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000多斤鱼种下田,文山市新一轮稻田鱼正在养成中!
“稻 鱼”循环种养
激活乡村振兴 “一池春水”
近年来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凭借
“一田双收、一水两用”的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
成为文山市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
眼下
又到了一年最佳放鱼季
4000多斤鱼种进田野
让“小稻田”变身乡村振兴“聚宝盆”
鱼苗投放开启增收新篇
盛夏时节,新平街道高末社区的稻田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工人们早早等在路边,鱼种一到他们便麻利的用渔网将车厢里的鱼种捞出,再用框将鱼种抬到田埂边,小心翼翼地放进波光粼粼的稻田间,一入水小鱼们就欢快地四散开来,游向稻田深处。
文山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工作站站长崔航告诉记者,为了减轻农户负担,实现农民增收、渔业增效乡村振兴的目标,稻渔综合种养项目采用“补助+自筹”的方式购买鱼种。
文山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工作站站长 崔航:我们一般是按照每亩10斤的标准补贴鱼种,像高末这种示范点是按照每亩50斤的标准进行补贴,除了补贴之外农户也需要按照同样的标准自费购买一批鱼种,这样既能够帮助农户减轻负担,也能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和生产积极性。
鼎农兴农业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 李兴健:稻田养鱼效果收益都是不错的,但是购买鱼种这些前期投入成本比较大,导致我们有些顾虑。渔站补贴的鱼种减轻了我们的负担,等到收稻谷的时候鱼也差不多可以上市了,按照往年的经验,成品鱼的价格约在15到20块每斤,相较单种水稻,每亩的收益提升了20%。
新平街道马厂村是文山市“稻田养鱼综合种养”核心示范区之一,示范面积为150亩,当天共投放草鱼、鲤鱼、鲫鱼等4000多斤鱼种。
科学种养确保产业成效
“鱼种投放后要注意水位控制,既要保证鱼有活动空间,又不能影响水稻生长……”为保证鱼种的成活率和稻渔综合种养的效果,渔业站技术人员在投放鱼种的时候也会来到现场指导,从稻田养鱼技术要点及提高稻田鱼生态养殖效益的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并针对养殖户提出的各类问题一一耐心解答,确保鱼种下田后能健康生长,帮助农户夯实技术基础。
文山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工作站站长崔航介绍,新平街道高末社区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为稻渔综合种养提供了天然优势。为确保稻渔综合种养顺利开展,在水稻种植前,渔业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还提前到田间指导养殖户按照标准提前加固田埂、增设防逃网设施、开挖田间养殖沟等,确保达标后才会进行鱼种投放。
文山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工作站站长 崔航:稻渔综合种养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科学管理,水稻生长需要合适的水位和肥料,鱼类生存也对水质和食物有要求,只有掌握好这些技术要点,才能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后期我们也会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大家解决稻渔综合种养遇到的困难。
全市面积达5100亩
稻渔综合种养充分利用了稻鱼共生关系,鱼在稻田里生长,不仅有助于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土壤污染,更能利用鱼类的自然活动除草、除虫、松土增肥,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依托“稻鱼共生、以鱼抑虫、以鱼肥水”的生物互利共生、生物防治的种养模式,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减少27%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40%以上,有利于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肥力,促进土壤改良,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同时稻渔综合种养还能节约土地资源,增加田块的肥力和稻田的透光性,提升稻米和鱼的品质,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稳粮增效、稻渔双赢”的综合效益。
2025年文山市共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5100余亩,核心示范510亩,辐射带动4590亩,主要集中在新平街道、开化街道、德厚镇等地,初步估算核心示范区水稻预计实现单产460公斤/亩,鱼单产80公斤/亩,辐射带动区预计实现水稻单产460公斤/亩,鱼单产35公斤/亩。预计实现稻谷总产量234.6万公斤,稻渔总产量20.15万公斤,总产值1777.35万元。(高淳 李冰晨)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