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规”促治 绘就平安新图景
法院干警入驻霍山县综治中心指导当事人诉讼立案。 潘先波 摄
“谢谢你们,医疗费收到了!”布某在工地受伤后,因赔偿问题与施工方僵持不下,在看到“有矛盾纠纷找综治中心”宣传条幅后,遂向宁国市综治中心求助。该中心立即响应,当天下午就牵头人社、属地部门,值班律师及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等多方力量介入调解。几经协调,当晚双方达成协议,握手言和。该中心法院窗口随即对协议进行司法确认,为结果加上法治“保险锁”。
这样的场面,如今在我省已是寻常“风景”。
十年磨一剑。早在2014年,省委、省政府便着力推进综治中心建设,擘画社会治理新蓝图。
十年间,《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省各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以顶层设计强力整合资源。
2025年4月,省委政法委精准施策,制定全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方案,并出台《安徽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引(试行)》,为规范化建设立“标尺”。
2025年5月,全省规范化建设现场推进会擂响战鼓,目标更明确。聚焦“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的“五有”目标,我省全力攻坚。截至6月底,104个县级综治中心,除6个正在新建、扩建场所外,其余均如期完成“五有”建设目标,确保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
推进一站式
综合治理平台建设
“情系百姓办实事,尽职尽责为人民”——这是蚌埠市蚌山区综治中心升级后收到的首面锦旗。业主郑先生因新房渗水问题久拖不决,无奈求助。该中心闻诉即动,由信访局牵头,迅速集结街道、住建部门、调解专家和法律顾问合力攻坚。经多轮调解,各方于2024年12月达成和解,维修承诺落地,郑先生愁容舒展。
升级后的蚌山区综治中心,坐落于万达、银泰、淮河文化广场三大商圈交会处,辐射36万居民。这里汇聚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局等常驻力量,市场监管、民政等10部门轮值入驻,并创新构建“1 5 N”机制,即一个分析研判组精准把脉,五个重点领域组定向攻坚,多个案件化解专班聚力疏通。
蚌埠实践,正是我省各地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实战化的生动缩影。
淮北市烈山区选定5家常驻、17家轮驻单位,量身定制《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施意见》等十项硬核机制,让综治中心成为调处矛盾的“指挥中枢”。
南陵县破解“场所分散、职能虚化、力量薄弱”困局,以“三统一”(场所标识、功能分区、制度规范)标准,将综治中心打造成矛盾调解、法律服务、治安研判、网格管理“四位一体”实体平台。
寿县县委、县政府对县综治中心实施升级改造。改造升级后的综治中心设置了公、检、法、司、信访、人社、卫健、教育、农业农村等12个部门专业窗口以及2个“智慧综合引导窗口”,引入涵盖婚恋家庭、交通事故、医疗纠纷、物业矛盾等八大热点领域的行业性调解委员会,精心打造“心理疏导室”“当面鼓、对面锣调解室”“老支书调解室”等特色品牌调解室集群,成为矛盾就地化解的重要阵地。
如今,遍布全省的县级综治中心,已成为化解矛盾、防控风险、服务群众、宣传法治的坚强堡垒。
“创新机制 调解品牌”
提升解纷质效
“酒店拖欠我老婆工资!家里实在困难,求您帮帮我们!”在桐城市综治中心窗口,黄某某声音焦急。其爱人汤某某是某酒店老员工,因酒店经营困难被解约,不满补偿引发纠纷。随后,该中心精准“分诊”,鉴于人社部门熟悉企业、善调解的优势,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火速将纠纷转至劳动争议窗口。调解员巧用“六尺巷工作法”,以“礼让和谐”促和解,最终酒店承诺就近为汤某某安排新岗位,纠纷就地化解。
“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正是桐城深挖传统文化智慧,将“礼让和谐”融入治理的创新实践,成为我省基层治理的闪亮名片,荣膺全国“枫桥式工作法”。
推进规范化,核心在整合资源、多元发力。我省以综治中心为枢纽,织密工作机制网,畅通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法治渠道,力促矛盾在法治轨道上化解。
青阳县委政法委结合“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工作,借助“1 4 X”机制(青阳县委政法委统筹,县法院、公安、司法、信访4部门主抓,涉事单位和属地政府协同参与的多元化解机制),每月定期召开综治例会,对各乡镇及县直部门矛盾纠纷录入及处置等工作进行实时调度,对疑难案件“把脉问诊”,对重大风险“对症下药”。
涡阳县统筹司法行政干警、人民调解员和乡贤“五老”等调解人员,形成专业性调解队伍,并将弘扬传统文化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融合,创新发展出“上善若水”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引导人民群众向好、向善、包容、共生。
黄山市黄山区乌石镇构建“四室联调”,休宁县“传哥调解室”总结“五心”调解法、“吴公工作室”走出“顺、听、解、访”四步法……黄山以综治中心为轴心,通过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品牌共创,凝聚多元力量,筑牢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针对农村地区宅基地、土地等邻里纠纷较多的实际情况,泗县探索建立了“书记领办”机制,以综治中心为载体,在县、乡(镇)党委书记的牵头领办下,各部门形成“1 N>N”的工作合力,实现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闭环。
我省各级综治中心秉持“应调尽调、能调尽调”理念,做实人民调解、做优行政调解、做强司法调解、做精行业专业调解,善用传统文化润滑剂,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智慧赋能
变“被动响应”为“主动 预防”
在合肥市综治中心,“和合码”平台一条紧急求助信息瞬间点亮——“和邻居因用地界限产生纠纷,请求重新划界”。该中心立即响应,案件火速流转。三十埠社区综治中心接案后,迅速赴现场,结合施工图与房屋地块边界,当场划分丈量,双方现场认可,纠纷即时化解。
信息化是矛盾化解法治化的关键引擎。我省各地借力科技,积极探索治理新路,推动模式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努力将矛盾消弭于萌芽。
省级综治中心制定矛盾纠纷分类及数据规范地方标准,搭建全省统一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系统平台,推动公、检、法、司、信访等10余个省直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定期汇总分析,精准通报、科学调度、压实责任。
马鞍山市优化“平安马鞍山”信息系统,强化综治中心与职能部门信息共享协作,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链,精准捕捉社情民意,敏锐洞察问题隐患。
天长市、镇、村三级综治视联网全部接入各级综治中心,创新打造“一屏观天长指挥调度系统”,嵌入各镇(街)网格地图模块,围绕平安建设职责任务,动态监测领域矛盾风险案事件,实现天长平安指数“一屏观”。
霍山县发挥县综治中心中枢作用,依托市级平台,开通账号214个,统一归集网格、部门信息,实现矛盾纠纷全量线上录入、分类流转、闭环处置。
大潮奔涌江淮阔,治理新篇次第开。从“试点探路”到“全域花开”,我省各级综治中心的每一次成功调解,都在讲述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安徽故事。面向未来,我省将继续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用“共同体”思维汇聚合力,推动重心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不断夯实更高水平平安安徽的根基,让群众的平安幸福触手可及。(刘超)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