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只有封建社会,奴隶社会才有等级制观念,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普遍的等级观念,如“精英主义”“绩优主义”“父权制”等等,
在今天,考试的成绩,收入的多少等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的标准,甚至将这延伸到了道德领域,“精英”成为了道德楷模,正能量的代表,人上人般的存在,这种等级观念真的是正确的吗?
很显然,这种凌驾于现实之上的隐形权力笼罩着整个社会,有的人说,这是产生于封建社会的残留,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国情,不能存在“平等观念”,这实际上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等级制观念普遍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让咱们捡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唯物主义的手术刀,彻底剖析这一社会机制。
一.等级观念的来源与历史本质
等级观念根源于私有制的产生。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能够产生剩余产品时,就出现了占有这些剩余产品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分化。此时生产力发展到产生了原始的阶级分化,统治式的生产关系也由此产生,
于是,阶级分化和统治阶级的剥削生产关系产生了“等级制度”这一上层建筑,人的思想也随之产生了“等级观念”。
比如在古埃及,商朝,奴隶们要无条件地服从于奴隶主阶级的奴役,甚至是以“活祭”的方式敬告鬼神,此时在奴隶中,就普遍产生了敬畏统治阶级所编造的“鬼神”,尊重奴隶主,努力成为奴隶社会中“自由民”的身份,这时等级制度还是不加任何掩饰的。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就已经"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
等级制度通过将社会不平等自然化、永恒化,为剥削关系披上合法外衣。印度的种姓制度、欧洲的封建等级,中国的儒家思想都是典型的例证。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如宗教、法律等手段将这些等级关系神圣化,同时用镇压型国家机器保障这些等级关系的稳固。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等级观念表现为劳动分工的固化和倒挂。
如在社会劳动分工处于劳动者的位置,如工人,农民,外卖小哥,小店员,小摊贩,常常在等级观念中处于社会底端,常常扮演生产,劳动的角色。而办公室高管,顶层官僚,企业家在等级观念处在社会顶层,扮演的则是消费,享受的角色,这何尝不是劳动和享受之间的倒挂呢?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揭示:分工不仅导致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裂,更造成了"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人来分担"的状况。
二.当代等级制度的新形态
2.1经济领域的等级制度
在马克思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银行资本服务现实的工业生产,服务于产业资本。到了列宁的初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成金融资本,仍服务于产业资本的发展,不过垄断资本集团的合力更强,联系更紧密。到了现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金融资本更是凌驾于产业资本之上,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现代,跨国公司与全球产业链,形成了紧密的等级支配制度,表现为中心帝国主义国家—下游资本主义国家—欠发达国家的层层剥削的新自由主义剥削秩序。
平台经济算法的专制主义牢牢掌握了数据,形成了数据丰富—数据匮乏的剥削体系。
2.2教育体系的等级观念
精英主义vs大众教育:资产阶级子女进入私立学校、国际名校(如伊顿公学、哈佛),享受优质资源,而工人阶级子女只能接受低质量公共教育。
知识商品化:高等教育日益昂贵(如美国学生贷款危机),穷人被排除在外,知识成为阶级跃升的壁垒而非解放工具。
单一标准化考试(如SAT、高考)本质是阶级过滤器,测试的不是智力,而是家庭背景(补习班、文化资本)。
“优绩主义”(Meritocracy)的欺骗性:鼓吹“努力就能成功”,但实际固化阶层(如在中国,阶级背景在考试中的隐性影响)。学生们在“优绩主义”引导下,将成绩作为了第一要素,在山河四省等地区,部分极端的没有“成绩”就没有了最基本的“人权”,得不到基本的尊重,成绩好的学生或家长,仿佛成为了所谓的“人上人”。
学生们每天想的都是如何超越他人,当学生超越他人时,会短暂的产生超越他人的喜悦,而随后陷入对他人超越自己的担忧;而当学生被他人超越时,则会陷入资本主义个人奋斗的逻辑,产生对个人存在价值的无限质疑。这是资产阶级教育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奴化和精神摧残,所形成的等级观念也形成自我内化暴力的意识形态工具。
课程意识形态的控制:历史教育的偏见西方中心论掩盖殖民罪行,复兴论掩盖新帝国主义行径。经济学教育的资产阶级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导大学课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去马列毛主义化。
资产阶级教育培养“管理者”,而工人阶级子女被导向技校、流水线,形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等级制。
案例:德国双元制教育被赞扬,但实质是为资本提供廉价技术工人,而非赋予工人权力。
2.3文化领域的等级制度与观念
高雅文化vs.大众文化的对立
资产阶级将古典音乐、歌剧、抽象艺术等塑造为“高级文化”,而工人阶级的流行文化(如说唱、短视频)被污名化。
案例:英国BBC长期代表精英文化,而工人阶级的方言、音乐(如朋克)被贬低。
文化产业的商品化与异化
好莱坞、流行音乐等文化产业被垄断资本控制,文化产品不再是艺术表达,而是利润工具(如超级英雄电影的流水线生产)。
案例:迪士尼收购漫威、星战后,将反抗叙事转化为消费主义符号,把切格瓦拉等革命人物娱乐化,无害化。
语言与符号的等级化
学术黑话的垄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晦涩术语(如后现代哲学)制造知识壁垒,排斥工农理解。
数字时代的文化霸权
科技巨头(Meta、Google)控制信息流动,算法推送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如TikTok屏蔽左翼内容,抖音强化对政治异见的压制)。
案例:抖音封禁社会主义账号,但允许极右翼言论泛滥,马列毛主义普遍遭到限流。
文化商品化:艺术不再回归人民,“文艺不为工农兵服务”。而为中产小资等阶级所独享。
污蔑无产阶级文化:如苏联早期的大众戏剧、中国的革命样板戏。
日常生活的等级化
消费主义塑造的身份符号体系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力等级
都市空间中的区隔与排斥
小结,文化-教育等级制具体成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需要驯化劳动者,使其接受剥削为“自然”,且具有天生的哲学合法性。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学校、媒体、宗教等机构灌输资产阶级价值观,资产阶级等级观念深入人心。
2.4政治层面上的等级制
资产阶级修正主义反动政府,利用法律警察军队等统治阶级的暴力机器,来维护官僚资本和私人资本的利益,维护资本管理社会的总体稳定;
官僚体系固化权力,民众被排除决策,决策过程成为技术官僚和资产阶级的博弈把戏;
司法系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资产阶级的谎言,富人可以随意请高价律师,无产阶级只能低头认罪。
技术官僚统治:所谓"专家治国"(如欧盟技术官僚政府)实质是剥夺民众决策权,使政策服务于金融资本。
军事-工业复合体:美国军工集团通过游说操控外交政策,发动战争以谋取利润(如伊拉克战争)。
数字威权主义:科技巨头(如企鹅厂)与越南修正主义反动政府合作,通过算法和大数据监控强化社会控制(如社会信用体系)。
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主导的意识形态将一切社会矛盾转移为民族矛盾,国家矛盾,掩盖背后的阶级不平等,和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最大限度剥削。
三.等级制度的反动性
3.1社会层面的等级观念
阻碍人的全面发展
等级制度将人固定在特定的社会位置上,扼杀了人的潜能。正如马克思所说:"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
扭曲社会关系
等级观念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破坏了人类团结的基础。它使压迫关系显得"自然"和"不可避免"。
维护剥削制度
等级意识形态是阶级统治的思想支柱。它通过内化压迫,使被统治阶级接受自己的从属地位,甘愿接受意识形态的自我奴役。
淡化阶级斗争
等级观念破坏了无产阶级团结的基础,通过分化出一个个“等级”自身,使无产阶级陷入无休止的自我内斗,转移阶级矛盾,将次要矛盾作为主要矛盾,压缩了统治阶级的统治成本,将统治成本转嫁给无产阶级,形成了一种政治层面上的异化,使无产阶级自己“统治”自己。
3.2政治层面上的等级制度
扼杀人民民主
政治权力垄断导致政策偏向资本家,如减税惠及富豪,而工人福利被削减。
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被非强制性的指定投向某位指定代表。
强化阶级压迫
资产阶级修正主义反动政府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主要镇压工人阶级反抗(如对“越南”富士康工人运动的镇压)。
法律体系保护私有财产权,却限制工人罢工权(如越南革新开放之后的宪法)。
阻碍社会进步
既得利益集团(如石油巨头)阻挠环保政策,加剧气候危机。
军工复合体推动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和平,持续破坏着战争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给世界人民带来严重苦难。
四.如何打破资本主义等级制度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接管现成国家机器,而必须彻底摧毁它,建立工农兵苏维埃式政权。
运动时期四大民主短暂实践了直接民主,官员由选举产生并可随时罢免。
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专政
真正的工人民主:工厂委员会、社区议会直接决策,废除职业官僚。
武装工农民兵:无产阶级掌握暴力机器的力量,防止反革命修正主义力量复辟(如1917年十月革命后的赤卫队)。
全球革命,消灭帝国主义等级制
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霸权运动(如巴勒斯坦抵抗运动)。
建立国际社会主义联盟,打破资本主义霸权,社会主义国家应当互帮互助。
消灭资本主义物质基础
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消灭三大差别,建立计划经济体系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革命
批判精英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大众的、民主的文化形式,改革教育制度,实现教育平等。
同时我们需要批判改良主义的错误观点,例如:
①资产阶级机会平等的谎言
资产阶级宣扬的"机会平等"只是等级制度的遮羞布。正如罗莎·卢森堡指出的:"形式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②当代身份政治将等级问题碎片化,回避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矛盾。单一议题的斗争无法撼动等级制度的根基。
③认为技术进步会自动消除等级差别的观点同样也是错误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新技术为资产阶级服务,第一目的是资本增殖,这反而往往强化了等级控制(如算法管理)。
结语:走向无等级的社会
等级观念必将随着阶级社会的消亡而消亡。无产阶级革命不仅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更要创造一个消灭一切等级差别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这要求我们:
1. 在理论上彻底揭露等级观念的阶级本质
2. 在实践中发展消灭等级关系的组织形式
3. 在文化上培育反对等级制的新价值观
只有通过这样的全面革命,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所向往的"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任何形式的等级支配都将成为历史的陈迹。
让我们奏响马列毛主义的激昂乐章,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写下属于无产者的不朽诗篇。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