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一篇文章里,我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两本论”。这 “两本” 和 “一本论” 相对,分别是资本和工本。简单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里,资产所有者是主体,所以是资本主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所有者是主体,因此是工本主导。
有朋友疑惑:“资本就是资本,哪来的工本?工本到底啥意思?”
其实之前已经说过,资本是资产所有者用来谋利的经营性资产,资产者靠资本赚钱,这是常识。
那为啥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要提出工本呢?
十月革命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有了新变化。当劳动者成为生产主体,他们用来谋利的“本” 就是工本。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大家在资产所有上没差别,产权也就没那么重要了。但生活消费是个体的,劳动者在劳动所有上有差别。所以公有制下,劳动者的利益体现在劳动上,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就是因为这个,这时候起核心作用的就是工本,而不是资本。
看看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社员的情况。生产队里,土地和生产资料是集体的,但劳动者的劳动因为家庭消费的个体性,属于个人所有。社员既是集体资产的所有者,又是劳动的所有者,可资产上没差别,利益就体现在劳动上,所以用按劳分配,靠工分算劳动量,再分粮食和现金,这里社员谋利的本就是工本。
“工分工分,是社员的命根儿”,这话很形象。社员为了多挣工分,起早贪黑、争先恐后,因为工分多少决定了能分到多少东西。一个社员的工分占全队总工分的比例,就是他工本的量化体现,是分东西的依据。工分制就是工本经营的典型形式。
资本经营是资产投入、赚钱、再投入、再赚钱,生产资料的生产主导经济,劳动力价值相对下降;工本经营是劳动投入、产生消费价值、再投入劳动、再产生消费价值,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主导经济,生产资料价值基本不变。
资本经营里,资产增殖是主导,人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导致物统治人、两极分化,还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工本经营中,满足劳动者消费需求是主导,生产资料是辅助,是人统治物,能实现共同富裕,带动经济发展。
人民公社时期生产力水平低,尤其是农业,但为什么人口增长快,那时的农民一家可以变成二、三、家,三、四家?就是因为它是工本生产方式,以满足社员消费需求为中心的。
十月革命后,人类社会在转变,从资本雇佣劳动转向工本雇佣资产。很多国家搞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公有制,有了新的生产模式。而且随着知识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人人为主体、按业绩付酬” 的方式。不管社会主义革命有啥挫折,随着劳动在生产中地位上升,社会总会转向工本主导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而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这就决定了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以工本为主导;同时允许其他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存在,资本起辅助作用。
如果真的建立了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如果农村到处都是南街村、周家庄,如果商业多为胖东来式的企业,连保洁的月工资也可以8、9000元,如果每个制造业企业类似华为那样可以多劳多得,真正按贡献和业绩计酬,有14亿人口的中国的消费怎么会比不过3亿人口的美国呢?诺大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又怎么会受制于外贸订单和关税之战?又怎么会出现生产过剩、内需不足的经济危机呢?
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是完全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各种弊病的市场经济!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