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解放战争的炮火正炽,党的队伍空前壮大——从抗战初期的几万人跃升至二百七十万之众,成为一支在东方古国前所未有的磅礴力量。然而,在革命事业高歌猛进之时,毛主席以其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向全党发出振聋发聩的警告: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正面临严重的成分不纯与作风不纯问题。
胜利的浪潮下暗流涌动:许多地主、富农乃至流氓分子,利用革命洪流提供的缝隙,悄然潜入党的肌体。他们盘踞在乡村基层,把持政权与群团组织,以权谋私、欺压群众,将党的土地政策扭曲变形。这直接导致土地改革受阻,基层组织日益脱离群众根基。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严重情况,就在我们面前提出了整编党的队伍的任务。这个任务如果不解决,我们在农村中就不能前进。”
历史证明,组织的规模从来不等同于力量的真实高度。当革命航船需要全速前进,船舱中若混入蛀虫,再庞大的船体也可能偏离航向甚至倾覆。270万党员构成的“空前强大”,其威力能否真正释放,核心在于肌体的健康与思想的纯粹。成分不纯削弱阶级根基,作风不纯腐蚀民心长城,两者结合足以动摇党的执政根基与革命伟业的命脉。
面对危机,党的全国土地会议果断决策,将整编党的队伍置于与平分土地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毛主席开出了治本良方:在党内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彻底揭发错误思想与严重现象。这不是简单的内部整肃,而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与组织净化。通过“开门整党”,让党的组织重新扎根于最广大的劳动群众之中,实现思想、立场、行动的高度统一。
“解决这个党内不纯的问题,整编党的队伍,使党能够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完全站在一个方向,并领导他们前进”,毛主席将其定位为“解决土地问题和支援长期战争的一个决定性的环节”。整党由此成为撬动全局的关键支点——只有保持党的纯粹性,才能赢得民心,才能凝聚起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才能确保革命事业无往不胜。
回望这段历史,毛主席关于党的纯洁性的思想,其深刻性超越时空。它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命力,根植于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维系这联系的,是队伍本身的纯粹与先进。任何对成分不纯的忽视、对作风不纯的纵容,都是对革命事业的潜在背叛。
防修固本: 执政考验下的整党制度化。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将整党整风作为防止政权变质的战略武器,在1950年代领导了三次整党运动:
—1950年整风:针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重点整顿县以上领导干部作风,解决“新贵族”倾向。
—1951-1954年整党:结合“三反”运动,清除贪污腐败分子,全国41万不合格党员被清除,同时发展新党员56.9万人。
—1957年整风: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探索民主整党路径。
毛主席将整党视为常态化制度:“整风我看以后大体上一年搞一次,一次个把月就行了。就像扫房子一样,一天一小扫,一周来一次大扫除”。这一理念体现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思想防线不会一劳永逸,组织纯洁需要持续维护。
挖修正主义根子: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突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主席形成了系统的防修反修理论,其核心是防止党内形成特权阶层:
—商品经济是土壤:指出“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
—资产阶级在党内:明确提出“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继续革命是路径:创立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将整党作为防修固本的根本手段。
这一理论是对马列主义的重大发展,回答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复辟危险来源这一根本问题。
毛主席曾警示:“整风是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必须将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作风‘扫掉’”。
历史在叩问:当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时,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那份纯粹的初心?是否还能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血脉相连、呼吸与共?这不仅是1947年党的生死之问,也是贯穿百年奋斗征程的永恒课题。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