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庐山保卫战

发布时间:2025-07-15 09:11:39

原标题:庐山保卫战

1938年7月,九江沦陷。接第九战区命令,江西保安第三团、第十一团官兵在完成掩护薛岳、张发奎两大兵团40万主力安全转移的重任后,于28日全部退守庐山,担负起牵制日军西进、配合武汉会战的使命。擅长游击的杨遇春将军临危受命,在庐山组建作战指挥部,负责指挥两个保安团。

杨遇春上山第一件事,就是将因战争聚集庐山的3万余名难民疏散下山,以加强防务。驻守庐山的3000名保安团士兵,装备落后、弹药稀缺,却士气高昂。他们依托险峻山势,构筑工事扼守要道,同时主动出击。坚守庐山期间,他们下山突击作战逾200次,毁日军运输、断交通线、夺敌军需,搅得日军后方不得安宁。

10月下旬,随着德安等地陆续失陷,庐山彻底沦为被日军重重包围的“孤岛”。日军重兵封锁,补给线断绝。守军陷入空前困境,特别是入冬后,形势愈发严峻。粮尽援绝,士兵每日靠冻硬的马铃薯充饥;天寒地冻,单衣难以御寒,许多人赤足踏着冰霜作战。日军派汉奸劝降,被杨遇春果断处决。“死守匡庐,为民族洒最后一滴血!”成了全体将士的誓言。这份坚守感动了群众,仅剩不多的居民组织起来为战士缝补浆洗;山下的百姓冒死偷运粮米上山;媒体积极报道,全国慰问信如雪片般飞来,给了孤军巨大的精神鼓舞。

1939年4月,日军调集重兵,携野炮、毒气分八路向庐山发起总攻。4月17日,日军发起极其猛烈的进攻,每分钟三四发炮弹夹杂着毒气弹,给守军带来极大伤亡。守军在仰天坪、黄龙寺高地浴血奋战,以简陋装备拼死抵抗,击退日军数十次冲锋。然而,因伤亡惨重、弹尽粮绝,牯岭防线最终失守。为保存最后的力量,第九战区司令部下令突围。18日晚,残余的300余官兵含泪化整为零,分散撤离坚守了9个月的庐山。两天两夜后,他们突破重围,在岷山重新集结。

庐山保卫战,有效阻滞日寇西进,在抗战史册上写下了悲壮而光辉的一页。在“外无援兵、内少衣粮”的环境下,3000名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诠释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如今,在庐山小天池景区,伫立着一座庐山抗战纪念碑,入口处建有石牌坊,楹联“长江入海方无限,庐岳撑天始有峰”,横批“河山不二”,提醒着后人铭记这段用鲜血写就的历史篇章。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亚婧(周亚婧)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