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39位科学家,100万美元,10年坚守:中国“诺贝尔奖”炼成记

发布时间:2025-07-06 20:21:55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李晨阳

2015年1月20日,“未来论坛”在北京悄然诞生。成立大会上,两个看似相距甚远的群体会聚在一起:一边是吴恩达、饶毅、施一公、王晓东等著名科学家;另一边是张磊、李彦宏、沈南鹏、邓锋、丁健等知名企业家。这场会议发起了一个倡议:打造属于中国的科学大奖!

一年后,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的“未来科学大奖”横空出世。杨振宁宣布大奖成立,《自然》杂志称其为“中国诺贝尔奖”。迄今,共有39位成就斐然的科学家荣登领奖台,一次次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这10年间,中国企业设立的民间科学奖项蔚然成风,形成了一股激励科学创新的社会力量。

这场影响深远的旅程,源于一群有远见的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景。而它最初的启航,却离不开一位女性的积极推动。

武红是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曾参与筹备首届博鳌亚洲论坛、《财经》年会、陆家嘴论坛等高端论坛,并创办新盟国际公关顾问有限公司。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读到了《奇点临近》——一本探讨人工智能与科技未来的著作。这本书让她忍不住思考:“中国的未来需要什么?人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利益,总得抬起头,看看未来10年、20年的方向。”她将这份思考分享给一些好友,由此逐渐凝聚起十余位企业家与投资人,他们怀揣着以科学撬动未来的憧憬,共同创立了未来论坛。

2020年,《中国科学报》曾专访未来论坛发起人兼秘书长武红。

近日,在未来科学大奖迎来10周年之际,武红再次接受本报采访,回顾这10年来的坚持与探索,讲述一场始于理想主义、最终掀起巨大涟漪的“蝴蝶效应”。

武红

以下是主要采访内容:


“一个奖的灵魂就是它的评审”

《中国科学报》:

在上一次采访中,你讲述了创立未来科学大奖的初衷和热忱。如今回望走过的10年,未来科学大奖是否实现了你最初的梦想?有没有哪些地方超出了你的预期?

武红:

我们最初创立这个奖,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热情,希望做一些影响下一代价值观的事情,鼓励更多年轻人热爱科学、从事科学。但10年来,很多东西确实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想象。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选出了一批非常杰出的科学家,能展现中国现代科技事业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直到今天,很多西方人依然认为中国的科学是落后于他们的,认为中国人更多在做跟随性的研究。但这10年间,我们所评出的每一位科学家的工作,都切实地给全人类带来了变化:卢煜明教授开创的无创产前DNA检测,全球每年有上千万孕妇会用到这个技术;马大为教授研发的催化剂,世界各地的制药工厂都在用;王小云教授10年间破解了五大密码,改变了全世界的密码格局……

这就是科学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它是没有边界的,可以打破很多文化偏见和地缘政治的局限。我认为这个大奖最大的意义就在这里:展现中国科学事业对世界、对人类的贡献。

如今未来科学大奖走到了第10年,我相信有一些非常本质的东西从来没有变过:不管是参与的科学家,还是作为投资人、捐赠人的企业家,也包括我们这些未来论坛秘书处的同事们,大家对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崇尚、尊重,就是我们的初心,是做这个奖最根本的东西。我想也是因为这个初心,让我们10年来能够不断地收获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中国科学报》:

未来科学大奖的评审规则是如何成型的?未来还会有变化和更新吗?

武红:

著名化学家余金权是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奖的灵魂就是它的评审”。只有很好的规则、很好的标准,才能产生让人们信服的结果,才能选出大家认为真正了不起的人。因此我们做未来科学大奖,首先要建立一个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的评审规则。

未来科学大奖的章程和评选制度是参照诺贝尔奖、图灵奖这样一些国际著名大奖设立的。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很高的目标放在那儿了,接下来要怎么落地呢?这就要感谢最早加入我们的3位科学家:饶毅、丁洪和田刚。那个时候,我们经常和这3位科学家一起讨论,就在北京大学博雅塔那片儿。这是对我们来说很有“历史意义”的一个地方。之后,何川、李凯、王晓东、文小刚、夏志宏、谢晓亮这6位科学家加入,一起组成了未来科学大奖的创始科学委员会。

首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合影

我们讨论了很久:这个奖的定位到底是颁发给中国科学家,还是全世界的科学家?是终身成就奖的性质还是优先支持年轻人?这里面有很多细节和抉择。最终我们决定,不限制获奖人的国籍,但是他们的获奖工作必须是在大中华地区(注:包含中国大陆[内地]、香港、澳门及台湾)完成的,这个定位今天看来也很有代表性——好多现在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最初都经过了许许多多考虑和摸索。

正是初创期就加入我们的这批科学家,花了大量时间把未来科学大奖的标准建立起来,并且慢慢完善,最终赋予这个大奖灵魂。不瞒你说,第一年启动大奖评审的时候,未来科学大奖的评审章程,每一条都是这些科学家亲自修改的。

这个过程中还有一点非常关键:有了标准之后,还要有一个人来监督标准能否真正执行下去。为此我们邀请了高西庆作为监督员。作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高老师的视角很有意思。他说:程序正义比实质正义更重要。放在未来科学大奖的评审上,所谓的实质正义是要选出全世界最好的,而且将来也对世界产生好处的科学家。但是没有人可以保证这一点,也不可能全世界所有人都认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规则制定好,尽可能规避各种人情关系、利益冲突,让尽可能多的人在规则上、在程序上取得一致意见。

我们现在也在思考,未来科学大奖的下一个10年,是否还要继续聚焦大中华地区?评选方面要不要做出一些调整?我们和科学委员会的老师们进行了很多沟通,也收集了很多建议,这些都还在探讨之中。

从最初没人买单,到建立永续基金

《中国科学报》:

过去10年中,有哪些关键节点或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未来科学大奖的成长?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武红:

我们一开始做这个奖的时候,除了义务加入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后勤事务和其他具体工作是没有人来做的。

当时我们为了吸引更多科学家的关注,开办了一系列《理解未来》科学讲座。在一次讲座上,有位听众觉得我们这个事很有意思,就向我提出想做志愿者。“当什么志愿者呀,我这里可一个人都没有呢”——我一把就把她“薅”住了。这就是未来论坛秘书处的第一位工作人员,自此团队才一点点建设起来。最开始我们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就在我以前公司的办公室腾出两个工位,后来才慢慢有了一个小房间。

我们的捐赠人刘芹老师曾说:“秘书处这么少的人,能够承担这么庞大繁杂的工作,这是一个奇迹。”我也非常感谢这些年来秘书处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们。大家以异常强大的意愿,做成了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从无到有去做这件事的过程中,钱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从我们宣布要设奖开始,有小半年的时间是推不动的。我给很多人打了很多电话,坦白讲,最开始没人买单。因为以前没有人做过这样的事,谁相信你就一定能做成呢?

在我们最绝望的时候,一些企业家找到我,说我们不能失信于科学家。最后还是丁健、沈南鹏、张磊3位企业家提出了一个模式:每个奖项的奖金为100万美元,由4名捐赠人参与。他们邀请了李彦宏加入,每人捐赠25万美元,并且承诺捐赠10年。

我想这个模式也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智慧——“众人拾柴火焰高”。可以说没有这个模式,我们的大奖就启动不了。

这个模式促成第一个奖项——生命科学奖的建立之后,又带动了更多企业家的参与。很快邓锋、吴亚军、吴鹰和徐小平4位捐赠人共同设立了物质科学奖。第二年,丁磊、江南春、马化腾和王强4位的加入,使得第三个奖项——数学与计算机奖得以设立。

当初杨振宁先生宣布未来科学大奖成立时,提到这个奖有3个特点,其中之一就是,过去世界上的民间科学大奖设立时,都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开启的,而未来科学大奖是由好几位中国的企业家商讨后共同来设立的,“这是一个新的形式”。所以在回顾的时候,我也特别感谢这样一群人的智慧和付出。

10年听起来很长,但是从2018年开始,我们就在考虑10年后该怎么办。我们希望能像诺贝尔奖那样,建立一个永续基金。但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一旦开始捐赠,就意味着一个永久的承诺。多少人愿意出这个钱?一次性到底能拿出多少钱?都是未知数。

但是很庆幸我们汇聚了这样一群有共同价值观的人,才有了我们2019年宣布发起的总额1亿美元的永久捐赠基金。在6位创始捐赠人的基础上,又有刘芹、虞锋、张宁3位永久基金捐赠人的加入,使得未来科学大奖有机会在更长远的未来可持续地发展。

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

而在今天这个节点,我们更多讨论的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问题,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这个奖真正在全世界产生影响。

尽管我们没有刻意在国外宣传过未来科学大奖,但我在美国参加学术圈的活动时,只要提到未来科学大奖,没有人是不知道的,特别是那些华裔科学家,非常关注这个大奖。

我一直觉得在人类历史上,西方人始终没有真正深刻地认识过东方的文化。当我们做出一个扎根在中国的科学大奖,并且逐渐被世界认识、认可,进而产生影响时,我们不仅仅展现了中国的科学贡献,也输出了有着中华文明烙印的思想价值和独特智慧。

现在我们的国际环境、社会环境,和10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面对很多不确定因素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回头看,回到我们的原点和初心。

《中国科学报》:

你曾提到未来科学大奖的“家国情怀”,这份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化作了怎样的行动?

武红:

我曾有一次去普林斯顿大学拜访张寿武教授,还参观了他们的数学系大楼。楼里有一张众多大科学家的合影。他问我在里面能找到谁。我一眼就看到了一张东方面孔。他问我:你知道他是谁吗?我说不知道。他告诉我,这就是大数学家华罗庚。那一刻,我真的感到热血澎湃。

后来我回想,当时的那种感觉来自从小就种在心里的种子。我们这代人,都是听着陈景润、华罗庚等科学家的故事长大的。对我们来说,这些人就是偶像,就是最崇拜、最景仰的人。事实上我从未为任何一个明星如此激动过。

因此,我希望未来科学大奖能真正选出中国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让他们的成就、他们的故事走进学校。你不用做更多的事情,这个种子就已经种下了。这些孩子即便未来不会成为科学家,对科学的这种崇尚和敬畏,也会深深扎根在骨子里。

一场“自讨苦吃”的旅途

《中国科学报》:

我们知道,未来论坛组织过不少让青少年走近科学、走近科学家的活动,这些公益活动是否收获了期待中的回响和共鸣?

武红:

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我们举办2019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峰会,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著名科学家作报告,其中有一位是来自德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克劳斯·冯·克利钦。活动后他激动地对我说:这是我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场报告!因为他讲完后,一群初中生围着他,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大家在一起交流了很久。

还有这张照片,我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那是很多年前,我们邀请数学家夏志宏做讲座,科技馆报告厅的座位都坐满了。一位妈妈带着她5岁的孩子,搬了一个小板凳坐在后排过道上。那么小的孩子,从头到尾安安静静地听完。讲座结束后,他还让妈妈拉着来问我:“阿姨,我能让科学家给我签个名吗?”

认真聆听讲座的5岁小男孩和妈妈

这个孩子现在大概已经上中学了。很可惜,我们一直没有找到他。很希望那天的记忆能陪伴他后来的人生。

做未来科学大奖这10年里,我们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时刻。我们最希望的就是,让世界看到中国科学家的贡献,让我们的下一代看到中国最卓越的英才能做到什么,让我们的年轻人以一种更加自信、自豪的精神面貌去面对整个世界。

《中国科学报》:

从百年长青的诺贝尔奖,到后来的新锐科学突破奖,再到现在国内百花齐放的民间科学大奖,都受到了学术界乃至社会层面很大的关注。人们为什么要为科学和科学家设奖?科学家真的需要大奖的激励吗?

武红:

与其说科学家需要大奖,不如说是人类需要榜样。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迸发出的磅礴力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家身上展现的,是人性中勇于探索、不懈攀登的最闪光的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人类理想的巨大能量。我们需要通过树立最杰出的科学家作为榜样,去激发更多人,特别是下一代心中的火苗。

《中国科学报》: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开创未来科学大奖,与未来科学大奖同行,是一段怎样的人生经历?

武红: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一场“自讨苦吃”的旅途。不论是我自己,还是这些参与进来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在各自领域里都有所成就。如果单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并不能带来生活上的提升,反倒是给自己繁忙的工作生活加码。

那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就像做母亲一样,在养育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辛苦、疲劳和挫败。很多时候,你还没来得及享受快乐和成果,新的问题和苦恼已经接踵而至了。但是你无怨无悔,因为这是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无论任何人问我,有没有后悔去做这件事,我的回答一定是,从来没有后悔过。一辈子能参与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就够了。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不管有多么远大的理想,想做多么宏大的事业,每天面对的都是非常繁琐的小事,需要的不过就是一颗平常心。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还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才能在初心选定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不会偏离了自己的方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