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024年,普洱市宁洱县勐先镇竹山村的茶叶产值连续突破3000万元,成为宁洱县首个实现这一产值的“茶村”。
位居偏远、没有名山支撑的竹山村茶产业,如何成长为年产值突破三千万元的富民产业?
茶园面积大,是竹山村茶产业“霸榜”的底气所在。竹山村自1992年开始种茶,因为当时有茶厂带动种植和加工,茶园面积增长迅猛,是宁洱县较早规模化种植茶叶的行政村。
“我们村连续两年的茶叶产值突破了3000万元,户均的茶叶收入达到1.6万元左右,茶叶可以说是竹山村村民的‘摇钱树’了。”竹山村党总支副书记张辉介绍,目前当地共有茶地11000多亩,户均达到30来亩,人均7亩左右。茶叶在竹山村占有绝对主导产业地位,村民们一年当中有8个多月时间都在茶园中忙碌,从外地前来帮忙采茶的务工人员长期稳定在100人以上。
“我们最忙的是采春茶的时候,很多人家都是五点半就起床准备,天刚放亮就在茶地采茶,要干到天近黑了才收工,我家一年的茶叶收入在七万元左右。”眼下,竹山村茶农李江琼家的夏茶长势旺盛。
除了现代茶园,竹山村还有3000亩的仿古茶园,因枝干高大也称乔木茶,茶农们以更低的种植密度换取更高的茶叶品质,在价格和市场竞争力上实现了双双提升,目前每年创造超过500万元的产值。不少当地年轻人看到了乔木茶的价值和前景,选择返乡创业做茶,从父辈手中接过发展的接力棒,还利用互联网闯出了新路。从纯卖原料到品牌意识提升,“竹山茶”这个公用品牌逐渐走入消费者视野。
“我们就是要做出一杯大众喜欢,也能喝得起的乔木茶,利用电商、线下展会等方式,大力宣传竹山茶,带着老茶人一起增收,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竹山村小背箩茶业负责人李德华介绍,自己和几个年轻人一起回乡创业,实现了从茶园管理到采摘制作全程可控,过程中既向父辈学习好的经验做法,也把外面的一些先进做法带到山村。
“新茶友们,没有喝过竹山茶的,我建议大家选择咱们这款森林茶,茶香够,茶味丰富,回甘极快,而且它也具备有机的资质,真正的春茶料……”而在宁洱布都茶叶专业合作社,自春茶采摘加工结束后,该合作社副理事长秦道淮每天都会直播卖竹山茶,产地直发的模式吸引了不少省外网友咨询购买。
该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主营竹山村乔木茶,80余户成员均为当地茶农。凭借着对茶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全过程的有效管理,通过了有机认证,成为竹山村茶产业向“新”求索的一个重要突破。
“我们合作社每年生普干茶产量15吨左右,白茶7吨,滇红茶大概在6.5吨到7吨之间,每年批发和零售的销售额达300多万元,主要是卖到上海、杭州、浙江、江苏。”秦道淮说。
竹山村现有茶叶加工厂10多家,顶峰时达30余家,主要对茶叶鲜叶进行初加工,累计年产干毛茶在180吨以上。全村的茶叶在品质提升和精深加工方面仍有较大空间,当地正积极申报茶叶精深加工和茶叶交易市场项目,进一步提升茶叶附加值和茶农收入。
此外,依托“挂钩部门”宁洱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的政策、技术支撑,全村茶产业在由“大”向“强”的探索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目前,竹山村的有机茶园面积达到了3000多亩,茶农的收益明显增加。”宁洱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农艺师钱永春介绍,该中心通过技术培训,指导竹山村茶农持续进行茶园的绿色有机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云南网通讯员 陶平 苏红亮 付会 杨斯喻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