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俄共恢复斯大林名誉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5-07-09 19:16:01

  7月5日,俄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投下一颗“历史震撼弹”:俄罗斯共产党以坚定的历史自觉推动恢复斯大林的历史名誉。这一行动绝非偶然的政治操作,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辩证法,体现着人民对历史正义的追求,彰显着评价历史人物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一、历史实践是检验领袖功过的最高标准

  斯大林领导苏联的三十年,将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在卫国战争中领导人民粉碎法西斯主义,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这些铁一般的历史事实,经得起任何不带偏见的审视。俄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指出:“当西方用计算机模拟二战各战场时发现,没有斯大林的领导,反法西斯战争至少要再多牺牲2000万人。”

  历史实践已经证明,斯大林时期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使苏联国民寿命延长了23岁,文盲率从67%降至不足10%,这些成就不容抹杀。

  历史是有记忆的,赫鲁晓夫妄想以一己之力篡改历史,彻底否定斯大林的卓越功绩,几乎是在做梦。          这次会议形成决议,认定赫鲁晓夫68年前的“秘密报告”存在错误和政治偏见。这真是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二、人民意志是评价历史人物的根本依据

  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毛主席早就说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赫鲁晓夫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形成了特权阶层,改变了政党的性质,从此强大的苏联走向了衰败。毋庸置疑,苏联的解体,是赫鲁晓夫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沦落为被剥削者的俄罗斯人民在几十年的实践中觉醒了,开始怀念曾经强大的苏联,追忆带领国家走向强大的领袖。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70%的俄罗斯民众对斯大林持正面评价,这一比例较二十年前上升了40个百分点。在克里姆林宫墙外的斯大林墓前,常年鲜花不断,仅2022年就有超过50万人次自发瞻仰。这种民心向背不是任何宣传机器能够制造的,而是人民在比较不同历史时期后的理性选择。正如顿涅茨克矿工帕维尔所说:“当北约的炮弹落在头顶时,我们格外怀念那个让西方不敢轻视俄罗斯的时代。”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给伟大的历史人物“写评语”的那支笔,永远握在人民的手中。

  三、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双重标准必须揭露

  虚无主义是修正主义者的惯用手段,他们明明带着政治偏见,明明带着个人恩怨,明明带着盗名欺世的目的,却打着“民主”、“人权”旗号的批评者,对殖民主义的血腥历史避而不谈,却对斯大林时期的具体决策吹毛求疵;他们无视罗斯福下令使用原子弹、丘吉尔制造孟加拉饥荒的历史事实,却单方面要求社会主义领袖做“道德完人”。这种选择性“历史审判”暴露的正是意识形态偏见。俄共在《关于历史真相的决议》中明确指出:“那些为希特勒仆从军树立纪念碑的人,没有资格评判战胜法西斯的人类英雄。”

  历史在不断证明,评价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绝不是带着个人恩怨的小人发表个讲话,收买一帮帮政治文痞写几篇颠倒是非的文章,网罗一群上蹿下跳的小丑造谣生事,就能丑化伟人的形象,从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实践证明,对历史人物的检验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有时也需要“打假”,甚至要冲破艰难险阻,但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但真理的光芒永不褪色。俄共恢复斯大林名誉的斗争,本质上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守,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捍卫。这个过程告诉我们:真正伟大的历史人物,其评价权永远属于创造历史的人民,而非那些戴着意识形态有色眼镜的“裁判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俄罗斯人民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必将为人类追求公平正义提供重要启示。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