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乡村振兴 | 文润乡村 历久弥新

发布时间:2025-07-15 08:07:48

腾冲和顺古镇:涵养乡风深耕文化沃土

游客在和顺古镇拍照打卡。通讯员 杨焱淼 摄

  盛夏时节的腾冲市和顺古镇,水波荡漾、烟雨朦胧,雨滴落在荷叶上的声音,成了夏天协奏曲中的美妙音符。

  和顺有崇文尚教、重视家风家训的传统,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近年来,和顺镇坚持涵养文化根脉,厚植文化沃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乡村全面振兴“一池春水”。

  立足古镇丰富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当地成立腾冲市和顺文化研究会,统筹专家学者、老文化人、青年文化爱好者等各方力量,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情、雅、趣、美、理等文化特征和展现忠孝、诚信、励志、节俭等优良家风传承的人物故事,打造了和顺家风文化长廊、政德大道、思齐路等集旅游体验、文化展示、学习教育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

  “通过扫码收听、自助讲解等方式,每年都有上百万人次游客和群众,在参观游览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顺的优秀家风乡风得以更好更远地传承传播。”和顺镇党委委员郭兆坤说。

  为培育和选树先进典型、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和顺镇连续9年开展“最美和顺人”评选活动,选树了一大批古镇保护、文化传承、敬业奉献、敬老孝亲等方面的典型。组织先进典型进机关、进村寨、进学校、进企业宣讲,让身边好人现场讲述自己的故事,用身边榜样激励更多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树良好风气。

  2024年2月,和顺古镇景区晋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顺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依托和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多元场景拓宽文旅内容体验。推出“别样年味在和顺·春节狂欢”等系列节日主题活动和《玉出腾越》沉浸式庭院剧等“演艺 旅游”新体验;打造“小状元成长记研学游”“小小讲解员”等以和顺家风文化为主题系列研学体验活动;以藤编、甲马、古法造纸、皮影等非遗技艺为灵感,设计了团扇、背包、书签等50余种文创产品,广受游客喜爱。

  2024年,和顺镇累计接待游客130万人次、拉动涉旅消费‌5.2亿元,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长58.53%、329.75%。文旅产业的发展,托起了群众增收“金饭碗”。

  郭兆坤介绍,今年“五一”假期,文化体验成为和顺古镇旅游新宠,单日最高接待游客数超过1.9万人次。许多游客前来感受边陲古道的历史韵味,触摸古镇的厚重历史,领略独特的人文风情。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国

先锋会泽白雾书局:文化空间汇聚乡愁新知

先锋会泽白雾书局。 通讯员 陈耀邦 摄

  5月24日,一场以“光的声响”为主题的文化盛宴在曲靖会泽白雾村拉开帷幕——先锋会泽白雾书局正式启幕。这座由先锋书店携手当地精心打造的文化地标,以多元艺术形式为纽带,为白雾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先锋会泽白雾书局占地2195平方米,其改造设计出自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刘家琨之手。书店轮值董事长张瑞峰介绍,会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白雾村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文化底蕴深厚。在此背景下,书局希望打造当代人文建筑,而长期深耕西南地区、有着丰富经验的刘家琨,无疑是书局设计师的最佳人选。

  白雾书局的诞生充满巧思。它脱胎于“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理念,在会泽白雾村废弃粮仓的基础上,设计时巧妙保留夯土墙,创造性地植入竹钢结构,并在间隙种满爬藤植物,让建筑与自然、历史、当代完美融合。

  书局内,最有特色的当数8米书墙背后的空间实验。一条红砖密道通向半开放式阅读区,透过3个金色墙洞,坝子尽头绵延的稻田尽收眼底。这种“窥视”设计,暗合《爨宝子碑》野、蛮、怪的美学特质,使读者在翻阅《爨文化史》时,仿佛能穿越时空,望见两千年前的文明现场。24小时开放的诗歌花园同样别具一格。红砖诗歌座椅错落有致,置身其中,仿若陷落于黄金怀抱。拾级而上,白雾坝子的美景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俯行而下,面对红墙,又会产生一种仪式般的庄重感,延续了粮仓广场的公共基因。

  先锋会泽白雾书局的落地,是先锋书店“乡村文化计划”的重要实践成果。选址白雾村,不仅因其作为“铜商古道”节点的重要历史价值,更希望借助书局这一载体,将先锋的人文精神与乡村的自然哲学相融合,打造集阅读、展览、讲座、艺术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雯

丽江禺谷农场:艺术碰撞带火乡村文旅

纳西孃孃合唱团在排练节目。 通讯员 刘文湘 摄

  近日,古城区束河街道龙泉社区文明村的麦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然音乐会”吸引了数百名游客驻足。纳西族传统打跳团队以歌声亮相,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人共演,这场由禺谷农场策划的活动,不仅展现了丽江多元艺术碰撞,更成为艺术带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禺谷农场创立伊始,就尽可能保持土地原有风貌,并依托自然地貌规划发展区域,与周边雪山、麦田融为一体。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运营模式,不仅契合丽江生态保护的底色,更吸引了都市人对“慢生活”的向往,成为束河街道文旅版图中独具特色的生态坐标。

  “丽江是民谣、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的热土,我们要留住这份艺术气息。”禺谷农场负责人陶子说,禺谷农场以“艺术旅居”为核心定位,致力于打造集创作、旅居、展示、教育于一体的艺术家聚集地。同时,开辟展厅、剧场等公共区域,不定期举办画展、电影展、音乐会等活动。“早期计划整合丽江民谣音乐人资源,为其提供创作空间,让艺术成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今年“五一”假期,农场成功举办首届麦田自然音乐会,邀请国内音乐人驻场,由文明村村民组成的纳西孃孃合唱团首次登台,演唱纳西传统歌曲。舞台上,村民们以麦田为背景,用原生态唱腔演绎民族文化,与专业音乐人形成独特的艺术对话。白天工作、夜晚排练,这种“艺术 生活”的状态,让村民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角。

  在禺谷农场的发展逻辑中,“村民”始终是核心关键词。目前,农场大部分用工来自文明村,每逢民俗和节庆活动,农场都会邀请村民参与演出并支付报酬。文明村村民和琼芳对此深有感触:“一开始我们是抱着新鲜好玩的态度来参加活动,经过多次参与后,我们也了解到村里人和禺谷农场其实是互进互促的关系。因此,我们希望禺谷农场发展得越来越好。”和琼芳说,参加活动不仅增加了大家收入,更让大家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

  据介绍,农场计划成立大地艺术团,系统挖掘纳西族歌舞、手工艺等文化资源,通过艺术培训、文创开发等方式,将村民的文艺特长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收益。“当艺术成为村民的‘第二职业’,乡村振兴就有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陶子说。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发展计划,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铁成 通讯员 刘文湘

江城界碑村:“三国”烟火点亮边境村寨

彝族绣娘们在一起研究针法。 供图

  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随着中老越国际风情街开街,以“三国烟火·寻味界碑”为主题的首届界碑村乡村文化旅游节和苗族花山节活动拉开帷幕,地处中国、老挝、越南三国交界处的康平镇界碑村热闹了起来。特色集市烟火飘香、芦笙舞乐婉转悠扬,身着盛装的苗家儿女、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有老挝、越南的民间文化交流团队齐聚一堂,共同感受这个边陲小村火热激情。

  而界碑村的蝶变故事还要从20多年前说起。

  “以前在老家昭通大关,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巴路,一年到头就靠几亩包谷地生活。”60岁的村民王福文站在自家门口,望着眼前干净整洁、熙熙攘攘的街道感慨地说,2003年,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王福文一家和其他200多户村民跨越1000多公里,从昭通大关县搬迁到了普洱江城县。村委会门口的几幅墙绘生动还原了这段历史。从搬迁安置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一栋栋楼房盖起来了,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用上放心电,生活越来越好。

  活动期间,王福文主动承担起了“百家饭”环节的现场指挥,上菜、添饭、收桌、洗碗,数百人的用餐,在他的调度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党和政府关心我们,把村庄建得这么漂亮,还把活动办到了‘家门口’,作为一名党员,客人来家里做客,我理应出一份力。”王福文自豪地说。

  “尝一尝,这是我的拿手菜椒麻鸡,好多年没做了。”村民姚元会的凉菜摊前围满顾客,两天的时间就卖出了8000多元。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姚元会给村民打了个样:“村里号召大家来出摊,我们党员都不带头,老百姓怎么会跟着干。”炸洋芋、豆花、腊猪脚、昭通天麻,大家纷纷拿出自家特产和拿手好菜,在家门口做起生意。

  界碑村毗邻勐康口岸,过去村里人守着国门口岸的区位优势,却只是把老家的劳作方式照搬了过来,“只会种地”是老一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产业单一、收入不稳,年轻人都纷纷往外跑。要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成为了摆在市委组织部派驻界碑村驻村工作队面前的一道难题。他们带领着村干部到楚雄、西双版纳,以及贵州等地考察学习,并结合村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最终确定“特色农业 边境旅游 边贸服务”的发展思路,为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口岸慢慢发展起来了,村里就配套搞旅游、搞服务,收入也不比在外打工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小王说。他租下了村口的门面,白天跑网约车,晚上经营小酒馆,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到纯正的老挝啤酒。

  夜幕降临,风情街灯火璀璨、歌舞欢腾。百姓大舞台上,苗族舞蹈《蜡染飞花》、老挝歌舞《欢庆傣家六月节》、越南歌曲《大山》等节目轮番上演。江城多雨,但淅沥的小雨也没能阻挡村民和游客观看演出的热情。“这次的活动让更多人知道了界碑村,也让大家看到了村庄发展的更多可能性。”界碑村党总支书记赵时明一边看节目,一边兴奋地说,今后要以这样的乡村节庆活动为牵引,持续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深入挖掘中老越特色风情文化,打响“三国烟火·寻味界碑”农文旅品牌,把界碑村打造为宜居、宜业、宜游的边境幸福村,带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书写兴边富民的新篇章。

  云报全媒体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江组轩

双柏大麦地:陀螺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大麦地镇的“陀螺王子”木天光入选。他带领的陀螺团队在“云岭石榴红”邀请赛上斩获冠军。

  陀螺文化在大麦地镇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它不仅是一项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更是当地极具代表性和传播力的文化符号。在木天光的带动下,大麦地镇已有4名县级打陀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一项老少皆宜的民间运动,打陀螺跨越民族、性别和年龄的界限,成为沟通乡邻、增进认同的重要纽带。近年来,大麦地镇积极探索“传统技艺 现代创新”的非遗传承路径。通过制作短视频,在社交平台获得数十万次曝光,让彝族刺绣(堆绣)、小豹子笙、四弦舞、底土粑粑、邦三红糖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走进大众视野。

  大麦地镇改造底土绣坊,组织绣娘开发绿孔雀、虎文化、红烛主题文创产品,并围绕邦三红糖设计“萌宠”造型,让传统手工艺产品既有文化内涵,又富市场竞争力,让指尖技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大麦地镇还将进一步挖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少年宫、非遗工坊等阵地,常态化开展非遗传习活动,形成老带少、少传新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协同发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云报全媒体记者 段晓宇 通讯员 尹文娟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