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云南弥勒:金融解纷“四步棋” 绘就安居乐业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11 21:07:50

  阳光午后,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金融纠纷调处化解中心(金融共享法庭),金融特邀调解员蒋先龙正为一位小微企业主量身定制还款方案。

  “方案既要银行资金安全,又要给你东山再起的机会。”他边翻动着计划书边说。旁边的调解员迅速记录着关键条款,这份即将进入司法确认程序的调解协议,与判决书、调解书同等效力,却省去了冗长的诉讼流程,大幅降低了当事人的解纷成本。

  弥勒市是红河州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金融血脉奔涌,楼宇经济繁荣。弥勒市人民法院弥阳人民法庭找准定位,以专业化建设破局,专攻金融与房地产纠纷,打造出“源头预防、多元共治、信用修复、审执一体”的全链条解纷新生态,让司法成为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夯实“强基棋” 党建赋能“通末梢”

  弥阳法庭着力深化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通过开放性的党组织网络,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提升专业审判效能、化解重大风险的“红色动能”。2023年,弥阳法庭分批次与辖区乡镇(街道)以及金融机构签署《“党建 金融 治理 N”党建联建共建框架协议》,搭建“三方联促金融一体化党建共建阵地”,将信用体系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与金融扶持政策挂钩,助力乡村振兴。以设立在乡镇(街道)的人民法院工作综合服务站为阵地,依托市委组织部任命的56名金融特派员拓展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对于调解工作的认同感,将金融风险防范知识送到百姓家门口,织密基层金融防护网。

  在城郊结合部的弥东社区,金融特派员老王已是家喻户晓的“王老师”。他进村入户跑业务时,同时讲解防范非法集资、识别金融诈骗知识等知识,协助法庭完成涉农案件的送达,注重及时发现基层潜在纠纷苗头。“有王老师在,我们心里踏实,借钱用钱也知道怎么办了。”村民张大妈笑着说。

  在金融特派员的协助下,弥阳法庭了解到涉农主体的季节性资金周转困难、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等情况,助推金融机构制定符合实际的差异化调解方案也对涉农贷款、消费贷款等分别形成“人民调解 ”“特邀调解 ”联调模式,进一步营造“人人都是调解员”“村村都是信用村”的良好社会氛围。

  落子“布局棋” 构建专业调解“快车道”

  2022年,弥勒市人民法院联合辖区金融监管部门出台《关于建立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精选金融机构业务骨干,由这些“行家里手”担任金融特邀调解员交叉调解纠纷,弥阳法庭全程指导并快速司法确认,将矛盾消弭于前端。该机制运行以来,成功化解146起金融纠纷,平均处理周期1周,比诉讼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30天。

  2023年,弥勒某房地产企业贷款逾期,正在建设的楼盘面临停工的风险。“楼盘建设即将收尾,需要集中资金力量搞建设,否则无法向购房者交代啊。”企业负责人向法庭坦言,他理解银行的苦衷,只希望能够让自己缓一缓。

  在征得双方同意后,弥阳法庭决定指派金融特邀调解员先行调解。在法庭的指导下,金融特邀调解员组织双方经过多轮磋商达成调解协议,共同申请了司法确认。“如果这个案件走正常起诉途径,诉讼费也是不小的开支,通过调解加司法确认,极大减少了纠纷化解的成本。”银行代表深有感触地说。

  作为解纷核心引擎的金融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目前已升级为高效运行的“金融急诊室 修复站”。法庭联合金融监管部门定期“把脉会诊”,梳理各金融机构上报的纠纷清单,集中时间、场地和力量,开展“一条龙”服务:金融特邀调解员现场调解、法官即时指导、司法确认当场受理、法律咨询同步提供、诚信教育嵌入其中。群众“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体验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妙手“解困棋” 纾危助企焕发“新生机”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如何通过案件审理,修复受损信用,以及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一直是弥阳法庭努力的方向。

  2022年,弥勒当地一家农业企业旗下子公司向银行申请了1500万元经营贷款,由该企业提供厂房和土地进行抵押。2022年底,子公司因资金链出现问题,无力继续还本付息。受理该案后,承办法官经研判认为,金融借款合同的法律关系清楚,事实和证据充分,如果就案办案、一判了之,虽然结案容易,但一旦进入执行程序,抵押物将被处置,不仅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还将对地方葡萄产业、文旅产业乃至乡村振兴大局造成不利影响。

  为此,法庭首先约谈了企业负责人,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初步征求了双方解决纠纷的意向。在收集相关信息后,弥阳法庭将案件信息向市综治中心推送,请求政府有关部门协助调解,同时指定金融特邀调解员同步开展诉中调解工作。

  最终,双方和解结案,公司分18期还清欠款,大大缓解了企业的还款压力。银行在企业偿还第一期借款后,主动申请解除了财产保全措施,将企业因诉讼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抢占“先手棋” 首逾预警开“良方”

  弥阳法庭深谙“抓前端、治未病”,大力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后追讨”转向“事前预警”,充分发掘金融从业人员自主化解金融纠纷的潜力,变“被动诉讼”为“主动治理”,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防范了经济社会风险,实现了双赢共赢的局面。

  “在借款人出现还款困难时,银行的客户经理能够最先了解到情况,但是他们大多为了催收而催收,往往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如果能够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将大大降低不良资产率……”弥阳法庭在大量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发现了症结所在,选取了业务体量较大的弥勒农商行为试点,利用银行业务培训的机会开展夜间课堂,组织法庭干警下沉到辖区各支行、网点,为银行工作人员讲授调解方法,整理各类型贷款的调解协议模板。

  金融机构一旦监测到客户首次出现还款困难,立即启动内部和解程序,对于有还款意愿但暂时出现困难的客户,客户经理在进行催收的同时,按照调解协议的标准和要求,与客户协商拟定还款计划书,对有再逾期风险的,无缝对接法庭调解平台,由金融特邀调解员介入并完成司法确认,将风险提前锁定。目前,“首次逾期预警 联动调解”机制已成为弥勒农商行化解风险的“前哨站”。

  “房贷还不上的时候,想到房子保不住了,我原想要‘躺平’,但客户经理带着调解员找到我,根据我的收入情况,为我量身定制了还款计划,保住了房子,生活有了希望,我会慢慢把信用挣回来。”刚刚成功重组房贷的小周(化名)感慨道,他因经营困难面临房产被拍卖风险,客户经理主动靠前协商,金融特邀调解员介入形成调解协议,为他争取到一年宽限期还款计划,保住了他的创业根基,也点燃了他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套机制对于银行和客户是双赢!”弥勒农商行风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不良贷款硬性起诉,诉讼成本高、回款周期长、客户关系破裂。现在通过法庭平台早期介入调解,有了司法确认作为兜底保障,他们也更愿意与客户协商延期或重组,不仅大幅降低不良率,更保住了宝贵的客户资源,维护了健康的金融生态。

  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辖区金融诉讼案件增幅显著放缓,2024年末已连续三年实现缓增长,金融机构不良率同比下降2.4%。

  弥勒市人民法院弥阳人民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专业化赋能金融领域善治,让“小法庭”尽显司法服务的“大作为”。3年来累计审结案件3375件,涉案标的超11亿元,以多元化解纷模式化解纠纷1513起。

  云南网记者 夏方海 通讯员 李劼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