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贫雇农坐江山”?毛主席严厉批判:这是原则性错误!

发布时间:2025-07-10 22:16:48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土地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宣传阵地上,一种危险论调悄然蔓延——“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当这份报告摆在毛主席案头时,他提笔写下了震动全党的一纸批示:“这是严重的原则性错误!”

  > 一份报告纠正土改偏差,团结中农的政策背后,藏着中国共产党夺取天下的根本逻辑。

  1947年末,解放区土改正轰轰烈烈展开。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令人忧心的现象:部分工作队为追求“彻底革命”,把中农错划为富农;贫雇农团体排斥中农参加农会和乡村政权;甚至喊出“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的口号。

  这些做法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警觉。1948年1月,毛主席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的口号是错误的。在乡村,是雇农、贫农、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联合一道,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打江山坐江山,而不是单独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

  一场报告,纠正土改偏差

  1947年,当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解放区需要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以充分调动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同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正式颁布,提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然而在土改实践中,部分地区出现了“左”的偏差。针对各解放区土改中提出的如何正确划分农村阶级、团结中农等急待回答的问题,报告系统阐明了党的政策。

  报告特别强调:“中农是我们的永久同盟者。错订成分,侵犯中农利益,排斥中农,办事不要中农参加等错误倾向,必须坚决纠正,不然,就会使自己陷于孤立,使革命趋于失败。”

  为科学划分阶级,报告明确提出了一个关键标准:剥削收入不超过其总收入四分之一者,仍算为中农,或富裕中农;只有超过四分之一且连续三年者,才算富农。 这一精准界定避免了打击面过宽的问题。

  为何必须团结中农?报告中深刻阐述了团结中农的必要性:

  “在老解放区中农占多数贫雇农占少数的地方,中农的地位尤为重要。” 这一判断基于解放区农村的实际情况——经过多年发展,许多地区中农已成为农村主要力量。

  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革命任务的变化,不断调整土地政策:从大革命时期的“减租减息”和“限制田租”,到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直至解放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政策的灵活性确保了党始终能团结最广泛的力量。

  1946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五四指示》已将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变为“耕者有其田”,但仍保留了温和成分,“对地主阶级并未采取绝对消灭”。 这种策略上的灵活性为党赢得了广大农村支持。

  土地政策中的政治智慧

  报告提出了三个区别对待原则:对地主与对富农应有所区别;对地主的大中小、恶霸与非恶霸应有分别;对新式富农和旧式富农的财产处理又应有所区别。 这种区别对待的政策展现了党的高超政治智慧。

  在对待工商业问题上,报告同样体现了务实精神:“对工商业不要采取冒险政策。党的政策是仅仅没收官僚资本与真正的大恶霸、反革命分子的工商业,其他凡是为国民经济所需要者,必须使之能够继续营业。”

  这些政策不仅适用于原有解放区,也向即将解放的新区域传递了明确信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不是简单的阶级复仇,而是建设一个容纳各革命阶层的新社会。

  报告中阐释的“打江山坐江山”思想,对今天仍有深刻启示:

  江山从来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基业。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全国,是工人,农民(包括新富农),独立工商业者,被反动势力所压迫和损害的中小资本家,学生、教员、教授、一般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开明绅士,一般公务人员,被压迫的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联合一道,在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打江山坐江山,而不是少数人打江山坐江山。”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智慧:既要确保党的领导,又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土地改革中,党一方面坚持依靠贫雇农,另一方面坚决保护中农利益,不搞绝对平均主义,使土地改革成为推动革命胜利的强大动力。

  土改的胜利带来了巨大成效: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是江山的创造者,也应当是江山的享有者。从“贫雇农带头不包办”的土地政策转折,一条红线贯穿始终:打江山靠人民,坐江山为人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