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头条上有篇《赚钱之本:生产资料的重要性》的文章,说生产资料是赚钱的基石。但在现在这个社会,我觉得最关键的赚钱“法宝”,不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生产资料,而是知识形态的智力以及运用它们的技能。说白了,现在想赚钱,主要靠的不是本钱,而是本领。
咱们先把几个概念弄清楚:本领、本钱、资本和工本。
要是一个人搞个体生产或者经营,本领和本钱那都是少不了的。比如说你想种田,既得会种庄稼的本事,也得有买种子、农具这些必要的本钱;你打算自己办厂加工产品,不仅要有加工产品的知识技能,还得有设备和其他生产资料这些本钱;要是开个店,得了解市场情况,掌握经营之道,还得有进货的本钱。对于个体生产者或者经营者来说,本领和本钱,就是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这两个基本条件。一般来讲,个体商品生产者靠着自己的生产资料,或者主要靠个人劳动,不涉及雇佣别人或者跟人合作的事儿。所以,对他们来说,赚钱靠的就是本领和本钱。
不过,个体商品生产者在生产经营的时候,情况会有好有坏。经营得好的,生意越做越大;经营不好的,就可能亏损,甚至破产。这么一来,就出现了手里握有大量资产的资产所有者,还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劳动力所有者。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下,劳动者只有自己的劳动力,只能把劳动力卖出去,换点生活资料。这时候,劳动力就变成商品了;而资产所有者呢,就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来进行生产。劳动者把劳动力卖给了资产者或者企业,一进入企业的生产过程,劳动力的使用权就归资本家或者企业了,劳动成果也归资方,劳动者在生产里就失去了主体地位。当资产者作为生产主体,也就是当家作主的时候,他们用来赚钱的本钱,就变成资本了。从个体商品生产者到资本所有者的转变,就是通过个体商品生产者的本钱变成资本来实现的。而个体商品生产者的本钱所以能变成资本,是因为在劳动力商品化的情况下,劳动者把劳动力当成商品卖给了货币所有者。货币所有者把预付资本变成劳动力的使用权,再和购买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这时候货币流通就因为资产有了吸取剩余劳动的功能,变成资本了。劳动者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花的钱之间的差值,就形成了剩余价值
为了避免两极分化,个体商品生产者或者个体农民通过合作化,搞起集体生产。要是生产资料采用公共所有制,那就等于消灭了个体化的资产所有者。没有了个体的资产所有者,只剩下个体的劳动者,这就是公有制企业的一个基本特点。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就成了唯一的生产主体。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联合起来,用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这就是他们的生产方式。在公有制企业里,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没有差别,但是在劳动投入上是不一样的。能不能体现出劳动投入的差别,并且在分配和管理里落实,这对公有制经济能不能正常发展特别关键。
生产资料公有制带来了这几个变化,决定了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主体是劳动所有者,劳动所有者的行为方式就是联合起来,利用公共生产资料,通过劳动创造产品,服务社会,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所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产方式是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目的的,生产出来的成果,应该叫消费价值,不再是剩余价值。也就是说,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生产方式,是消费价值生产方式。
从上面这些分析能看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让劳资关系有了变化: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没了,劳动者成了公有制经济唯一的生产主体。作为生产主体,劳动者联合起来,用公有资产,劳动满足自身消费需求。所以,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方式,结果不再是剩余价值,而是消费价值。但是,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要形成消费价值,也就是形成消费价值生产方式,是有条件的。除了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还得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因为公有制的特点就是只有劳动所有者,没有资产所有者;只有劳动所有权的要求,没有资产所有权的要求。所以,只有建立起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制度,公有制经济才能作为真正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就拿人民公社来说,人民公社不仅实现了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还建立了劳权制度。生产队采用“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分配模式,能兼顾劳动者个人、生产队集体和国家三方的利益。这里,满足社员消费需求的价值量,也就是生产成果,以余额的形式出现,这就是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体现。反过来,要是在公有制企业建立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就会出现和公有制特点相悖的各种问题。公有制经济只有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没有资产所有者,建立产权制度,劳动者就没法成为真正的生产主体,而且确立的资产所有者又没有真正人格化的自然人,就会造成公有制主体缺位的问题;公有制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所有权,产权制度确立的却是资产所有权,这肯定会让公有制企业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以前的国营企业,就是因为建立了和公有制基本特点不相符的产权制度,所以长期存在“主体缺乏”“发展动力不足”这些毛病。
这里有几个要点得搞明白:
1.现实里的社会生产主体有两种,一种是资产所有者,像股东或者老板;另一种是劳动所有者,比如工人或者社员。
2.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化,资产者成了生产主体。资产者采用资本方式赚钱,所以按资分配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其实就是资本生产方式。
3.在公有制条件下,个体化的资产者不存在了,劳动者成了生产主体。劳动者或者工人采用工本方式赚钱,所以按劳分配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也就是工本生产方式。
4.现实中的企业,要么以资产者为主体,实行按资分配,采用资本生产方式;要么以劳动者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采用工本生产方式。同一个企业,要么是资本生产方式,要么是工本生产方式,只能是其中一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里说得很清楚:“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从资产阶级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是和传统所有制关系彻底决裂,当然也包括和资本雇佣劳动这种所有制关系决裂;和传统观念决裂,就是要和传统的资产者主体观念、资产所有权的权利观念、剩余价值的生产观念、资本经营观念彻底决裂,然后形成新的劳动者主体观念、劳动所有权的权利观念、消费价值的生产观念和工本经营观念等等。
那啥叫解放思想呢?就是要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旧观念里走出来,进入新兴的工本生产方式之中来,实现生产主体从资产者到劳动者、基本权利从资产所有权到劳动所有权、生产方式从资本生产方式到工本生产方式、基本制度从产权制度到劳权制度这四大转变!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