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资本主义跨国银行

发布时间:2025-07-14 09:17:42

  跨国银行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盈利性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和机构设置上从国内向国外扩张的产物。在帝国主义阶段,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它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以获取最大的利益。跨国银行作为金融资本的重要载体,能够更好地实现金融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控制。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金融资本和垄断的时代,金融资本的统治是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跨国银行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分支机构、开展各种金融业务,成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工具。

  20世纪20至60年代是它的逐步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跨国银行的发展以英国的巴克莱银行集团、渣打银行、标准银行,法国的印度支那银行等为代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以当时的第一国民银行为首的8家美国银行的海外分行从1914年的26家徒增至1920年的181家。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英、法、德因战争消耗大量资本,被迫出售海外资产换取资金,美国则从净债务国变为净债权国,其持有约100亿美元海外债权。美国银行借此机会填补欧洲资本撤离的真空,在拉美、欧洲、亚洲等地设立分支机构,成为新的国际债权人。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本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扩张。总之,银行在海外业务在总业务量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业务范围逐渐扩大,除了传统零售业务及贸易融资、外汇买卖以外,已开始涉足批发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包括向跨国公司提供信贷和各种服务。

  此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银行开始形成,但是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各国银行的海外业务活动锐减,跨国银行的发展随之处于停滞状态。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传统以服务国内贸易为主的银行体系已无法满足需求。一方面,跨国商品流通需要更复杂的支付清算机制,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对外扩张需要中长期信贷支持。此时,银行不再局限于“信用中介”的单一职能,而是通过综合金融服务,从而为跨国公司提供财务顾问、风险管理工具,逐渐从“国内银行”演变为“跨国银行”。

  战后至60年代初,世界经济有所缓和,这个发展促使各国银行的对外活动显著增加,重新给跨国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我们可以列出几条:

  1、工业资本的国际化为金融资本国际化奠定物质基础。随着西欧、日本工业体系的恢复,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在全球产业链上,其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利润分配均需跨国银行提供信用支持,即出口信贷、国际保理。银行若局限于国内市场,将无法满足产业资本的全球化需求,客观上倒逼其突破国界,形成跨国经营网络。

  2、货币资本的相对过剩强化了金融资本的扩张冲动。战后发达国家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手段,也就是福利制度和军事开支扩大了需求,但仍无法完全吸收社会总剩余价值。过剩的货币资本,从而表现为银行存款、短期游资迫切需要寻找更高利润的投资场所。跨国银行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开展同业拆借、发行国际债券、参与外汇交易等活动,将过剩资本转化为生息资本,实现“钱生钱”的增殖逻辑。这种逐利性驱动银行主动拓展海外业务,从传统的贸易结算扩展至跨境贷款、离岸金融等领域。

  3、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反向控制”加速全球化。列宁强调,金融资本不仅“从属于”工业资本,更通过控股、持股等方式实现对产业资本的支配。战后跨国银行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政府间贷款、参与国际经济组织,逐步渗透到东道国的产业政策制定中。这种“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国家权力”的复合控制,使跨国银行的对外活动超越单纯的商业行为,成为维护资本主义全球生产关系的工具。

  迅速发展阶段

  20世纪60至80年代是跨国银行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美国银行对外扩张为代表,后来日本银行居上也十分瞩目。日本银行的崛起以1960年代“贸易立国”战略和1970年代后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为基础。日本政府通过“主银行制度”,使企业与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借贷关系。

  美国银行则在国外大量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跨国经营。至1970年,美国跨国银行的数目发展79家,1980年激增至139家,1896年增至158家。在1978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公布的84家大型跨国银行中,美国占了22家。

  一方面,跨国银行通过在全球设立分支机构,将过剩资本投入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等领域,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降低成本,缓解了美国国内资本过剩与利润率下降的压力。另一方面,这种扩张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因依赖跨国银行的信贷支持,不得不接受不平等的国际金融规则,如美元为中心的汇率体系,其经济主权与剩余价值被进一步剥夺。

  而日本银行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大举打入国际市场并大量开设海外分支机构。至1979年底,有23家日本银行在海外设有249个分支机构,其中海外分行127家。到了1987年底,有70多家日本银行发展成为跨国银行,海外分行数量增至441家。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这一时期也纷纷实施对扩张战略,其中以欧洲的英、法、德、意等国最为突出。据统计,至1981年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银行所拥有的海外分支机构数量至少在5000家以上。海外分支机构数量的剧增只是这一阶段跨国银行发展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还在于这些分支机构经营的业务量在母行总业务量中所占比重的显著提高和业务范围的迅速扩张。以美国为例,1965年所有美国银行海外分行的总资产为89亿美元,占全美国银行总资产的2.4%,到1980年,相应的数据变为3975亿元和23.3%。业务范围也扩大到以批发业务、欧洲货币银行业务和各种投资银行业务占主导。

  跨国银行的职能

  马克思强调,“货币经营业”(即银行业务)是商品流通发展的结果,其职能是通过信用制度加速资本周转。当资本运动跨越国界时,跨国银行作为“国际支付中介”和“信用创造主体”,承担了国内银行在国内经济中的类似角色,它通过国际结算、外汇交易、跨境信贷等业务,将分散在全球的生产、贸易、投资活动连接成有机整体,成为国际经济循环的“血液循环系统”。那么跨国银行职能体现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展开。

  首先,它作为国际信用中介,跨国银行在世界范围内为借款人寻找贷款人,又为贷款人寻找借款人。并将一国或地区的闲置货币资本(来自货币资本家、食利者阶层或过剩资本)与另一国或地区的职能资本需求对接。这一过程突破了民族国家的地理限制,使货币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增殖机会。

  不过在贷款人所想要获得的金融资产形式与借款人所想要发行的债务凭证形式之间在数额、期限等方面总是存在着缺口,借款人希望获得长期大额资金,从生产社会化看,全球产业链的深化要求资本跨区域配置,但从资本私有制看,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属于发达国家的少数资本家与使用权则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生产领域,从而在这一点上存在分裂,这就必然导致供需无法均衡匹配。

  不过作为直接国际融资的信用中介,在这一过程中,跨国银行凭借自己所掌握的大量信息和拥有国际银行网络对最终借款人发行的债务凭证———直接证券进行包销,以此减少发行人的交易和搜寻成本,或者凭借自己的声誉和实力对商业票据和有价证券进行承兑、担保,以此降低债权人的风险。在作为间接国际融资中充当信用中介。在这一过程中,跨国银行通过发行自己的债务凭证,间接证券,从世界各地的贷款人那里取得不同币种或期限的资金,将这些资金集中起来后,转借给国际资本的需求者。可以说是通过国际间流动性来进行调节。

  同国内银行一样,跨国银行充当支付中介也是通过办理转账结算和现金付业务为在本行开立有活期存款账户的客户代理资金款项收付。我们举个例子,如若客户A向客户B支付货款时,银行仅需从A的活期存款账户中扣除相应金额,并记入B的活期存款账户即可完成清偿。这一过程中,货币实体并未移动,变化的仅是银行账户中的数字记录。当客户需要现金支付时,银行需从自身库存中提取货币交付给客户。此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实体形态发挥作用,但其来源并非银行“创造”货币,而是客户将其活期存款债权转换为货币实体。

  各资本主义国家银行通过与外国银行的代理行关系间接地进入对方的国内支付系统,因而主要是在本国客户及其外国交易之间发挥支付中介职能。跨国银行则更多地通过其海外分支机构直接进入东道国支付系统清算系统,然后通过母行与分支机构之间及其分支机构相互间的支付清算形成一个国际支付清算系统。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