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解放?统一?台湾问题永远在路上!

发布时间:2025-07-04 10:16:07

  “武统?和统?”

  这个问题从未离开人们的视野,也从未走出国家的决策议程。它像一块沉重的礁石,横亘在国家统一的大河之中,击打着时代的浪花,考验着执政者的胆识与智慧。

  有人说,统一台湾是迟早的事。可几十年过去,“迟”成了“久”,而“早”成了“空谈”。

  为什么?

  武统,是政治魄力的试金石

  武统的本质,从来不是鼓动战争,而是国家主权意志的宣示,是最后的底线。有些问题不是靠谈判就能解决的,有些主权不是靠等待就能收回的。

  毛泽东时代讲的是“解放台湾”,这四个字背后,有一种“战斗的诗意”,是一种要打破旧秩序、缔造新世界的历史使命感。那时候讲的不是“统一”,而是“解放”——这不是字眼的轻重问题,而是历史语境中的价值定位。

  “解放”,意味着站在人民的立场,意味着打破殖民与压迫,意味着把历史交还给人民自己。

  而“武统”,不是“挑事”,而是表示一个国家不可被挑战的根本。当妥协成为无效的等待,当对岸的政治路线越走越远,武统就成了最后一张必须存在的底牌。

  问题在于:有没有人敢打这张牌?

  和统,是政治基础的风向标

  和统的设想,曾被认为是“智慧的方式”,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统一的提法取代了解放的表达,意味着从革命逻辑向和平演变的期待过渡。

  和统的实现,依赖于对方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制度认同。但我们必须坦诚面对现实:几十年过去,这些认同并未增强,反而日益稀薄。

  谈判,不是光有诚意就能成事;统一,也不是靠“好话”堆砌就能实现。和统的可行性,依赖于对方是否愿意“共同体归属”。而这,才是最现实的问题。

  当“统一”的门口挂着“和平”两个字,却永远等不到客人敲门,那我们是否该思考——这个门,是不是该换个方向打开?

  从“解放台湾”到“统一台湾”:语言的变迁与政治内核的嬗变

  毛泽东时代为何说“解放台湾”?因为那个年代讲的是历史正义,是民族反抗,是人民革命。台湾问题,被放在整个“未完成的民族解放任务”框架内,带有极强的政治理想主义色彩。

  而“统一台湾”则是改革年代的表达,它属于务实派的语言,是试图用制度融合、经济合作、人文交流来逐步削弱分裂的边界。但在今天看来,“统一”成为一种搁置的问题,而“解放”似乎被遗忘在历史的字典里。

  语言变了,立场也就模糊了。

  一个问题被提得越少,它的优先级就越低。一个任务被包装得越温和,它的紧迫性也就越弱。从“解放”到“统一”,不只是风格变了,更是方向偏了。

  台湾问题,何以成为国家的“心病”?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岛屿的归属权问题,它早已超越地理范畴,上升为国家主权完整性的象征,是整个国家战略意志的体现。

  为什么说它是“心病”?

  因为我们知道它是必须解决的,却又迟迟无法解决。

  因为我们知道解决它将付出代价,却又迟迟不愿触动代价。

  这是一种“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困局,是一种“说得多,做得少”的无力,是一种“想忘却不能忘,想碰又不敢碰”的战略痛点。

  台湾问题,已经成了一个高度政治化、符号化的存在。它是国家形象的试纸,也是政治气魄的镜子。

  复兴,无法绕开的岛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只是GDP的上涨,不只是高楼林立,不只是科技腾飞。它必须也一定包含国家的完整统一,必须也一定回到那个“不能分裂”的原则底线上。

  没有统一,复兴就有缺口。

  没有解放,历史就不完整。

  所以,台湾问题从不是一个单一问题,它关乎国家的自尊、自信与未来。解决台湾问题,是一代人迈入真正强国的试金石。

  问题不是“要不要解决”,而是“有没有人能真正解决”。

  解放也好,统一也罢,我们不能只剩“等待”

  毛主席讲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台湾问题上,我们还够认真吗?

  统一不是一代人的嘴上承诺,而是几代人血脉中的责任。

  你可以推迟行动,但不能推迟历史。你可以回避战争,但不能回避主权。

  不管是解放,还是统一,这件事——永远在路上。

  但我们需要让这条路,不再是“无尽的等待”,而是一段走得踏实、走得果敢的征途。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