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鸟类为啥比蜘蛛更易识别“假胡蜂”

发布时间:2025-07-07 22:22:03

 

科学家在一项实验中通过利用准确性不一的各种胡蜂的3D打印拟态,揭示了鸟能区分有害昆虫与它们无害拟态之间的细微差别,而其他捕食者则更容易上当。这表明捕食者感知对于动物为避免被捕食而模仿有害生物的准确程度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

贝氏拟态是指无害动物模仿危险或难吃的生物,来吓退捕食者。比如,有些食蚜蝇物种会模仿胡蜂,但这种拟态的范围从接近完美到几乎不存在不等。目前尚不清楚的是,既然有抵御捕食者的作用,拟态为何没有演化至完美。一种假说认为,如果动物试图同时模拟几种有害生物,就能抵御多种捕食者,从而得到更多保护。

为测试这一理论,英国诺丁汉大学的Christopher Taylor和同事创建了3D打印的昆虫——外表从非拟态的蝇类,到各类食蚜蝇和胡蜂。他们随后测试了鸟和无脊椎捕食者在面对这些猎物时的反应。鸟分辨细微差异的能力出色,大部分选择了能“安全食用”的3D打印猎物。

不过,这种能力在分辨颜色和大小特性时比分辨图案和身形特性时更强。与多种有害昆虫有部分相似点的拟态,似乎并未因覆盖额外的捕食者而受到额外保护。蟹蛛、跳蛛和螳螂等无脊椎捕食者似乎难以区分这些不同的昆虫,研究者认为,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有些不准确的拟态仍会一直存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216-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