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公知”的危害:是“启蒙的先知”,还是“颠覆的内鬼”?——兼论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

发布时间:2025-07-12 21:16:47

  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一切经历过或仍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引起了巨大争议的知识分子群体——“公知”,即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在诞生之初,或许还带有些许褒义,指代那些关心公共事务、具有批判精神的学者和文化人。然而,在近几十年的历史实践中,这个词,在中国人民群众的集体认知里,已经迅速地、不可逆转地,蜕变为一个带有强烈贬义和嘲讽色彩的政治标签。

  这种转变,绝非空穴来风,更不是什么“民粹的非理性”。恰恰相反,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现实的斗争中,以其朴素的阶级直觉,对这一群体的阶级本质和政治功能,所作出的一个无比精准、也无比深刻的概括。

  面对人民群众的质疑和批判,自由派和资产阶级辩护士们,总是将“公知”描绘成“社会的良心”、“勇敢的批判者”、“为民请命的英雄”,将对他们的批判,污蔑为“扼杀言论自由”、“搞文字狱”。然而,本文的核心论点是:从马列毛主义的立场来看,当代语境下的所谓“公知”,绝非什么独立的、客观的、为民请命的“社会良心”。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本质上,是国际资产阶级和国内残余或新生的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所豢养和扶植的“政治代理人”。他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买办”和“思想内鬼”。他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是全面的、根本性的、甚至是致命的。他们所扮演的,不是“启蒙先知”的角色,而是为资本主义全面复辟、为帝国主义文化和政治渗透,进行“思想松土”和“舆论开路”的“第五纵队”。

  一、“公知”的阶级画像:是“社会的良心”,还是“资产阶级的喉舌”?

 

  要理解“公知”的危害,首先必须撕下他们脸上那层“独立、客观、中立”的虚伪面纱,用阶级分析的解剖刀,去透视他们真实的阶级属性和社会根源。

  1.1对“超阶级知识分子”神话的根本破产

  在阶级社会里,存在不存在所谓的“独立的”、“不代表任何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是:绝不存在。毛主席早已深刻地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其本身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阶级。他们既可以服务于无产阶级,也可以服务于资产阶级。用通俗的话说,他们是“皮上的毛”,他们的世界观、他们的立场,最终,必然要依附于某一张“皮”(即某一个阶级)之上。资产阶级及其辩护士们,之所以要极力地神话“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其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他们所扶植的那部分知识分子,实际上是牢牢地、紧密地,服务于资产阶级这一张“皮”的客观事实。

  1.2“公知”群体的社会根源与经济基础

  那么,我们今天所批判的“公知”群体,他们所依附的,是哪一张“皮”呢?我们只要稍加分析,便一目了然。

  从其社会背景看,他们中的许多人,要么是旧时代剥削阶级家庭的后代,对新社会怀有天然的仇恨;要么是在改革开放后,最先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洗礼”的那批学者、艺术家、媒体人他们与工农大众,在生活方式、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们看不起劳动人民,认为人民是“愚昧的”、“需要被启蒙”的“群氓”。

  从其经济基础看,他们的声望、地位和物质利益,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一个“接轨国际(主要是西方)”的评价体系,深度捆绑。他们的著作,需要得到西方出版社的青睐;他们的观点,需要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喝彩;他们的研究,甚至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各种来路可疑的、由西方大资本所掌控的“基金会”的资助。

  1.3现代“文化买办”的阶级本质

  因此,我们可以给这个群体,下一个精准的阶级定义:他们,就是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文化买办”和“资产阶级预备队”。

  旧中国的“政治买办”和“经济买办”,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带路党和代理人,他们通过出卖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来换取个人的荣华富贵。而当代的“文化买办”,即“公知”们,他们所从事的,是同样性质的、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的卖国勾当。他们所贩卖的,不再是具体的商品,而是来自西方的、旨在瓦解我们制度自信和民族自信的、精神上的“鸦片”。他们的一切“批判”,其最终的落脚点,都不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的社会变得更好,而是为了证明,我们自己的制度是“邪恶的”、“失败的”,只有“全盘西化”,才是唯一的“出路”。他们的屁股,是完完全全地,坐在了我们的阶级敌人和民族敌人的那一边。

  二、思想的“破城锤”:以“历史虚无主义”瓦解民族自信与革命记忆

 

  “公知”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第一个、也是最核心、最具有毁灭性的危害,就是在思想领域,充当了“破城锤”的角色。他们所使用的主要武器,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2.1历史,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

  一个政权、一个制度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历史叙事的正当性。人民之所以拥护你,是因为人民相信,你所领导的革命,是正义的、是必要的,你所建立的制度,代表了历史的进步。

  “公知”们,作为资产阶级最高明的“政治工程师”,对此心知肚明。因此,他们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往往不从正面进行理论辩论(因为他们早已在理论上破产),而是采取一种更为阴险的“釜底抽薪”策略,那就是,从历史入手,通过解构、歪曲、污蔑我们自己的革命史,来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制度的合法性根基。

  2.2“双管齐下”的虚无主义战术

  “公知”们的历史虚无主义战术,是“双管齐下”的:

  一方面,是疯狂地、系统性地,丑化和否定中国革命的全部历史。他们将伟大的中国革命,描绘成一场由少数“暴徒”所发动的、破坏了“美好传统”的“浩劫”。他们将土地革命,污蔑为对“乡绅文化”的摧残;将抗美援朝,污蔑为“不自量力”的穷兵黩武;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描绘成“一片黑暗”的人间地狱。而其攻击的重中之重,便是对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所不用其极的人格侮辱和历史污蔑。他们用尽一切手段,去编造和传播关于领袖的谣言,企图将这位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巨人,描绘成一个“暴君”和“恶魔”。

  另一方面,是处心积虑地、系统性地,美化和洗白那个被中国人民所推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他们将腐朽没落的晚清,描绘成一个“温文尔雅”、“走向开放”的“太平盛世”;他们将代表着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利益的、对外投降、对内独裁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美化为“守护了中华文脉”的“黄金十年”。他们为李鸿章、袁世凯、汪精卫这些臭名昭著的汉奸和卖国贼,翻案、招魂,将他们打扮成“忍辱负重”、“为国操劳”的“悲情英雄”。

  2.3最终目的:论证“革命有罪,告别革命”

  这种一“丑”一“美”的系统性操作,其最终的政治指向,是极其清晰、也极其险恶的。那就是,要向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灌输这样一种思想:那场推翻了旧制度的革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不必要的“错误”;而由这场“错误”革命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自然也就是一个没有合法性的“怪胎”。

  既然革命是“有罪”的,那么,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必须“告别革命”,并重新回到革命前的“美好”道路上去——即,回到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资本主义的、由他们所美化的“乡绅”和“精英”所统治的旧中国。这,就是他们以“还原历史”为名,所进行的、最彻底的“颠覆历史”的阴谋。

  三、政治的“引路党”:以“普世价值”为名,行“颜色革命”之实

 

  如果在思想和历史领域,“公知”扮演的是“破城锤”的角色,那么,在政治领域,他们所扮演的,就是为帝国主义的“颜色革命”战略,进行舆论准备和路线引导的“引路党”。

  3.1“普世价值”的理论陷阱

  “公知”们向中国社会所贩卖的核心政治“商品”,是一套被他们包装成“普世价值”的、西方式的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其内容,无非就是多党制、议会选举、三权分立、“新闻自由”、军队国家化等等。

  他们刻意地、欺骗性地,将这套仅仅是服务于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的、具有鲜明阶级属性的“资产阶级专政”的上层建筑,描绘成一种超越了阶级、适用于全人类的、唯一的“现代化”政治模式。

  3.2对无产阶级民主的恶毒攻击

  与鼓吹西方式“普世价值”相对应的,是他们对我们自己的、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恶毒的攻击。

  他们将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污蔑为“一党专政”;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污蔑为“橡皮图章”;将社会主义民主,污蔑为“不存在民主”。他们完全无视、或者说故意无视,社会主义民主,其核心,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领域,真正实现“当家作主”这一实质性的民主;而去疯狂地吹捧西方那种每隔几年,让人民在两个或几个本质上都代表着大资本利益的政党之间,进行一次“选择”的、纯粹形式上的民主

  3.3“第五纵队”的舆论总动员

  通过这种“一捧一踩”的操作,“公知”们,实际上,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帝国主义用以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五纵队”的角色。

  “颜色革命”的全部剧本,其第一步,必然是意识形态的渗透。那就是,通过内部的代理人,去系统性地、长期地,否定目标国家现行制度的合法性,并同时,将美式的“民主自由”,塑造成一个无比美好的、值得所有人为之献身的“人间天堂”。

  当一个国家,特别是其青年一代,被这种思想所深度洗脑之后,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国家,产生深刻的疏离感和仇恨感,而对美国等西方国家,产生不切实际的、宗教般的幻想。到了这个时候,只需要一个外部的火星(例如一次经济危机或一个偶然的社会事件),就足以点燃早已被“公知”们堆放好的、颠覆政权的干柴。从苏联解体,到东欧剧变,再到“阿拉伯之春”,我们已经无数次地,看到了这套剧本的血腥上演。而“公知”,正是这个剧本在中国上演时,被敌人所选中的、最积极的“吹鼓手”和“带路人”。

  

 

 

  

  四、精神的“鸦片”:以小资情调和个人主义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

 

  除了在历史和政治这两个宏大叙事领域进行颠覆活动,“公知”的危害,还渗透到了更微观的、日常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层面。在这方面,他们所扮演的,是“精神鸦片贩卖者”的角色。

  4.1对革命文化的系统性解构

  “公知”们,以其所掌控的媒体、出版、影视等文化阵地,系统性地,去解构和嘲弄我们自己的革命文化。

  他们将“革命”、“斗争”、“集体”、“奉献”、“牺牲”这些曾经激励了亿万人民创造历史的崇高词汇,污蔑为“洗脑”、“狂热”、“扼杀人性”的代名词。他们嘲笑雷锋是“傻子”,鄙视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主义,将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解构为“不尊重生命”。

  4.2对小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吹捧

  在解构革命文化的同时,他们又大力地,去吹捧一种源自西方的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消费主义的文化。

  他们所推崇的,不再是宏大的家国情怀和阶级叙事,而是极端个人化的、琐碎的、甚至是病态的“个人感受”。他们教导青年人,不要去关心什么“民族的命运”、“阶级的解放”,那些都是“宏大叙事”的骗局。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在于一杯咖啡、一次旅行、一段风花雪月的恋情、一个名牌包包所带来的“小确幸”。

  4.3最终目的:培养“非政治化”的、原子化的个人

  这种文化上的“毒品”,其政治功能,是极其阴险的。它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宣扬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来彻底瓦解人民群众的斗争意志,培养出一代“非政治化”的、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的、原子化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当一个社会的青年人,都沉浸在对个人欲望的追逐之中,都认为“政治与我无关”,都丧失了对宏大理想的向往和对集体事业的责任感时,那么,这个民族,也就从精神上,被彻底地“缴械”了。一个由无数个精致的、自私的、原子化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在面对强大的、有组织的、团结一致的外部敌人时,将是不堪一击的。这,是“公知”们,为我们民族,所准备的、最长效、也最致命的一剂“精神毒药”。

  五、历史的审判:从苏联的“公开性”看“公知”的最终危害

 

  “公知”的这套组合拳,其最终,会造成怎样灾难性的后果?我们无需猜测。因为,苏联的解体,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完整、最惨痛、也最具有说服力的历史样本。

  5.1苏联“公知”:颜色革命的“功臣”

  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其内部的“公知”群体,扮演了最核心、最关键的“总攻部队”的角色。从索尔仁尼琴,到萨哈罗夫,再到《星火》杂志等一大批所谓的“自由派”媒体和学者,他们,就是苏联版的“公知”。

  5.2“公开性”:为“公知”颠覆活动洞开的闸门

  戈尔巴乔夫所推行的、所谓的“公开性”、“多元化”改革,在实质上,就是为这个“公知”群体,提供了一个不受任何限制的、可以向整个苏联社会,进行全面思想进攻的、合法的平台。

  于是,在短短几年之内,我们便看到了无比熟悉的景象:对苏联革命史,特别是对斯大林时期,进行毁灭性的、妖魔化的清算;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描绘成“独裁的胜利”;将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描绘成一个“反人类”的“古拉格群岛”;同时,则将美国和西方,美化为自由、民主、富裕的人间天堂。

  5.3思想的堤坝一旦崩溃,国家的大厦顷刻倒塌

  这场由“公知”所主导的、规模空前的历史虚无主义和西化浪潮,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彻底摧毁了苏共执政的全部合法性,以及苏联人民,对自己国家和历史的全部自信心与自豪感。

  当绝大多数苏联人,都开始相信,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国家,是一个从头到脚都充满了“罪恶”和“谎言”的失败国家时,这个国家,在精神上,就已经死亡了。因此,当1991年,那一小撮政治野心家,发动政变,宣布解散苏联时,我们才会看到那令世人震惊的一幕:一个拥有两千万党员、数百万军队的超级大国,竟无一人出来坚决抵抗,整个大厦,在几天之内,便轰然倒塌。

  苏联的“公知”们,以其卓越的、颠覆性的“战功”,向全世界证明了,一个掌握了话语权的、自觉地为敌对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群体,其对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危害,比几百万敌军、几千枚核弹,还要大得多。

  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公知”,绝非什么“社会良心”或“启蒙先知”。他们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代理人,是社会主义事业最危险的内部敌人之一。

  他们的危害,是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在历史领域,他们是“破城锤”,用历史虚无主义,来摧毁我们的民族自信和革命记忆;在政治领域,他们是“引路党”,用“普世价值”的谎言,来为“颜色革命”铺平道路;在文化领域,他们是“鸦片贩子”,用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来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而这三者的总和,其最终指向,就是以苏联为样本,通过一场“和平演变”,彻底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重新沦为西方的、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上的附庸。

  因此,我们与“公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反动思想路线的斗争,绝不是什么“学术争论”或“意气之争”。这,是一场严肃的、你死我活的、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的阶级斗争,是一场保卫我们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持久的“上甘岭战役”。对“公知”的任何宽容和妥协,就是对人民的背叛,对革命的背叛。

  每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必须旗帜鲜明地、毫不留情地,对这股反动思潮,予以最彻底的揭露和最坚决的斗争。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