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2025年高考成绩公布之时,内蒙古自治区联合工作组自6月21日发布《关于演员那某某茜有关情况的通报》已有十天,公众对中国教育公平性的质疑,却未真正平息,本质上是对社会公平正义追求。
官方首次确认那尔那茜涉嫌高考报名材料造假的核心事实,在通报中回应了大家关注的四大焦点问题,但对那尔那茜不断违法违规的特权运作没有揭露,这正是质疑的核心。通报就像继续投入湖泊的石子,不断激发出新的涟漪。
关于那尔那茜高考报名方面。《通报》指出“ 2008年,那某某茜在户口所在地呼和浩特市,以呼和浩特第八中学城镇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报名,但实际没有该校就读经历及学籍,相关行为涉嫌高考报名材料造假。”
在当今中国高考“户籍 学籍”双合规的严格要求下,这种行为无疑是对高考规则的公然践踏。高考被视为中国人改变命运的康庄大道,每个考生都在为了那一场考试备战十数年,而那尔那茜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考试资格,让那些遵守规则、努力拼搏的考生权益受损,破坏了整个高考生态的公平、公正。
关于委培违约问题委培违约方面。《通报》指出“2008年6月,领导小组办公室(甲方)与那某某茜等同学(乙方)签订委培协议,约定’乙方毕业后,必须按甲方要求返回内蒙古自治区从事与委培目的相应的工作’,’如甲方在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无法安排乙方就业,则允许乙方自主择业’等。2012年6月,上海戏剧学院寄来2008级内蒙古委培班毕业生毕业证、学位证等材料后,6月27日,那某某茜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赴挪威攻读硕士学位报到需取回毕业证、学位证原件的申请。经研究同意将毕业证、学位证原件等材料交给那某某茜。”
这一操作背后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备受质疑。那尔那茜作为内蒙古定向委培生,按照委培协议规定,毕业后理应回到内蒙古从事文化相关工作,可她却违约申请赴挪威留学。”经研究同意”将证书原件交予她。具体是经谁研究同意?怎么研究的?内蒙古范围真的无法安排就业了?那尔那茜与普通委培生违约面临的信用惩戒、经济赔偿更是形成刺眼对比。
那尔那茜事件调查结果公布后,社会各界反应强烈。其中,影视行业来看,那尔那茜主演电影《镖人》已将其除名,《长安的荔枝》直播也遭到抗议、删减其戏份。这表明,市场和观众对违背道德和规则的艺人是零容忍的。
在《通报》文末,作出了“......进一步深入核查......依法依规对涉事人员严肃追责问责。......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的声明。尽管通报厘清了部分事实,但舆论场中的核心质疑仍未完全解答。
那尔那茜事件的影响深远,它不仅仅是一个明星的个人丑闻,更是公众对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政策执行、违约违法、特权世袭。
如何理解教育公平?就要知道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它有那些特点,它的社会作用是什么,它按照什么样的规律去发展?所有这些问题,不同的世界观,有不同的回答。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真正科学回答这些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教育一方面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受制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不能脱离政治而单独存在,另一方面对政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亦是无产阶级教育纲领。
在《宣言》一八八三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宣言》中始终贯串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恩格斯的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基础是指一定时代主要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或所有制关系,即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关于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一定的上层建筑要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第二章中,把教育即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和文化来培养人的教育现象,主要划归为上层建筑范畴。《宣言》第二章集中阐明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是由生产关系或所有制关系决定,为它们服务,并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宣言》还从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角度阐明了消灭资产阶级教育的必要性。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经济斗争的同时,也要进行教育方面的斗争。教育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影响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共产党人“要改变这种影响的性质”,就是要使教育作为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工具,在取得政治经济统治权之后,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教育。《宣言》这一思想的提出,与一切教育“超政治”、 “超阶级”的资产阶级欺骗划清了界限。
根据《宣言》所阐明的关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的原理,无产阶级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建设服务 。无产阶级在革命胜利前,必须使自己的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服务,即为团结、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进行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服务。无产阶级在革命胜利之后,必须使自己的教育为巩固自己的政权服务。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必须通过教育培养国家机器的管理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科学技术人员等,使教育为巩固政权服务,为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
虽然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但教育从来都不是社会发展的被动适应物。人通过受教育逐步认识外部世界,进而能动地改变环境、改造世界。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谈到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并揭示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他指出:“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同样,教育作为一种能动的社会因素,也可以对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
《宣言》揭露资产阶级的教育是资产阶级“意志”的表现,“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是由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宣言》还指出,资产阶级关于教育等的观念,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或所有制关系服务的,是要把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
在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下,再现丛林法则,从最大程度增加学生学习时间、剥夺学生的休息时间,按考试分数的高低排名录取学生,无法真正地发展特长和爱好,无法教育阶段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到大量学生患得精神疾病、自残自杀,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甚至教育和社会资源愈发向少数权贵群体集中——阶级特权和家庭特权,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加剧,等等。而至少明面上不允许出现考试作弊、资格身份造假等“违法违规违约”的做法,成了考察教育制度是否实现“教育公平”的指标——即表面平等实质不平等的制度和规则。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和社会重现建国前类似问题,且长期无法解决。
然而新中国历史上,毛泽东时代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尝试改造新中国社会。在改造的上层建筑中,包括中国教育制度的根本转变。首先,它致力于扩展乡村教育,以此来保证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享有同等机会,同时扩大受教育劳动力的数量。其二,它尝试通过将工作与学习的结合来达成教育制度的质的转变。第三,它力图扩大城市基础教育,使工人子弟获得进入中学、大学的机会。同时相伴“三反五反四清”、“社教运动”、“上山下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实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等国家政策和普遍的群众运动。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步实现目标,城乡平均教育水平差距缩减,女性的教育机会显增,父母教育与子女的教育机会之间的传统联结被打破,农村干部、工人、农民的孩子发展较好,特权阶级的特权被大规模消灭了。站在广大工农无产阶级的立场,推行了名符其实的平民教育、普惠教育。或者说,这是当时党政军民学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指引下,广大工农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社会运动的结果。
那尔那茜事件背后教育公平问题,须要一场教育革命,乃至社会革命,才能根本解决,工农无产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马列毛主义继续斗争!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