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袁书楠:三年帮扶路 一生山海情
“当得知要赴云南昌宁工作时,心里既忐忑又兴奋。”2022年7月,上海市闵行区干部袁书楠受组织选派到昌宁县挂职,先后担任县乡村振兴局及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职务,负责东西部协作工作,协管消费帮扶。3年来,他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相关决策部署,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出色地完成了挂职任务。
踏遍山山水水,做地地道道的“昌宁人”
面对新岗位,袁书楠将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他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自觉。同时,深入了解昌宁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翻阅年鉴县志,听昌宁故事,熟悉县情,认清优势与短板。
3年间,袁书楠走遍昌宁13个乡镇,深入千家万户。每一次走访调研和倾听群众诉求,都为他制定沪滇协作帮扶举措、培育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我逐渐融入昌宁,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昌宁人’。”他说。
聚焦主责主业,推动山海协作提质增效
袁书楠经常深入乡村和田间地头,了解群众需求与企业困难。在翁堵镇,他发现当地茶企生产规模小、茶园管理难,群众收入不稳定,便向上协调,于2022年推动投资450万元的翁堵村富硒茶园基地建设项目落地。
该项目解决了茶农茶园管理不规范和鲜叶运输难问题,提升了企业生产能力。茶农人均涉茶收入达8660元,人均增收3500余元,翁堵村和翁兴村村级集体经济增收50余万元。
在耈街彝族苗族乡、珠街彝族乡、漭水镇、田园镇等地调研时,袁书楠发现昌宁农特产品丰富优质,但因缺乏平台、品牌和宣传,销量不佳。这一难题,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在他的推动下,2023年,总投资900万元的漭水镇共裕村产业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落地。
项目新建了加工、包装、仓储车间等,购置了设备并硬化了道路。建成后租给云南故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收购群众农特产品。2024年公司缴纳租金20余万元,还提供了10个稳定岗位和300个季节性用工岗位,员工月薪在3000元以上,形成“家门口就业”模式。公司还计划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品牌,提升特色产品知名度。
“走遍各乡镇,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易,但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袁书楠感慨地说。3年来,他推动投入沪滇资金,扶持茶叶、野生菌等特色产业,建立示范加工厂;组织300余名干部和农技骨干赴上海学习;推动昌宁农产品走进上海商超和电商平台,助力乡亲增收。
他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严抓项目管理与资金监管。据了解,上海市每年援昌资金4000余万元,建设项目40余个,涵盖产业、教育、医疗等领域。昌宁农特产品销售额突破1.7亿元,创新构建的沪滇劳务协作新模式,让2872名劳动力实现跨区域稳定就业,2900人次就近就业。此外,他还促成上海专家团队工作站落地,实现闵昌人才“双向奔赴”。昌宁县东西部协作考核成绩均为优等,2023年在上海市考核中零问题反馈,获得肯定。
一千个日日夜夜,一生不变的山海情
3年时光匆匆,袁书楠在昌宁的日子充实而难忘。他褪去书卷气,增添了泥土气和锐气。工作上,他兢兢业业,为民办实事;生活中,他严守纪律,永葆清廉本色,对照相关意见,制定政商交往“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规范政商互动。
昌宁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评价他:政治素养高,坚守“为民、务实、清廉”原则,认真履职当好“桥梁”,完成了援滇任务,实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离别在即,袁书楠对昌宁充满眷恋与期待。他希望昌宁的产业之树根深叶茂,生态价值璀璨绽放,人才活水奔涌不息;祝愿昌宁越来越好,像其名字一样永远“昌盛安宁”。他说,还会以“老昌宁人”的身份常“回家”看看,也会把这段经历铭记于心,将其转化为奋进力量,继续为东西部协作事业贡献力量。(穆建勋 赵齐源)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