转过一个拐角,才被一声粗哑的朗读声拽住了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声音不高,却像锈铁划过玻璃。

  我停下脚,看见一个老头坐在台阶上,手里攥着一张破旧的纸,像是某份文件的复印件。他一个人念着,没人听,但他还是一字一句,读得特别慢。

  像是在对抗遗忘。

  我没有说话,也没有靠近,只是站在寒风里听他念完。

  他说完最后一句,抬起头,看了看我。

  “你还记得他说过的这些话吗?”

  我张了张嘴,却答不出来。

  他笑了笑,把纸叠好,揣进怀里,然后拄着拐杖慢慢走远。

  我站在原地,仿佛听见风里回荡着那一行行话语。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

  他说的每句话,都还在。

 

  只是我们太久没听了。

  太久没回头看,也太久没低头读。

  我们太忙,忙着前行、忙着上升、忙着“不要太认真”,于是就真的不再认真了。

  那些话变成了背景布,印在横幅上,挂在讲台后头,供人拍照,却不再入耳。

  它们曾经滚烫,如今变成装饰。

  可你仔细看,那些话并没有变,只是我们的心,冷却了。

 

  他曾说过:“不谋私利。”

  当年许多人听了这话,点头,说是理想;

  现在许多人听见这话,摇头,说太天真。

  可我想起一个基层医生,在山里一待就是三十年,连女儿都说:“他就是太傻。”

  我也见过一个公交司机,车坏了还要自己修,只因“多修一趟,就能多接几个晚归的人。”

  这世上有些人,还在照着那句话活着。

  所以,那句话没死。

 

  他说过:“实事求是。”

  有段时间,这话被挂在嘴上,却被丢在脚下。

  人们开始追求“最优解”,开始拿“数据”替代“实情”,开始用“话术”盖过“事实”。

  可我仍记得有一位老村长,每年都骑着破摩托挨家挨户查情况,说:“别听报告,报告不能吃饭。”

  他被人笑“落后”,但却最先带村里人脱了贫。

  所以,那句话还在路上。

  

 

 

  

 

  他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现在常常把“群众”当作数据,把“意见”当作麻烦。

  有一次我去偏远地区做调研,听见一个孩子说:“我们这儿,只有节日才有人记得来。”

  我愣了半天,不知道怎么接。

  可后来我看到一位大学生自发留下来,教那些孩子画画。他说:“总得有人留下来吧。”

  于是我知道,那句话还活着,只是声音轻了一些。

 

  有人问我:那些话现在还有用吗?

  我说:“看你愿不愿意相信。”

  如果你愿意相信,哪怕身边只有你一个人仍在坚持,那些话就没白说。

  它们不是历史课本的脚注,不是老照片的注释,它们是一种时刻在场的标准线,提醒我们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该走、什么不能走。

  就像一把旧秤,沉甸甸地放在那里,不响,但一直在称着分量。

尾声

 

  有时候我走在夜路上,会突然想起他低沉的声音。

  那些被风吹散的、被尘埋的、被包装的、被剪辑的,最终都会褪色。

  但他说过的那些话,一旦入心,就不会走远。

  它们藏在一个良心未泯的决定里,藏在一句实话背后的犹豫里,藏在一个人熄灯后的叹息里。

  它们不需要放在金色的匾额上,也不需要雕刻在巨石里。

  它们只要在我们心里,就还在。

  所以你若问:

  “他说的那些话,还有人在听吗?”

  我告诉你——

  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在等我们自己听见。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