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重读《红星照耀中国》,坚定心之向往

发布时间:2025-07-08 13:18:19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距离最初出版中译本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这本书的作者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离开他所依恋的这个世界也已经半个多世纪,但是人们对《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热情没有褪减,时不时地会想起这部经典。不止为重温红色中国的诞生历程,也希望从中获得对未来的启示。

  这也许是许多人们共通的想法,尤其是迷茫、困惑的时候,渴望能有机会为自己指点迷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难免碰到何去何从的选择困扰,譬如每年这个时候的毕业季,青年人面对就业压力常会感到一头雾水,即使作为“过来人”的家长也无法将自身的经验传授给子女全盘复制。也许有人会问,成功可以复制吗?面对这个问题,想起20多年前有一本风靡校园的书《我在某大学等你》,就是鼓吹“成功可复制”的代表。然而,冷静下来就会发现,这不过是商业炒作的噱头。事实是,别人的成功难以复制,即使是子女想复制父母的成功也不是那么容易。当下的新环境、新条件比之过去发生了变化,而经验套用是片面的,在现实中很难行得通。

  相比以前家庭内部的代际传授经验,现阶段人们更习惯通过网络接收专业人士的说教。近年来,某网红对大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的论调忽然兴起,一时间被许多家长和学生所关注。前不久,就有一位青年谈及此事,她认为该网红所说的话有一定道理,适用寒门学子的发展。说到此处方明白这位青年内心的焦虑点: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阶层的隔膜如何消解?个体如何才能更顺利地发展?这些问题不容易回答,也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不妨与前人进行一次隔空对话。在这个意义上,有必要重新开启对《红星照耀中国》的新阅读、新探讨。

  首先,大致回顾这本书的写作背景。1936年前后,国家命运危在旦夕。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后,又妄图侵占华北。在一二·九运动的推动下,全国掀起反饥饿、反内战、反侵略运动的高潮。当时红军虽然刚经历艰苦卓绝的长征到达陕北,但是为民族抗日大业,他们不顾疲劳,渡过黄河开启东征,在山西境内给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当时的《红军东征歌》记载下这一段灿烂的历史。

  密云遮星光,万山乱纵横。黄河上,渡过民族英雄们。摩拳擦掌志气高,我们的铁红军。

  在1936年6月至10月,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层层艰难险阻,来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向全世界作了真实的报道,写下《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不是历史著作,而是一部新闻报道性质的作品,书中绝大多数的人和事都是记者在采访中的所见所闻,当然也有一部分内容是转载了其他记者的报道,比如韦尔斯女士对朱德的采访。

  当年埃德加·斯诺31岁,作为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他很好地继承了包含博大同情心的“密苏里精神”。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他选择来到中国,投身于同情弱小民族、反抗强权压迫的反法西斯战场,成为一名新闻战士。

  《红星照耀中国》全书近30万言,分作12个章节:“探寻红色中国、去红都的道路、在保安、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长征、红星在西北、去前线的路上、同红军在一起、同红军在一起(续)、战争与和平、回到保安、又是白色世界”等。这12个章节的标题记录下埃德加·斯诺陕北之行的采访往返路线。书中的每个章节所包含的内容数量不等,少则三篇,多则六篇,均是根据实际的采访内容来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这本书作为第一本向中外读者介绍中国红军的经典著作,代表了那个时代了解红色中国的一种崭新视野的形成,即一种来自外国人对中国社会的平视的视角,而非高居庙堂之上的那种俯视的视角。历史的这个安排令人不可思议!一位外国记者,开启了一种理解中国红色道路的探索,并且尝试着从一种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的视角,去做一种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的考察与思考。

  概括来说,《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其核心是致力于揭示红色中国的本来面目,即红色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很简单,要破除当时关于红色中国的种种传闻。正如埃德加·斯诺所说:“事实是,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中华天朝的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千千万万敌军所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他们的地区比西藏还要难以进入。自从1927年11月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在湖南省东南部茶陵成立以来,还没有一个人自告奋勇,穿过那长城,再回来报道他的经历。”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第一个进行报道的人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他的报道成果以及因此产生的影响,后者是关涉史学评判的重要尺度、标准。在新闻历史的长河里,曾经有很多人对一些重大事件作过首次报道,但是他们不一定能够成为该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原因就在于此。

  在这个方面,埃德加·斯诺无疑是全面的、优秀的,他的新闻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这本书的时效、内容和文笔,都称得上新闻领域的上乘之作。即使在今天,该书仍是新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不过这些在本文里不展开叙述。

  围绕开篇的那位青年的疑问,本文从书中选取一个方面进行探讨,即埃德加·斯诺对红军战士们铸就铁一般的精神意志的经验的采访。这种精神概括来说,就是严肃、紧张、活泼。从红军将领到普通士兵,每人身上都能生动地体现出这些特质。

  毛泽东本人即是如此。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了十几个夜晚详细介绍了中国红军的诞生历程,然而谈及他自己时,他总是不动声色地将个人的经历融入红军发展的历史;只有记者再三追问他的个人角色时,他才对自己当时的工作情况做必要补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采访细节被斯诺机敏地收录书中。在一次彻夜长谈时,一只漂亮的小飞虫扑到煤油灯上,毛泽东看到后,像个孩子似的对这突发的一幕激动不已,他还把飞虫的一只绿色透明的翅膀小心翼翼地夹入书中。这引起斯诺的遐想:他是在认真地思考战争吗?

  普通的红军战士也是如此。他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积极,也会有很多生活趣事。在书中有一段很有趣的描写:行动时,许多战士带着他们喂养的动物一起走,有小猴子,鸽子,白色的小耗子,兔子等。红军战士们都很年轻,平均年龄19岁。这支年轻的军队看上去很像是中学生的假期远足。

  唱歌是红军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当时延安流行的一首最有趣的歌曲叫《红辣椒》,它唱的是辣椒对自己活着供人吃食没有意义感到不满,它嘲笑白菜、菠菜、青豆的浑浑噩噩,没有骨气的生活,终于领导了一场蔬菜的“起义”。毛泽东很喜欢唱这首歌。对读者来说,单看介绍也会觉得这首歌很有趣,可惜斯诺不大懂音乐,因为大家要求他唱歌时,他大脑一片空白,即兴演唱了一首英文童谣《荡秋千的人》,总时长不过半分钟,所以他没能记录下任何歌谱。

  红色剧社的表演也是红军生活的一大亮点。相比传统的君王臣宰、才子佳人的旧戏剧,红军的戏剧都是与自身相关的。剧本多是红军中的文学家写的,丁玲就是很多产的一位作家,她关注与抗战相关的内容,并在第一时间把它们写成剧本,由演员们搬上舞台。在大多情况下,这些剧目发挥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宣传教育的作用。比如有一出戏是讲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当时有位红军指挥员收到一封白军来信,他看都没看就撕掉了。这个情景很快就在戏剧中再现,借此教育大家要加强国共合作。

  红军的精神世界如此丰富,很大程度上是在有组织的集体战斗和集体生活中形成的,也是在当时抗日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当前我们所处的是和平年代,日常场景多是个体化情境,过多关注个人发展也属情理之中。如何解决个人遇到的发展难题,只凭一己之力怕难以如愿。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要想获得个人的自由发展,其前提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