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湖南智·青春志丨侯新烁:在三维学术视角下躬身实践
编者按: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为调动青年社科人才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和激情,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良好氛围,壮大湖南优秀社科人才队伍,湖南省社科联与湖南红网联合推出《湖南智·青春志》专题报道。
【人才档案】
侯新烁,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消费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中非经贸。获得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计划、湖南省“湘江青年社科人才”、湘潭大学“韶峰学者——青年骨干”支持。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8项;以核心参与人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在《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Energy Economics》等期刊发表CSSCI、SSCI、SCI论文30余篇,在经济科学出版社、湘潭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3部。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志雄 湘潭报道
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侯新烁坚信,学术的生命力在于打通“书斋”与“大地”,他曾迷茫,研究也曾浮于纸面,但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躬身实践中发现了学术研究的真正价值。
在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的坐标轴上,侯新烁为自己锚定了消费、环境与跨区域发展联动的“三维”定位,这既是他的学术自觉,更是学者扎根湖湘大地、服务本土战略的深切责任。
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侯新烁(中)。
三维学术视角是对时代命题的回应
从现实关切到学术自觉的融合,是侯新烁确定研究领域的初衷。他的学术探索始于对区域增长问题的思考,逐渐聚焦于消费经济、能源环境与中非经贸研究三大方向。他说,这一选择本质上是对时代命题的深度回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侯新烁深刻认识到:消费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解码社会发展动力的关键钥匙——中国从生产主导型社会向消费驱动型社会的结构性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他在剖析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时发现,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消费模式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将成为无法回避的学术命题。
湖南是消费大省,今年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35.95亿元、同比增长5.6%,新消费业态在全国具有典型性。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两大国家级平台,湖南也是中非经贸合作的前沿阵地,对非贸易稳居中西部第一。
地方的经济社会情况,是学者们最直接的学术土壤,经济发展需要学界提供理论支撑。于是,侯新烁的学术三维视角形成,他逐渐深耕于消费、环境与跨区域发展联动领域。
从本土案例中提炼理论,再将学术成果反哺地方发展,侯新烁说,这种“立足地方、辐射全国”的学术闭环,诠释社科研究服务现实的价值内核。
“时代使命与湖湘责任的共鸣是我坚持深耕的动力。”侯新烁说。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消费文明重塑、绿色发展公平性、全球南方转型等关键挑战,侯新烁的研究直指这些议题,致力于探索中国学术话语下的解决方案,这是当代学者的历史担当。
躬身实践让学术成果扎根现实需要
早期,侯新烁更偏向于对计量方法的社科引用,研究主题不聚焦,也缺乏对时代使命与湖湘责任的共鸣,在一段时间内,他的研究内容往往与实践脱节,研究成果也主要体现于学术论文层面,这成了他早期研究的瓶颈。
社科研究平衡学术价值与社会需求,本质在于打通“书斋”与“大地”的通道——让理论在实践的土壤中生根,让政策在学术的滋养下优化。侯新烁想起师长的教诲:研究必须以“问题为导向”,遵循“从现实问题的发现,到理论框架的构建,再到实践效果的验证”,唯有如此,学术探索才能真正回应社会关切。
“深入的实地调研与开展田野调查,是破解研究瓶颈的核心方法论。”侯新烁说,“湘江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工程从政策赋能、资源整合、生态构建三大维度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要以“在场”实践打破认知壁垒,以“扎根”研究激活系统变革。
躬身实践,侯新烁多次参与“领导出题·专家答题”模式的社科规划课题:从消费发展的微观场景切入,深入调研衣食住行等民生领域,剖析新消费升级中的结构性矛盾;向产业转型的宏观命题延伸,走进新能源与汽车制造企业,考察技术路线选择与产业链韧性构建的战略逻辑等。
近些年,随着研究视角的深化与服务定位的拓展,侯新烁开始积极探索通过智库成果为湖南发展贡献智力支持。
2025年初,侯新烁提出的《湘消费新动力》“金点子”相关内容被纳入2025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他扩展学术研究向政策实践服务的尝试与跨越。
在《湘消费新动力》中,侯新烁提出“新消费三阶跃迁”理论框架(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乐消费),通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领、信用体系筑基、文旅IP赋能”三重协同机制破解消费升级的结构性难题,其根本在于认识到消费升级是需求侧改革与供给侧创新的动态平衡过程。“其深层价值在于,它既是学术模型的政策具象化,更是湖南消费革新精神的学理表达,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支撑。”侯新烁说。
青年学者的期许与担当
作为受益于湖南社科研究支持政策的青年学者,侯新烁对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有切身体会。他建议,构建强化的学科交叉机制,例如,设立省级社科交叉课题专项,定期发布由政府部门、企业提出的真实问题清单,吸引青年学者进行跨学科团队答题。
“建立决策直通车机制,为青年社科人才提供建言传递到相关部门和机关单位的畅通渠道,也可通过内刊等将青年学者建言直报决策层。”侯新烁认为,这样能提升成果转化效能,促进学术研究成果和观点在智库成果层面落地。
对于未来,侯新烁的研究清单清晰而务实,他计划进一步聚焦问题导向,以“实践与学术融合”推动学术价值与湖南发展需求深度耦合。
侯新烁计划,一方面围绕消费升级驱动先进制造高地建设,破解“需求牵引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通过量化绿色化、智能化消费对产业链重构的效应,探索湖湘文化IP与工业设计的价值转化路径,助力“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湖南品牌”跃迁;另一方面,他将致力于贯通“学术-智库-产业”三位一体转化链,推动从理论创新到政策落地的闭环生态,例如将消费三阶跃迁模型转化为破除区域消费壁垒的跨市流通系统、升级为省级标准的信用监管工具、连接新能源网络的文旅碳积分等,形成可操作的政策建言。(刘志雄)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