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全实录(8)

发布时间:2025-07-06 12:17:15

  269.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而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 "夸父逍日",(谁南子)中所说的 "羿射九且",(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像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 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这种神话中的(还有童话中的)千变万化的故事,虽然因为它们想像出人们征服自然力等等,而能够吸引人们的喜欢,并且最好的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马克思),但神话并不是根据具体的矛盾之一定的条件而构成的,所以它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这就是说,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为什么俄国在一九一七年二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同年十月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直接地联系着,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直接地联系于社会主义的革命,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社终于失败了呢?为什么蒙古和中亚细亚的游牧制度又直接地和社会主义联系了呢?为什么中国的革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可以和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不要再走西方国家的历史老路,不要经过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时期呢?没有别的,都是由于当时的具体条件。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就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0~332页。)

  270.苦战和休整的对立的统一,这是规律,而且是互相转化的。没有一种事情不是互相转化的。急转化为缓,缓转化为急,劳转化为逸,逸转化为劳。苦战和休整,也是如此。劳和逸、急和缓有同一性,苦战和休整也有同一性。睡眠和起床也是对立的统一。试问,谁能担保起床以后就不睡觉?反之,“久卧者思起”。睡眠转化为起床,起床转化为睡眠。开会走向反面,转化为散会。只要一开会就包含着散会的因素,我们不能在成都开 一万年的会。《红楼梦》里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这是真理。散会以后,问题积起来了,又转化为开会。(《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八年三月),《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72~373页。)

  271.生产转化为消费,消费转化为生产。生产就是为了消费,生产不仅是为其他劳动者,生产者自己也是消费者。不吃饭,一点气力没有,不能生产,吃了饭有了热量,就可以多做工作。马克思认为,生产就包含着消费,新产品的生产就是原材料的消费,机器的消耗,劳动力的消耗。生产与消费,建设与破坏,都是对立的统一,是互相转化的。鞍钢的生产就包含消费,几十年就要更换设备。播种转化为收获,收获转化为播种。播种是消费种子,种子播下后,就向反面转化,由种子变为秧苗,以后收获,又得到新的种子。

  要举丰富的例子,搞几十个、百把个例子,来说明对立的统一和互相转换的概念,才能搞通思想,提高认识。

  (《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八年三月),《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73页。)

  272.春夏秋冬也是相互转化的,春夏的因素就包含在秋冬中。生与死也是相互转化的,生物转化为死物,死物转化为生物。我主张五十岁以上的人死了以后开庆祝会,因为人是非死不可的,没有死就没有生,这是自然规律。

  苏联出版的《简明哲学辞典》中有一条专门与我作对,它说生与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战争与和平相互转化是不对的。那末究竞谁对?请问,生物不是由死物转化来的,那是如何而来的呢?地球上原来只有无机物,以后才有有机物。有生命的物质都是氮、氢等十二种元素变成的,生物总是死物转化而来的。

  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也是相互转化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就是这样。当然,我们这个压迫者是对旧统治者阶级而言的,而不是对老百姓讲的。这是讲阶级专政,而不是讲个人压迫者。

  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和平是战争的反面,没有打仗哪会有 "和平" 二字。三八线一打仗是战争,一停战又是和平。战争是特殊形式的政治,是政治的继续,政治也是一种战争。

  总而言之,量变转化为质变,质变转化为量变。欧洲教条主义浓厚,苏联因为有伟大的成就,就产生一些缺点,总是要转化的。现在我们讲辩证法,将来也可能产生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的现象可能发生。如果我们工业搞成世界第一,那时就可能翘尾巴,翘的像孙行者的尾巴那样高,那时就可能转变为落后。

  (《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八年三月),《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74页。)

  273.事物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下通过斗争同它的对方交换位置,向着它的对方的地位转化的。(《对何其芳<不怕鬼的故事>序的修改和批语》(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第427页。)

  274.一切过程矛盾的运动,同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这是任何过程如此。但因矛盾性质每个过程不同,内部构造每个过程不同,这种绝对性、统一性的表现方法因而各异,这是要明白的。(《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92~93页。)

  275.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2页。)

  276.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3页。)

  277.前面我们曾经说过,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里我们又说,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3页。)

  278.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

  (《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3页。)

  279.依一时说,统一是绝对的,斗争是相对的;依永久说,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绝对谓占统治地位。

  统一即事物的暂时安定。事物的安定在暂时是绝对的,在永久是相对的,这才是列宁"相对中有绝对"之意,不是什么"统一之绝对可能"。我们在一定时期内承认国家的绝对性(国家至上),而在整个历史上又否认国家的绝对性(国家是暂时的)。

  (《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的批注》(一九三九年五月以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74页。)

  280.看电影,银幕上那些人净是那么活动,但是拿电影拷贝一看,每一小片都是不动的。《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28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说来,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这个规律,列宁讲得很清楚。(《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3页。)

  282.在矛盾的斗争性的问题中,包含着对抗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4页。)

  283.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着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着的两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着,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阶级社会中,由和平向战争的转化,也是如此。

  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待至新的条件(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自然界中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事物的现象,都有与此相仿佛的情形。

  认识这种情形,极为重要。它使我们懂得,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成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共产党人必须揭露反动派所谓社会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等欺骗的宣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使人民懂得,这不但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和苏联的胜利,都证明了这个科学的真理。

  但是我们必须具体地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情况,不应当将上面所说的公式不适当地套在一切事物的身上。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是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

  (《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4~335页。)

  284.我们党内许多同志的正确思想和陈独秀、张国焘等人的错误思想的矛盾,在开始的时候也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但随后就发展为对抗的了。目前我们党内的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如果犯错误的同志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那就不会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因此,党一方面必须对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过火的斗争,显然是不适当的。但如果犯错误的人坚持错误,并扩大下去,这种矛盾也就存在着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的可能性。(《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5页。)

  285.经济上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那里资产阶级统治的城市残酷地掠夺乡村),在中国的国民党统治区域里面(那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买办大资产阶级所统治的城市极野蛮地掠夺乡村),那是极其对抗的矛盾。但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在我们的革命根据地里面,这种对抗的矛盾就变为非对抗的矛盾,而当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会消灭。(《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5~336页。)

  286.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这就是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4~335页。)

  287.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哪里有什么可以调和的矛盾?只能说有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矛盾。不能说有不可以调和的矛盾和可以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是没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没落的,所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是前进道路上的矛盾,……(《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至一九六O年二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8页。)

  288.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范畴如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联系、发展等等, 都可以在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盖所谓联系就是诸对立物间在时间和空间中互相联系,所谓发展就是诸对立物斗争的结果。至于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应与现象本质、形式内容等等,在核心规律的指导下予以说明。旧哲学传下来的几个规律并列的方法不妥,这在列宁已基本上解决了,我们的任务是加以解释和发挥。至于各种范畴(可以有 十几种),都要以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去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26~327页。)

  289.过程有质的一方面,还有量的一方面。

  世无无量之物。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50页。)

  290.量与质是同时存在的(非分割的),同时发展,二者是统一的。(《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50~51页。)

  291.认识质量联结不可分,认识量的发展之特性是最要任务之一。(《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52页。)

  292.量也是客观的,量的概念是现象本身所具有的那些数量关系在人的意识上的反映。科学的研究,不但在质的区别上,也应从量的复杂性上去认识它。(《读米丁等著沈志远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一书的批注》(1937年7月以前),《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85页。)

  293.一定的特殊的质必具有一定的特殊的量,单纯的质和量是没有的。(《读米丁等著沈志远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一书的批注》(1937年7月以前),《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85页。)

  294.胸中有“数”,这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他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我们有许多同志至今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党委会的工作方法》(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4卷第1442页。)

  295.质在过程各阶段中起变化,规定着量也起变化。

  量的变化也促进质的变化。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51~52页。)

  296.新质规定了新量的发展。(《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53页。)

  297.因为量的变化产生了质的变化,反过来质的变化又产生了量的变化。(《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55页。)

  298.不但过程而且阶段,凡有质的变化就是飞跃。(《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61页。)

  299.与过程同一的直接的定性是质,量是过程的定性,但非与过程直接同一的,而是在某一一定时期内对过程无关重要的、外在的定性。量虽增减,质仍不变。但在一定的瞬间以后,事情就生变化,量的改变促成质的改变。(《读米丁等著沈志远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一书的批注》(1937年7月以前),《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84页。)

  300.事物之量的变化是在与他相适应的一定的质的基础上才发生的,在一定时期内质限制量之发展。(《读米丁等著沈志远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一书的批注》(1937年7月以前),《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86页。)

  301.量的变化是以质的定性为基础而受其限制的,但同时量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于质。这即是说,受一定的质规定的事物,只在某一瞬间以前是这样,等到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质的限度和一定的界限时,量就要求质的变化。同时这一变化,也是由质到量的变化。旧质一消灭, 新量就向前发展了。

  只有经过量的变化才能发生质的变化。

  (《读米丁等著沈志远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一书的批注》(1937年7月以前),《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86~187页。)

  302.量的变化,在一定限度内,带着同质事物不断增长的性质。即是说在一定限度内,量虽变化,该事物仍为该事物。只有在一定阶段内,在一定条件下,量的发展才能求质的变化,事物此时就失去旧质而变到新质事物。这种质的变化过程同量的变化过程相反,量是渐渐的变,质是跳跃的变。(《读米丁等著沈志远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一书的批注》(1937年7月以前),《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88~189页。)

  303.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了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 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 事物总是不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快。(《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2~333页。)

  304.质为矛盾的统治方面所规定,质变即矛盾的被统治方面转变为统治方面。(《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的批注》(一九三九年五月以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69页。)

  305.新质就是同旧质的矛盾方面相反对的矛盾方面所规定的质,这种反对方面的量变到了最大限度,就引起整个过程的质变。(《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的批注》(一九三九年五月以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69页。)

  306.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场斗争,是一个革命。进到共产主义时代了,又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发展阶段。从这个阶段到那个阶段的关系,必然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关系。各种突变、飞跃都是一种革命,都要通过斗争,“无冲突论”是形而上学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一九五八年一月),《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52页。)

  304.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 ,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例如,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这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 个根本矛盾着的阶级的性质和这个社会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但是,两阶级的矛盾激化了;独占资本和自由资本之间的矛盾发生了,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了,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即由各国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而引起的矛盾特别尖锐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形成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主义之所以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列宁和斯大林正确地说明了这些矛盾。并正确地作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14页。)

  305.不平衡是经常的,绝对的;平衡是暂时的的相对的。我国现在经济上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变化,是在总的量变过程中许多部分的质变。若干年后,中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那时候将完成一个飞跃,然后再继续量变的过程。(《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一九五八年一月),《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52~353页。)

  306.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统一。量变中有部分的质变,不能说量变的时候没有质变;质变是通过量变完成的,不能说质变中没有量变。质变是飞跃,在这个时候,旧的量变中断了,让位于新的量变。在新的量变中,又有新的部分质变。

  在一个长过程中,在进入最后的质变以前,一定经过不断的量变和许多的部分质变。这里有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不促进大量的量变, 不促进许多的部分质变,最后的质变就不能到来。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7页。)

  307.打垮蒋介石,这是一个质变。这个质变是通过量变完成的。例如,要有三年半的时间,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蒋介石军队和政权。而这个量变中,同样有若干的部分质变。在解放战争期间,战争经过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新的阶段同旧的阶段比较,都有若干性质的区别。(《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8页。)

  308.社会主义一定要向共产主又过渡。过渡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些东西必然是要灭亡的。就是到了共产 主义阶段,也还是要发展的。它可能要经过几万个阶段。能够说到了共产主义,就什么都不变了,就一切都"彻底巩固"下去吗?难道那个时候只有量变而没有不断的部分质变吗?

  一切事物总是有"边"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也是有"边"的。不承认"边",就是否认质变或部分质变。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8页。)

  309.否定不是破坏一切,一刀两断,不是绝对的否定,而是先行的东西中间包含有后来的东西,后来的东西中间包含有先行的东西。没有否定的运动,也就没有肯定的运动,一切过程都是如此。(《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21页。)

  310.辩证法否定是过程发展之动因,这种否定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表现为扬弃,即克服旧事物之主要的不适于保存的东西;一方面表现为肯定,即把旧事物中某些还暂时适于生存的东西给以合法的地位而保存起来。(《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24~125页。)

  311.依战略的性质说,也可以说井冈山时期至第四次反"剿"时期为一阶段,第五次反"围剿"时期为又一阶段,长征至今为第三阶段。第五次反"围剿"时人们错误地否定了以前本来是正确的方针,我们今天又正确地否定了第五次反"围剿"时人们的错误方针,复活了从前的正确方针。然而不是否定第五次反"围剿"时的一切,也不是复活从前的一切。复活的是从前优良的东西,否定的是第五次反"围剿"时的错误的东西。(《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31~232页。)

  312.每一过程对下一过程言是肯定,对上一过程言是否定,对再上一过程言是否定之否定。(《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的批注》(一九三九年五月以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83~384页。)

  313.对斯大林的批评,我们人民中有些人还不满意。但是这种批评是好的,它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子,这是一种解放,是一场“解放战争”,大家都敢讲话了,使人能想问题了。这也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吸取历史教训,反对大国沙文主义》(1956年9月24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26~127页。)

  314.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动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55页。)

  315.运动从没有任何矛盾的均衡发生。(《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01页。)

  316.整个宇宙发展即无数过程的继续,是向上的、直线的;每一过程内部是前进与后退交错的、曲线的。(《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的批注》(一九三九年五月以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83页。)

  317.我们从来也没有设想过抗战应该是速胜论、直线论(一字论),而历来主张长期论与曲线论(之字论)。(《反投降提纲》(1939年6月),《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211页。)

  318.世界上的事物,因为都是矛盾着的,都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它们的运动、发展,都是波浪式的。太阳的光射来叫光波,无线电台发出的叫电波,声音的传播叫声波。水有水波,热有热浪。在一定意义上讲,走路也是起波的,一步一步走就是起波。唱戏也是起波的,唱完一句再唱第二句,没有一口气唱七八句的。写字也起波,写完一个字再写一个字,不能一笔写几百个字。这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曲折性。(《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济》(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七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00页。)

  319.不平衡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从不平衡到平衡,又从平衡到不平衡,循环不已,永远如此,但是每一循环都进到高的一级。不平衡是经常的,绝对的;平衡是暂时时的,相对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一九五八年一月),《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52页。)

  320.不平衡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普遍的永久的。

  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普遍的暂时的。

  很多事物,以不平衡为平衡,例如人有老少、知多知少、高低肥瘦,知识的多少深浅 ,永远不能平衡。时代精神是有的,一致是有的,只是一个侧面。

  (《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提纲》(一九五八年三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109页。)

  321.说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点波浪也没有,这是不可能设想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地上升,也就是波浪式发展。我们读书也是波浪式的,读书之前要做别的事请,读了几个钟头以后,要休息,不能无日无夜地读下去。今天读得多,明天读得少;而且每天读的时候,有时议论多,有时议论少。这些都是波浪,都是起伏。(《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20~121页。)

  322.平衡是对不平衡来说的,没有了不平衡,还有什么平衡?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因此有平衡的要求。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在各方面、各部门、各个部门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不断地产生,不断地解决。(《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21页。)

  323.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 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 片面地、 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 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跤子的。(《实践论》(1937年7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9~290页。)

  324.亡国论者看重了强弱一个矛盾,把它夸大起来作为全部问题的论据,而忽略了其他的矛盾。他们只提强弱对比一点,是他们的片面性;他们将此片面的东西夸大起来看成全体,又是他们的主观性。所以在全体说来,他们是没有根据的,是错误的。那些并非亡国论者,也不是一贯的悲观主义者,仅为一时候和一局部的敌我强弱情况或国内腐败现象所迷惑,而一时地发生悲观心理的人们,我们也得向他们指出,他们的观点的来 源也是片面性和主观性的倾向。但是他们的改正较容易,只要一提醒就会明白,因为他们是爱国志士,他们的错误是一时的。(《论持久战》(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458页。)

  325.速胜论者也是不对的。他们或则根本忘记了强弱这个矛盾,而单单记起了其他矛盾;或则对于中国的长处,夸大得离开了真实情况,变成另一种样子;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总之,他们没有勇气承认敌强我弱这件事实。他们常常抹杀这一点,因此抹杀了真理的一方面。他们又没有勇气承认自己长处之有限性,因而抹杀了真理的又一方面。由此犯出或大或小的错误来,这里也是主观性和片面性作怪。这些朋友们的心是好的,他们也是爱国志士。但是"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的看法则不对, 照了做去,一定碰壁。因为估计不符合真相,行动就无法达到目的;勉强行去,败军亡国,结果和失败主义者没有两样。所以也是要不得的。(《论持久战》(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458页。)

  326.五四运动本身也是有缺点的。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反对党八股》(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31~882页。)

  327.我们分析一个事物,首先加以分解,分成两个方面,找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哪些是应该发扬的,哪些是应该丟掉的,这就是批评。对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历史加以分析,这是自我批评;对别人进行分析,就是批评别人。被批评的时候总会有些不舒服和难过,这是正常的。(《时局问题及其他》(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五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54页。)

  328.中国共产党经过多年的实践,学会了把自己做的事情加以分析,并且要从团结全党出发。从团结全党出发是第一,加以分析批评是第二,然后再来一个团结。团结、批评、团结,这就是我们的方法,这就是辩证法。如果事情没有搞好,原因在什么地方?原因就是没有照辩证法办事。邓小平同志讲:事情怎么样办?照辩证法办事。我赞成他的话。……我们有很多经验证明,搞错事情常常是因为看了这个侧面,没有看那个侧面,只听这一面的话,没有听那一面的话。人为什么要长两个耳朵,长一个岂不好吗?这很可以研究一下,我看长两个耳朵的好处是:这个耳朵听这一面,那一个耳朵听那一面。团结加上分析,对各种矛盾的意见、不对头的意见,对每个人的意见,都加以分析:或者全部是对的,只是句把话不好;或者一部分是对的,一部分是不对的;或者全部是不对的。分清是非,然后落在一个地方,就是团结。(《时局问题及其他》(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五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56~257页。)

  329.王震同志率部南下出发时,我对他讲:第一条叫要看到光明,第二条叫要看到困难。要看到光明也要看到困难,这是辩证法,是矛盾的统一。又是光明又是困难,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呢?讲光明就讲光明嘛,又讲什么困难?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这样的时候,只讲光明,讲不得黑暗,这不是辩证法,没有照邓小平同志的意见办事。我们讲光明,同时一定要讲困难。(《时局问题及其他》(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五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57~258页。)

  330.干部中的片面观点总是会有的,问題是好好帮助他们学会实事求是全面分析的方法。(《致章乃器》(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一日),《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02页。)

  331.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 ,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 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一点缺点也没有了。哪有这个事?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我们党的支部书记,部队的连排长,都晓得在小本本上写着,今天总结经验有两点,一是优点,是缺点。他们都晓得有两点,为什么我们只提一点?一万年都有两点。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论十大关系》(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1页。)

  332.对任何事情都要分析,弄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因为事情都有好的光明的一面和不好的黑暗的一面。(《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九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64页。)

  333.有一些同志就是不讲辩证法,不分析,凡是苏联的东西都说是好的,硬搬苏联的一切东西。其实,中国的东西也好,外国的东西也好,都是可以分析的,有好的,有不好的。每个省的工作也是一样,有成绩,有缺点。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总是有两点,有优点,有缺点,不是只有一点。一点论是从古以来就有的,两点论也是从古以来就有的。这就是形而上学跟辩证法。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 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形而上学是一点论。现在,一点论在相当一些同志中间还不能改。他们片面地看问题,认为苏联的东西都好,一切照搬,不应当搬的也搬来了不少。那些搬得不对的,不适合我们这块土地的东西,必须改过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334.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00页。)

  335.工作中,文章中,不可能不带片面性,但是我们应当要求:辩证法逐步地多一些,形而上学逐步地少一些。(《在宣传会议上讲话(提纲)》(1957年3月12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376页。)

  336.片面性就是思想上的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对于我们的工作的看法,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都是片面性的。这样看问题的人,现在在共产党里面还是不少,党外也有很多。肯定一切,就是只看到好的,看不到坏的,只能赞扬,不能批评。说我们的工作似乎一切都好,这不合乎事实。不是一切都好,还有缺点和错误。但是也不是一切都坏,这也不合乎事实。要加以分析。否定一切,就是不加分析地认为事情都做得不好,社会主义建设这样一个伟大事业,几亿人口所进行的这个伟大斗争,似乎没有什么好处可说,一团糟。许多具有这种看法的人,虽然和那些对社会主义制度心怀敌意的人还不相同,但是这种看法是很错误的,很有害的,它只会使人丧失信心。不论是用肯定一切的观点或者否定一切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工作,都是错误的。对于这些片面地看问题的人,应该进行批评;当然要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去批评,要帮助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二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76页。)

  337.有人说,既然要整风,要大家提意见,就必然要有片面性,提出克服片面性,好像就是不让人讲话。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要求所有的人都不带一点片面性,这是困难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发表意见,有时候就难免带上一些片面性。但是,可不可以要求人们逐步地克服片面性,要求看问题比较全面一些?我看应该这样要求。如果不是这样,不要求一天一天地、一年一年地有较多的人采用比较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那末,我们就停滞了,我们就是肯定片面性了,就是同整风的要求背道而驰了。(《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二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76~277页。)

  338.所谓片面性,就是违反辩证法。我们要求把辩证法逐步推广,要求大家逐步地学会使用辩证法这个科学方法。(《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二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77页。)

  339.有人说,几百字、一二千字一篇的杂文,怎么能作分析呢?我说,怎么不能呢? 鲁迅不就是这样的吗?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列宁有一部分文章也可以说是杂文,也有讽刺,写得也很尖锐,但是那里面就没有片面性。(《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二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77~278页。)

  340.什么叫辩证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加以分析,承认人总是要犯错误的,不因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否定他的一切。列宁曾讲过,不犯错误的人,全世界一个也没有。我就是犯过许多错误的,这些错误对我很有益处,这些错误教育了我。任何一个人都要人支持。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这是中国的成语。中国还有一句成语,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1月18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30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