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寨新生——“全国文明村”出冬瓜村的振兴之路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授相关知识。
优美的出冬瓜村一角。
云雾缭绕的德昂古寨中,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腊退正在翻晒茶叶。在他身后,水泥路串联起德昂族传统杆栏式民居、非遗展示墙和挂满“文明家庭”标牌的院落。近日,芒市三台山乡出冬瓜村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成为德宏州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传承融合发展的新样板。
文明村镇创建与民族文化传承双轨并行
出冬瓜村作为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核心村落,始建于明清时期,现有468户2157人,其中德昂族占64.95%。这里不仅拥有水鼓舞、《达古达楞格莱标》、浇花节、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德昂族传统服饰、橄榄撒制作等多项民族技艺的摇篮。
村里组建了专业的水鼓舞表演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纷纷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以前在我们寨子,水鼓舞只有老一辈人会敲会跳,现在学生们假期回来都会主动去找这些传承人学习,积极性很高。”村民杨三保欣慰地说。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农村”活动,德昂族织锦的斑斓经纬、水鼓舞的气势雄浑、德昂古歌的悠远旋律,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血脉。
2017年,出冬瓜村入选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名录,成为德昂文化的精神地标。
党建引领,农文旅融合激活“造血功能”
“能获评全国文明村,关键在于党组织的引领、文化赋能与产业振兴的同频共振。”三台山乡宣传委员、副乡长姚昌东介绍。乡党委创新实施“三项培养工程”:将民族文化传承人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民族文化传承人、将文化产业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组干部。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腊退便是典型——在党支部的支持下,他改良古法酸茶制茶工艺,推动酸茶品质得到明显提升,还开办了村里首家农家乐。
出冬瓜村还探索出一条“村党组织 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发展模式,将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打造出以“德昂故事长廊—水鼓广场—非遗学院—圣水大榕树—青昂阁”为主链的乡村旅游闭合环线。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得到同步增长,走出一条“一二三产业紧密衔接、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这两年我们通过非遗项目来推动出冬瓜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既实现了非遗传承又促进了经济发展。2024年出冬瓜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了150余人,来到村子旅游的人数达到5万多人次,实现经济收入300余万元。”赵腊退介绍。
数字赋能,让民族瑰宝“火”遍四方
乘着信息时代和新媒体发展的东风,出冬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华丽转身。“我们通过旅游综艺、短视频传播、主流媒体报道和直播互动,单向宣传已转变为‘多轮破圈’的立体传播。德昂族浇花节、水鼓舞、酸茶以‘非遗进社区’的形式在昆明惊艳亮相,瞬间‘圈粉’无数。”姚昌东说。
从“隐于山寨”到“名扬天下”,出冬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实现“破壁出圈”,带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走向公共空间,走进社交媒体,走入“寻常百姓家”。村里举办德昂族浇花节暨非遗德昂族酸茶品鉴会,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和风采。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岩所携德昂族酸茶亮相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收获无数好评;德昂族水鼓舞推广者李三所、李二经组建水鼓舞队,带队巡演四方,让千年鼓声在更广阔的天地回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德昂文化最闪亮的“金质名片”。
从深耕文化沃土到拥抱数字浪潮,再到文旅融合反哺,出冬瓜村以非遗为引擎,让沉淀千年的德昂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出冬瓜村的成功印证了“彰文兴旅、因地制宜”的路径:用文化留住乡愁,用产业激活乡村。这,就是边疆民族地区交出的一份乡村振兴优异答卷。(芒市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