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彭锡)“哇,都已经上幼儿园啦?”7月11日,当昆明市儿童医院医护人员回访时欣喜地发现,曾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孟加拉国男孩那哈赞正跟随幼儿园老师欢快地跳起了课间操,聪明伶俐且活泼好动。这个好消息,是对医院一年多前那场跨越国界的生命救援的最好回馈。
此前在医院接受救治的那哈赞。供图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至2024年2月,1岁多的那哈赞随父母来到昆明市儿童医院门诊大厅。当时,孩子身体虚弱,持续咳嗽且反复发烧,焦急的父母抱着无法表达不适的孩子,在全是中文的就诊指引牌前徘徊不已,母亲更是紧紧搂着那哈赞,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这一幕被门诊护士及时发现。通过手机翻译软件进行简单交流后,护士立即联系了该院特需门诊(昆明市涉外儿童诊疗中心)的主任吴玉芹及护士长。吴玉芹见到家长和孩子后,一边关切地询问孩子病情,一边耐心安抚家长情绪。经了解,那哈赞的父亲因工作调动来到昆明,母亲是家庭主妇。那哈赞已连续两周出现午后发热并伴有食欲减退症状,这让父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母亲回忆:“我们尝试用手机翻译软件查询症状,结果越查越害怕。”更让他们担忧的是,原本活泼的儿子变得无精打采,夜间还常因盗汗惊醒并哭闹。
了解病史后,吴玉芹第一时间联系了特需门诊常驻专家、云南省儿童感染性疾病专家杜曾庆。经过详尽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初步诊断患儿为结核感染。随后医院迅速安排并完成了针对儿童结核病的相关检查,结果确诊那哈赞的确是患上了儿童肺结核。
昆明市儿童医院当即启动多学科会诊,感染科、呼吸科、营养科等多名专家共同制定了“儿童友好型”抗结核治疗方案。诊疗过程中,特需门诊医护人员发现那哈赞特别害怕听诊器,便想出妙招:先把听诊器放在他的玩具熊上进行过家家“检查”,再慢慢过渡到他自己身上,每次配合检查还会奖励一袋小熊饼干。渐渐地,那哈赞接受了这样的“过家家”。后来每次来复查,都会主动掀起衣服用孟加拉语说“熊宝宝先检查”。
经过10个月规范系统的抗结核治疗,2024年12月,那哈赞完全康复。复查当天,这个曾经害羞的小男孩给医护人员送上了他和父母一起制作的感谢卡,母亲感激地说:“在这里,我们不仅得到了专业的治疗,更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据悉,长期以来,昆明市儿童医院特需门诊(昆明市涉外儿童诊疗中心)依托专业的医疗团队、高效的多语种服务以及人性化的诊疗流程,接诊了来自缅甸、马来西亚、越南等多个国家的外籍患者,成功为他们解决健康难题,赢得广泛赞誉。跨越国界,穿梭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异国他乡的治愈让跨越国界的友情悄然绽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