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军事史话】学习毛主席十大军事原则(五)

发布时间:2025-07-17 18:18:5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打仗同干其它任何事情一样,没有事先的周密计划和充分准备,就不能获得胜利。毛主席在十大军事原则中指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这条军事原则的基本精神是:每战都要尽可能有周密的计划,充分的准备,把胜利建立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确有把握地歼灭敌人。进行任何一次战役战斗,都要作到有准备、有把握,这是毛主席的一贯教导,也是我军传统的作战方法。

  什么是有准备和有把握呢?有准备和有把握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作战准备有多方面的内容,胜利把握也是由多种条件构成的。一般地说,有准备,主要是指对敌情、 地形作了周密的侦察,区分了任务,部署了兵力,组织了协同动作和战斗保障,进行了深入的思想政治动员,地方武装、民兵配合主力作战和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工作也都有了组织和部署等。有把握,就是指具备了战胜敌人的条件,诸如作战对象是好打的敌人,人民条件、地形条件对我有利,调动了敌人,迫使敌人处于不利态势或发生了过失,我军集中了优势兵力,做了比较充分的战斗准备等。有准备和有把握二者是统一的。做好准备,是有把握地歼灭敌人的一个重要条件。战斗准备愈充分,胜利把握就愈大;多一分准备,就多一分把握。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为了确有把握地取得战役战斗的胜利,那种“由轻敌而发生的对于准备的放松,和由被敌人进攻所吓倒而发生的惊惶失措,都是应该坚决反对的不良倾向”。

  为什么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呢?这是因为: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就要丧失主动权,就不能打胜仗;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就能掌握主动权,就能实现歼灭战。主动权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两军对战,谁夺得主动权谁就处于有利地位,谁失去主动权谁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所以,敌我双方在战争中都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如果我们没有必要的和充分的准备,必然陷入被动位。临时仓卒应战,胜利的把握是没有的。”这样不但不能把战役、战斗打成歼灭战,反而会打成击溃战、消耗战,甚至使自己遭受损失。我们每战如果都有充分的准备,在敌我条件对比下都有胜利的把握,那就能恰当地应付各种复杂情况,夺取和保持主动。

  举例来说。1947年11月,晋察冀我军进行的石家庄战役,就是由于认真贯彻毛主席这一军事原则而打得干脆利落的一个歼灭战。战役发起前,我军预先拟定了几个方案,作了多手难备;指派了部队和地方武装阻敌增援,断敌交通补给;集中了优势兵力;动员了约10万民工支援车战;准备了充足的弹药、粮食和大量的攻坚器材;严密地组织了步炮协同和通信联络;开展军事民主,发动士兵群众讨论了如何攻克敌阵的方法,等等。正是因为这次战役打的是有准备、有把握之仗,所以我军顺利地攻克了深沟高垒、工事坚固、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石家庄,全歼守敌2.4万余人。

  实践告诉我们,正确地贯彻执行毛主席这一军事原则,必须保证每次战役战斗都力求有准备有胜利把握然后再打;否则应该持重待机,或者是改换攻击目标,去打有取胜把握之敌。战争中常有这样的情形,我原来预定攻击某一部敌人,但由于敌兵力集中或突然增多,或援敌临近,敌之部署有了重大变化,我一时无战机可寻,敌我条件对比表明我军没有把握取胜,在这种情况下就应改变自己的决心,不可勉强攻击预定之敌。解放战争时期的莱芜战役,就是适应情况变化,及时改换攻击目标而取胜的一例。

  战争中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必须按照情况灵活运用原则。有时在局部看来准备还不够充分,甚至时间仓卒来不及准备,取胜的把握还不太大,但在战役战斗的全局上需要打时,局部应坚决服从全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取胜的条件,甚至边打边准备,夺取战役战斗的胜利。就准备工作的时机来讲,主要项目必须在战斗开始前做好,但战斗发起后,还应继续不断地准备,以适应战斗发展和情况变化的需要。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再拿准备工作的要求来讲,必须坚持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在局部虽已有准备、有把握,但全局尚未部署好、准备好的情况下,不能急于打。反之,局部虽然准备得不够充分,但全局需要你马上打,也得立即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防止轻敌麻痹,过低估计敌人,不尊重客观条件,盲目蛮干的倾向;又要防止过高估计敌人,消极等待,强调困难,不顾全局的倾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