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珩墨在《苏联的教训:要防止公有制变为“官有制”》(子珩墨 · 2025-07-07 · 来源:林家故事汇|微信公众号)一文中谈到:“今天,当我们的敌人,那些国内外的资产阶级及其无耻文人,在攻击和污蔑社会主义制度时,他们最喜欢、也最频繁举起的‘论据’,恰恰就是苏联后期的历史。”【他们以一种看似“洞察了历史真相”的、犬儒主义的口吻宣称:“看,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所谓的‘共产’,最后还不是‘官产’?所谓的‘公有制’,到头来,还不是‘官有制’?老百姓,不过是从给资本家打工,变成了给当官的打工,有什么区别?”】。
对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研究的学者、专家无数,但能够真正认识其客观原因的却是极少,特别是对于苏联模式能有正确总结的,更是少而又少。
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在建立了劳动阶级的专政体制之后,苏联人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但是,苏联人所建立的公有制生产模式,又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生产模式。这是因为当时的苏俄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而不是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因此,在劳动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首先需要快速实现工业化,形成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基础。因此,苏联模式并不是按劳分配的公有制模式——劳权公有制模式,而只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产权公有制模式——一种适合过渡时期的经济模式:因为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剥削者的资产——地主和资本家,消除了人们凭借资产所有权获取利益的剥削制度,因而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另一方面由于建立的产权制度则是保留了资本主义权利制度,形式上依然采用了资产主体和利润方式,因而又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因此,产权制度与公有制相结合的苏联模式,本质上是半资本主义(产权制度)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经济模式。
苏联模式,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联人为了应对灾难和战争及快速实现工业化,在匆忙中建立起来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实质上只是社会主义国家中从暴力革命胜利后走向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阶段的经济模式。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历史实践看,社会主义革命应该有三个阶段:即暴力革命阶段、建立无产阶级政治体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快速实现工业化的过渡阶段和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在社会主义国家取得暴力革命胜利之后,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应对灾难和战争,同时也需要快速实现工业化,因而需要快速进行资金积累,这才是苏联模式的指令性经济产生的基本原因。建立产权制度并充分利用生产资料所具有的整体性优势,是社会主义国家快速实现工业化并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必要条件,这也是苏联模式应运而生的客观环境。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处于过渡阶段的经济模式,苏联模式的存在是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而无论是苏联的实践,还是中国的实践,苏联模式的产权公有制经济模式,作为过渡时期的经济模式是非常成功的。
苏联人的错误是什么?
苏联人的错误是把这种仅仅适用于过渡阶段的经济模式,误作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并把这种模式在理论上作了合理化的解释。翻开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所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我们看到,它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完全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的方向。无论是在《共产党宣言》还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恩格斯)都把社会主义的重点放在了生产劳动个体所有制上,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所有制是一个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劳动)个体所有制,即否定之否定基础上的、不同于小私有制的个体所有制,并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称为“自由人联合体”。在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马克思详细说明了社会主义个体所有制的实现一一按劳分配的基本涵义,明确说明了作为社会主义生产主体的劳动所有者;说明了作为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的权利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说明了社会主义生产本质上是一种消费价值(或消费资料)的生产。而苏联模式的侧重点却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上面,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套用了产权制度(国有国营、管办官管),并没有确立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没有体现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利益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的权利要求。
正是因为苏联人误把产权制度为基础的、指令性的过渡经济模式误作为社会主义生产模式,因而,在苏联实现工业化之后,未能及时把这种过渡性的公有制模式转变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劳权公有制生产模式。于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苏联模式也由一种适合过渡阶段的公有制经济模式转变为一种过时的、病态的公有制经济模式。
从社会主义革命进程看,苏联人的错误是在斯大林之后,没有能够把作为过渡经济模式的产权公有制模式进一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生产模式——劳权公有制模式。苏联人的社会主义进程只是走到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在他们行进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大门之前,他们停滞了,回头了。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没有能力推进社会主义进程,而且又走上了反斯大林之路,走上了用西方模式和西方道路来改进过渡经济模式的一系列做法,直到戈氏的所谓“改革新思维”彻底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动摇了苏联体制的思想基础,这就是苏联解体的基本原因。与此相联系,普遍引用苏联模式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原因,主要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首先,在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之后,没有把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的过渡经济模式——产权公有制模式推进到社会主义生产模式——劳权公有制模式,是最基本的原因。因为没有实现按劳分配的公有制,就不能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与公有制集体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就不能让广大劳动者与公有制集体经济与国家发展利害相关,从而难以使老百姓切身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次是,由于过渡经济模式未能及时转变为社会主义生产模式,因而政治体制也不能转变为适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和要求;而脱离了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政治体制发生质变,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革命进程还没有完成的的情况下,共产党组织及其领导人放弃了阶级斗争观念,缺乏敌我意识,导致过时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和资产阶级思想泛滥,也是不可忽视的重大原因。
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使这一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无产阶级运动起主导作用的革命理论;列宁则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帝国主义阶段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完全可以在一个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成功的理论,并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一苏联。而斯大林则继承了列宁的遗志,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产权经济模式,采用计划经济的形式快速进行资金积累,在短短的一、二十年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完成了社会主义国家过渡阶段的基本任务,并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卫国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则不仅领导劳动人民取得了推翻剥削阶级的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完成了社会主义国家过渡阶段实现工业化的任务,而且在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实践中,建立了劳权公有制模式,从而完成了从产权私有制模式到劳权公有制模式的根本转变、形成了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使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进程在农村推进到了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三阶段。
作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先后成为社会主义科学理论创立并与无产阶级运动相结合阶段、推动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国家暴力革命阶段、过渡阶段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各阶段的革命领袖和杰出代表。
作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家。毛泽东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暴力革命的胜利,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体制,而且实现了工业化的过渡阶段,而且还把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进一步推进到了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一一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第三阶段,为我们真正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和规律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毛泽东没有留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经济学著作,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劳动者当家做主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公有制模式一一生产队模式,留下了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实践,留下了一个农业大国、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如何突破小农意识惯性作用和资本主义思潮中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正确道路。
在毛泽东的引领下,社会主义中国踏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其深远意义随着时间推移愈发彰显。他所倡导的生产队模式,以劳权公有制为核心,让劳动者真正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在这种模式下,农民们不再是为地主或资本家劳作,而是为自己、为集体、为国家而奋斗,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使得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成为现实,每一位辛勤付出的劳动者都能得到公平的回报,这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激励,更是对劳动者价值的尊重与认可。
人民公社体制同样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创举。它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保障、农村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有机整合,构建起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服务体系。在人民公社中,农民们在集体的力量下,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兴办学校与医疗设施,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了教育与医疗的福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教育落后的面貌。人民公社成为了农民们生活的依靠,凝聚起了强大的集体力量,塑造了独特的农村社会生态,培育了农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毛泽东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在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成功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这打破了西方关于社会主义只能在发达工业国家实现的固有认知。中国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落后国家同样能够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探索出符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为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与希望,鼓舞了世界上受压迫民族与人民争取解放、建设国家的斗争。
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国际形势复杂等诸多因素,出现了一些曲折与困难,但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容置疑。他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为后续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理念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与历史启示。如今,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回顾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我们更应深刻认识到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